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妈祖在台湾地区兴盛,有三分之二台湾民众有妈祖信仰,与两岸历史渊源、移民文化及信仰功能扩展有密切关系。笔者认为不可小覤民间力量 : 它是跨世代、跨政治光谱的最大公约数。
文︱关品方
妈祖在台湾地区兴盛,有三分之二台湾民众有妈祖信仰,与两岸历史渊源、移民文化及信仰功能扩展有密切关系。笔者认为不可小覤民间力量 : 它是跨世代、跨政治光谱的最大公约数。
清代以来,大量福建移民渡海赴台时,将妈祖信仰带入台湾。早期航海者常将妈祖神像随身携带以求庇护。这种由于迁徙而形成的文化纽带,使妈祖成为台湾闽南籍族群(占台湾人口75%以上)的共同精神寄托。至今台湾800多座妈祖庙多由清代福建移民兴建,例如鹿港的黑面妈祖,源于施琅将军收复台湾时留下的神像。
台湾妈祖在保留福建妈祖核心信仰的同时,融合了当地的需求,造型慈祥庄严,功能扩展至儿童守护和福泽祈求。例如宜兰蓝天宫的金玉妈祖像,融合了长寿象征和王母娘娘的元素,这种延伸适应性增强了妈祖对台湾社会的影响力。
台北市最大的妈祖庙是关渡宫,位于北投区知行路,在淡水河与基隆河交汇处,毗邻关渡自然公园和淡水老街。 它始建于1661年,原名“灵山庙”,是台湾北部最古老的妈祖庙。淡水关渡宫与鹿港天后宫、北港朝天宫并称“台湾三大妈祖庙”。关渡宫以“关渡夕照”闻名,登顶可俯瞰河岸湿地。笔者居台多年,对妈祖宫庙感到亲切;童年时候已经知道有妈祖,因为先严的生日正是妈祖的诞辰(农历3月23日)。台北天后宫(西门町妈祖庙)在万华区成都路,前身是清代“新兴宫”,善男信女前来参拜,游人如鲫;笔者当年常到,十分熟悉。
妈祖信仰超越党派和地域的界限,被视为民众的守护神,并非政治符号。两岸开放互通初期,台商携带妈祖像赴大陆经商,体现其在民间交流中的特殊地位,提到妈祖、倍感亲切。现时台湾有大约1800万妈祖信众,无论老少,形成广泛的文化和价值认同的基础,见证着两岸文化共生。
两岸从妈祖诞辰庆典的联合祭祀,到妈祖信众的跨海朝圣,这一信仰持续强化两岸的文化缔结。台湾妈祖庙可以溯源到福建妈祖庙。湄洲妈祖庙是台湾信众的重要朝圣地。这种血脉联系是抵制"文化台独"的精神支柱。所谓“去中国化”的险恶之处,是妄想把包括妈祖在内的文化情结连根拔起。
妈祖信仰是两岸文化血脉相连的精神纽带和民族认同,可谓独具一格,极为罕有。笔者认为,两岸妈祖文化交流应被赋予更重要的意义。它是两岸民心交融的桥梁,反映两岸同宗同源。应扩大和深化妈祖信仰在台湾与福建之间民众的心灵契合。台湾民众也有关公信仰、和妈祖信仰并驾齐驱,台湾地区共有关帝庙大约1500座,影响力更深更广;另文论述。“宫庙观庵”是道家建筑的称谓。
妈祖文化是乡土中国(费孝通的说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两岸同胞的共同精神纽带,象征 “立德行善大爱” 的价值观,是两岸人民对中华文化最基本的、共同的人文伦理价值观认同。
每年农历三月的 “三月疯妈祖” 活动是台湾规模最大的信仰盛事。大甲镇澜宫的绕境进香持续 9 天 8 夜,途经四县市逾100座宫庙,吸引百万信众参与。一系列的活动,融合了民俗表演、传统技艺和地方特色,成为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妈祖文化激发了文学、戏剧、影视、动漫等艺术创作,从传统的“妈祖收妖”故事到现代的“时尚元素”结合,展现了文化的创新与活力。妈祖宫庙通过博物馆和文创产品开发,将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价值。以妈祖为主题的生活用品和艺术展品,名噪一时,极受欢迎。
妈祖信仰渗透到日常生活中。渔民出海前必祭祀妈祖祈求平安,婚丧嫁娶等重要仪式也常与妈祖关联。例如钻轿底的独特习俗,体现了信众对妈祖的虔诚,是民间文化的象征,无人不知。
妈祖文化是两岸交流的重要桥梁。台湾信众常连群结队赴福建湄洲妈祖庙(公认是妈祖的祖庙)刈香。两岸同胞通过妈祖文化活动互相吸引。昆山的慧聚天后宫举办的妈祖民俗活动,促进了两岸文化互动和民间融合。
妈祖信仰塑造了台湾的文化特色,在现代生活中持续焕发活力,是连接历史与未来的重要文化符号。香港特区有天后庙,天后就是妈祖。
“妈祖”电视剧是古装神话励志剧,2012年12月31日首播,由路奇导演,演员有刘涛(饰妈祖林默)和林心如(饰观音菩萨),以“护海女神”妈祖为原型,还原30多个广为流传的妈祖传说,讲述少女林默从凡人成长为海上守护神的传奇历程。
