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立新教授:一句鼓励藏着医学传承最动人的模样—追忆李树人教授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2 08:54 1

摘要:医学的进步,从来不是单枪匹马的冲刺,而是前辈与后辈间精神火炬的传递。李树人教授,作为我国现代麻醉学的奠基人之一,以崇高医德、精湛医术和甘为人梯的育人精神,成为麻醉人心中永恒的楷模。

医学的进步,从来不是单枪匹马的冲刺,而是前辈与后辈间精神火炬的传递。李树人教授,作为我国现代麻醉学的奠基人之一,以崇高医德、精湛医术和甘为人梯的育人精神,成为麻醉人心中永恒的楷模。

教师节来临之际,“围术期医学论坛”特邀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安立新教授,透过温润往事,重现李树人教授如何以仁心与严谨,照亮一个学科的过去、现在与未来。这不仅是一个关于医者的故事,更是一场关于精神接力和文化生根的动人叙事。

初见之光:前辈的温度,是引路的星辰

李树人教授是我国麻醉学界的泰斗,也是友谊医院麻醉科的重要奠基人。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麻醉科的发展历程中,李树人教授的名字如同一座灯塔,照亮了后辈前行的路。虽然安立新教授未能与李教授亲身共事,但作为在友谊医院麻醉科成长起来的专家,她的言谈举止间,满是对这位前辈深切的敬仰与感念。

安立新教授清晰记得与李教授第一次近距离接触的场景。“那时我正在准备硕士答辩,而李老师已是国内麻醉领域的权威。他却毫无架子,格外温和地鼓励我这个初出茅庐的年轻医生”她回忆道,“他对我说:‘不要紧张,你能力很好。’那句简单的话,像一束光,驱散了我当时的忐忑与迷茫。”前辈的认可与鼓舞,化作温暖的力量,成为她日后坚定前行的珍贵底气。

来到友谊医院工作后,安立新教授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李树人教授带来的影响。科室中始终流淌着一种独特的气质——“仁爱博精”的院训不只是挂在墙上的标语,更是融入日常行为的准则;“以患者为中心”也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体现在每一个细微操作中的温度。整个团队呈现出一种积极向上、严谨求实的氛围,这一切都源于李教授的领导与以身作则,他以治学态度、行医风范和人格魅力,为这里注入了持续传承的精神力量。

风骨传承:以严谨之姿,托举生命之重

李树人教授的风范,不仅体现在对后辈的倾力提携,更贯穿在日常工作的严谨与细致中。在他带领下,友谊医院麻醉科建立了一项雷打不动的制度——每日下午3点,全科医生完成患者诊视后,齐聚教室汇报次日手术患者情况,并接受他的提问。“他的问题总是切中要害”,安立新教授回忆,“如果答不上来,就得回去查书,因为第二天还可能再被问及。”就这样,科室里悄然形成了踏实向学、精益求精的风气,严谨的治学作风深深扎根在每个人心中。

而他对生命的敬畏与担当,则在危急时刻显得愈发耀眼。安立新教授曾听李教授的夫人靳家玉教授动情讲述:一次,一名宫外孕患者突发大出血,命悬一线。李树人教授家与医院仅一墙之隔,为争取时间,他与靳教授毫不犹豫地翻墙而入,直奔手术室。台上靳教授疾急切询问“中心静脉是否建立?”,台下李教授即刻回应“已扎好!”——没有迟疑,只有行云流水般的默契。那一刻,他们用行动诠释了何谓医者的担当:生命至上,别无他顾。

在李树人教授的引领下,友谊医院麻醉科奠定了自己的精神底色。他让后来者深切体会到:医学的本质,远不止技术之精妙,更在于对人性深刻的体察与温暖的共情。真正的医者,心中装的永远是患者。

基石永固:从麻醉师”,到世界舞台的跨越

李树人教授对中国麻醉学界的贡献深远。他亲历并引领了麻醉学科从“医技科室”到“逐步强大”的全过程——从临床技术的革新、麻醉技术与操作规范的制定、学科建设,到为整个麻醉学科争取“正名”。在那个麻醉科尚未被充分重视的年代,他肩负一代人的期望,默默为学科的未来铺路奠基。

曾经,从事麻醉工作的医务人员被称为“麻醉师”,而非“麻醉医师”。这一字之差,折射的是学科认同与职业尊严的缺失。李树人教授深知,没有学科地位,就谈不上真正的发展。他一次次手写申请材料,骑上自行车从友谊医院出发,奔赴有关部门,阐述麻醉学科的重要性与发展潜力。被退回,就重新修改;遇挫折,仍坚持递呈。最终,在他与一代麻醉同仁的执着努力下,麻醉科由医技科室改为临床科室,“麻醉医师”的称谓被认可,学科在医院中的话语权与日俱增,为日后围术期医学的发展铺就了道路。

而他另一项鲜为人知却影响深远的贡献,是推动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加入世界麻醉医师协会联盟(WFSA)的历程。这一过程中,李树人教授与当时台湾麻醉医学会主席王志中教授及WFSA组织反复沟通,当得到肯定答复时,一向冷静坚韧的李教授,情不自禁地伏案痛哭。那一刻,他这份跨越海峡的努力,成为镌刻在学科史上的光辉一页。

薪火不熄:患者至上,融入血液的信仰

李树人教授留给友谊麻醉科的,不仅是系统的规范与学科的声誉,更是融入血脉的科室文化——尊师重教、精益求精、求真务实,以及始终如一的“患者至上”理念。安立新教授谈到,如今科室依然传承着这些传统精神:比如在教师节,学生会给老师献花,感念师恩,即便毕业多年、身在异地,许多学生仍会记得给带教老师寄来祝福;又比如管理每一位患者时,尤其注重细节关怀:曾有一例俯卧位手术患者舌头被硬质牙垫压伤,全科立即推广改用自制软纱布垫,并持续优化操作流程。“我们通过言传身教,让年轻医生理解,医学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人文关怀。”安立新教授强调。

此外,科室会定期举办气道管理、超声引导神经阻滞等培训,不断提升业务水平,让年轻医生真正具备守护患者的底气与能力。

未来可期:青年医者的使命与希望

站在前辈铺就的道路上,安立新教授对青年麻醉医生寄予厚望。“希望他们能以李树人教授等前辈为榜样,永怀对医学的热爱与忠诚,秉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初心。”

她期待青年医生不断精进技术、勇于创新,在围术期医学的广阔领域中继续探索;更希望他们传承那份对生命的敬畏、对严谨的坚守。

薪火传承,是责任,更是希望。当青年一代沿着前辈的足迹前行,带着严谨与热爱,在医学的海洋中探索,中国麻醉学的未来,必将更加璀璨。

安立新 教授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麻醉手术中心副主任;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中西医结合学组学术秘书;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麻醉与镇痛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北京医学会麻醉学分会老年人麻醉学组副组长;北京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麻醉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针灸学会针刺麻醉分会常务委员;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围术期康复分会常务委员;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日间手术麻醉分会常务委员;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麻醉与镇痛专业委员会委员。

来源:围术期医学论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