“故事里的劳模”讲述“劳模的故事”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12 11:32 1

摘要:新学期伊始,江苏多地校园迎来一批特殊“讲师”——来自各行各业的劳模工匠走进课堂,分享奋斗心得,诠释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三个精神”,为师生们带来别开生面的“开学第一课”。

新学期伊始,江苏多地校园迎来一批特殊“讲师”——来自各行各业的劳模工匠走进课堂,分享奋斗心得,诠释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三个精神”,为师生们带来别开生面的“开学第一课”。

“劳模工匠进校园、思政教师进企业”宣讲活动(简称“双进”)是省总工会着力打造的职工思政教育品牌。今年7月,省总工会联合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省人社厅、新华报业传媒集团等多部门共同印发《关于劳模工匠先进事迹宣传及作用发挥工作的推进方案》,对“劳模工匠进校园”作出专门部署。截至目前,全省已开展2025全国性示范宣讲活动3场、省市级示范宣讲155场,线上线下参与人数超3861.9万人次。

育名师,劳模工匠“声”入校园

如何让宣讲更贴近学生、更具感染力?省总工会通过引入AI讲稿优化工具,帮助宣讲者根据听众特点调整语言节奏、突出内容亮点;借助短视频创作教学,让传统工艺与新表达方式碰出火花。在今年8月举办的全省工会劳模工匠宣讲实训中,“理论+实战+媒体”三导师协同指导,助力劳模工匠们摆脱“念稿子”的生硬,学会“讲故事”的生动。

优秀宣讲学员将被纳入省总工会宣讲人才梯队,优先参与全国示范宣讲展示,宣讲成果还将通过工会系统全媒体矩阵广泛传播。省总工会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将建立长效跟踪培养机制,通过专题研讨、经验交流等方式,持续提升劳模工匠的宣讲水平。”

从“能讲”到“善讲”,锻造宣讲“硬实力”是劳模工匠“声”入校园的关键。江苏深入挖掘劳模工匠事迹,建设线上思政宣讲资源平台。在“江苏工会服务网”开设“江苏工人大思政课”专区,按照“优中选优、分类储备”原则,遴选政治坚定、事迹突出、表达生动的省级以上劳模作为核心师资,建立劳模工匠兼职导师和辅导员库,目前已吸纳280名省级以上劳模和150名思政教师入库。

省、市级“工人大思政课”讲师团陆续成立,推动职业院校(含技工学校)设立“劳模工匠大讲堂”,高校建立劳模导师制,中小学(含中职学校)推行劳模工匠兼职辅导员制。通过“练、训、赛、研”链式孵化机制,一批行业贴近时代、故事真实感人、宣讲能力出众的劳模工匠讲师脱颖而出,成为广受欢迎的“名师名嘴”。

推名课,“三个精神”点亮青春

“脚踏实地,深耕专业领域,就一定能用勤劳的双手锻造最硬核的底气。”在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举行后的第二天,省总工会组织3名新当选劳模走进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活动中,刚从北京载誉归来的14位劳模被聘为“双进”讲师团成员。

各地进校园活动不断深入。3月24日,在南京邮电大学举行的江苏巾帼劳模进校园暨“寻找最美的她”百名巾帼劳模工匠图鉴首发活动上,巾帼劳模代表以质朴语言传递“一岗一匠一担当”的精神,激励学子“以双手拓印时代江河”。8月27日,全国劳模仇爱清带着3件红色文物,为盐城市青年路初级中学初一新生动情讲述抗战故事。

一批批“名品名课”持续推出,不断提升“双进”工作的感染力与穿透力。通过着力打造分层分类精品课程,宣讲资源向全省机关、学校、企业开放,实现“精准匹配、按需点单”,现已上线精品课500节。同时构建分众化宣讲体系,针对不同学段设计差异化内容:中小学偏重故事性、互动性强的成长励志课,高校则侧重科研攻关、产学研融合案例。苏州市吴江区震泽镇推出面向三个年龄段的“匠心丝韵”课程,全国劳模胡毓芳围绕“蚕的一生”为小学生生动讲演。

根据不同学校类型,劳模和宣讲内容也各有侧重。在“中国工人大思政课”江苏交通劳模工匠进一线2025年首场宣讲中,“蓝领专家”孔祥瑞、“大国工匠”孙景南等4人向江苏交通工匠学院师生诠释“技能成就人生”;同系列化工行业首场活动在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举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孙同根等7位劳模工匠围绕“匠心筑梦、技能强国”展开分享,校园中兴起一股崇尚劳模、尊重工匠的“追星”新风。

创新,“花式”宣讲全程“高燃”

“宣讲+互动”成为劳模工匠进校园的常态:面对面聊奋斗、讲故事、种梦想,持续创新的活动形式与载体,使“三个精神”可知可感、可学可做。全程“高燃”的“花式”宣讲更在校园中“圈粉”无数,成为广受欢迎的“精神课、修养课、奋斗课”。

“宣讲+网络”充分发挥江苏工会服务网连接1900万职工的平台优势及主流媒体传播力,通过云宣讲、线上直播扩大覆盖面和影响力。

“宣讲+文艺”则融教育于趣味体验。在常州武进区湖塘桥实验小学,“龙城匠心”大思政课邀请全国劳模马艳东讲述为世界工程装备装上“中国芯”的奋斗历程,并穿插AI情景剧和RAP,激发青少年对科技创新的向往。

“宣讲+研学”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徐州工会组织大中小学生走进劳模和工匠创新工作室;南京工会推出“一条红线贯南北”红色工运文脉学习体验线路,构建“可触摸、可体验、可传承”的思政教育矩阵。

“故事里的劳模”亲自讲述“劳模的故事”。昆山市劳动模范、快递员陈卫华作为《劳模工匠进校园读本(小学版)》收录的12名劳模之一,走进信义小学;无锡市梁溪区劳模工匠进校园活动中,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周璐讲述千年泥艺传承。

有温度的故事、接地气的语言、可亲近的榜样,不断创新又走心的“宣讲+”模式,让劳模精神从书本走入现实,让劳动精神从口号变为行动,让工匠精神从理论化为指引——“三个精神”在校园落地生根,陪伴广大学子迎接绚丽的未来。

来源:中工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