林默生于宋代莆田渔民家庭,自幼聪慧善良,通过行善积德、救死扶伤,得到观音的肯定和加持,逐步获得神力。她在人性与神性之间挣扎,既要面对维持家族的期望,又需承担拯救苍生的使命。剧中融入“观音送子”“观井得符”等经典传说,展现她的奋斗历程。文化内涵强调妈祖“立德、行善、大爱”的精神内核,有别于传统神话剧娱乐化的主流倾向。刘涛为贴近角色,专程赴妈祖的祖庙祈福,全程无替身完成高难度动作,据说是得到妈祖的认同和保佑。宋代服饰、海底宫殿等场景还原度板高,特效融合神话与现实元素,以当时的后期制作技术能力,不可多得。该电视剧收获第29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长篇电视剧二等奖、第27届中国电视金鹰奖优秀电视剧奖。这部电视剧值得一看,因为强化了两岸同根性,通过展现妈祖慈悲和勇敢的精神内核,深化了台湾民众对中华文化认同的感情。《妈祖》剧以“护国庇民”为主题,以闽台移民史为背景,唤起了两岸民众对共同历史的记忆,有较强的情感触动。2019年台湾中视版播出期间,在岛内带动了妈祖庙参拜热潮,妈祖庙游客量激增30%,年轻人比例尤为显著。部分宫庙同期推出“剧集同款祈福仪式”和主题展览,将传统祭祀与现代文化体验结合,吸引参拜者如潮涌至。电视剧的取景地(莆田湄洲岛和台南鹿耳门)成为两岸游客往来的热门地标。旅行社推出“妈祖剧集圣地巡礼”线路。 电视剧更衍生出妈祖主题的文创(与剧中同款的平安符和服饰),形成小商品产业链。该剧被视为两岸文化的公约数和催化剂。《妈祖》播出后,台湾多所高校与大陆合作举办妈祖文化学术研讨会,推动教育界的文化交流对话。大陆官方将妈祖剧集列为“对台文化交流重点项目”,台湾当局亦默许其传播,民间主流广泛接受。台湾更有改编版本,闽南语配音版大受欢迎。总而言之,妈祖电视剧通过文化共鸣、信仰强化和经济联动三重路径,13年来在台湾产生了相当深远的影响,成为两岸民间交流的独特载体。“以神促和”的软性作用,其实质是文化认同和交流互动。
“台独”首恶分子赖清德不敢忤逆妈祖信仰,曾多次参与祭祀妈祖的公开活动。今年4月他前往妈祖文化馆参拜,仪式中发生红布意外掉落盖头事件,舆论哗然。赖清德哗众取宠,对妈祖文化的表面认同只是为了争取民间对他的支持。台岛时事评论家邱毅指出,赖清德在祭祀妈祖仪式中遭红布盖头的意外事件,可能象征妈祖对其“缺德行恶”的警告,暗示其行为与妈祖“立德行善”的精神相悖;他搞叛国分裂 ,其政策主张与妈祖文化倡导“两岸一家亲”的理念正面冲突,妈祖显灵予以谴责。因为妈祖是两岸的共同信仰,赖清德制造仇恨的言行与妈祖精神不符而参与祭祀,必遭质疑。
妈祖文化的核心价值,引申出来就是两岸和平统一。赖清德彻底搞错了。他既然不承认自己是中国人,最彻底的做法是反对妈祖文化,放弃自己的中文姓名,不用中文说话。他和李登辉不同。他用日语发言的时候结结巴巴,被人讪笑。如要改名,笔者建议他可以叫做赖本清德(Tanomoto Seitoku)。
今年4月20日(农历3月23日),纪念妈祖诞辰1065周年大会暨乙巳年春祭妈祖大典于莆田湄洲妈祖“祖庙”天后广场隆重举行。海内外妈祖宫庙和妈祖文化团体代表、妈祖敬仰者以及社会各界人士超过一万人汇聚于妈祖诞生地湄洲岛,共同续写妈祖文化传承的新篇章。福建省、莆田市、湄洲岛的官员,“妈祖文化全球推广大使”刘涛,台湾嘉义新港奉天宫,台湾中华文教艺术基金会等有关领导和嘉宾出席活动,共同见证这一文化盛事。编钟奏响,旌鼓擂动,礼炮齐鸣,遵循传统礼制,怀着虔诚之心进谒妈祖。古乐奏响,“八佾之舞”上演,生动诠释妈祖《舍身济难、慈海护航》的精神内涵。据报导,7条长达25米的彩色巨幅绸带涌向祭坛,象征着民心汇聚的“海上丝绸之路”,寓意海洋文化与妈祖文化在新时代实现了完美交融,展现出强大的文化生命力与民族凝聚力。
总而言之,“天后娘娘”虽然各地有不少民间传说,归根溯源就是妈祖;到处都有天后庙、庆祝天后诞。
珠海特区的桂山岛有“天后宝诞” 庆典、南水有圣母殿供奉妈祖、吉大有妈祖护婴古庙。福建的莆田有中华“妈祖诞” 庆典、湄洲岛有“天下妈祖回娘家” 活动,海内外共有 110 多家妈祖文化团体每年都有妈祖春祭大典。广州南沙有妈祖文化旅游节。
笔者估计,今后在大湾区内的祭祀妈祖活动会兴起,将传统 “妈祖文化” 与新晋 “粤港澳大湾区文旅 IP ”深度结合。妈祖母仪天下,母爱天下无双。香港特区的教育界、文化界和道教团体应该对妈祖天后大力宣传。海峡两岸民众应该在妈祖信仰的旗帜下联合起来。
来源:关品方香港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