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周边、限量礼品、联名商品成为吸引年轻消费者的重要筹码 为了小赠品花大价钱 如此被“套路”值不值?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2 10:56 1

摘要:为了整理箱买咖啡,为了徽章买包……当下,年轻人中正兴起一股“为赠品消费”的热潮,品牌周边、限量礼品、联名商品成为吸引年轻消费者的重要筹码。这种现象背后,是怎样的消费心理和社会文化在驱动?9月10日,山西晚报·山河+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为了整理箱买咖啡,为了徽章买包……当下,年轻人中正兴起一股“为赠品消费”的热潮,品牌周边、限量礼品、联名商品成为吸引年轻消费者的重要筹码。这种现象背后,是怎样的消费心理和社会文化在驱动?9月10日,山西晚报·山河+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A 为赠品消费的年轻人

太原市民卫女士每天早晨都要喝一杯咖啡。她日常买咖啡的店铺,是一个以赠品出名的咖啡品牌,赠品有马克杯、整理箱、搅拌棒等。两年下来,卫女士攒下了20多个整理箱和10多个马克杯。“反正是要买咖啡,为啥不选择有赠品的?况且,这家店铺的赠品质量还不错,日常也都能用到。”卫女士说。

太原市民刘女士痴迷于一家帆布包店铺的直播。店铺的帆布包价格不算便宜,均价为200元左右。买500元可以减50元,且送价值200元的包挂。所谓包挂,是一根登山绳、一个毛线钩织的玩偶、一个徽章,由主播小姐姐手工编制而成。登山绳、玩偶、徽章可以自由选择,与店铺内各色帆布包组合在一起,看上去个性十足。“第一次进店铺,只是想选一个100多元的帆布包,在主播的推荐下,一共花了将近500块钱,买了两个帆布包,得了一个免费包挂。”刘女士说。从那以后,收集不同颜色的帆布包、包挂就成了她的业余爱好。遇到包包或者徽章的新品首发,在直播间抢包挂,也是常有的。“说实话,帆布包的质量也就那么回事,但是,在直播间里现场抢到与众不同的徽章,确实十分有成就感。”刘女士说。

年轻人被赠品吸引的趋势,其实早有迹象。企业资源规划品牌SAP Hybris在2017年发布的消费者洞察调查就显示,中国消费者喜欢收到品牌提供的惊喜福利,三分之二的受访者喜欢讨论折扣和赠品形式的增值福利。而《中国城市居民消费、触媒、广告影响力白皮书》的数据也表明,不管是90后还是00后,都有超过6成人认同自己是“赠品吸引型”消费者,因为被赠品吸引而买买买。

B 赠品的N种“套路”

9月10日,山西晚报·山河+记者调查后得知,电商渠道品牌赠品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第一种是IP联名赠品。先是进行各种动漫、游戏联名,送立牌小卡。接着再是IP之间联名。消费者购买此类IP联名产品时的关注重点基本不在产品,而在赠品上。赠品属于IP衍生物,其他渠道都无法购买,只能通过官方旗舰店购买产品赠送;而此类联名产品往往限定、限量、限时,很容易让消费者即便不需要产品,也会为了拥有赠品激情下单。

第二种,产品相关赠品。这一类赠品在食品饮料类直播间场景出现较多:买鲜萃液送玻璃杯、买泡面送碗、买松露酱送平底锅等等。一方面,这类赠品本身和产品是配套的、息息相关的,消费者不用再额外去花心思挑选、花钱购买就能得到对应的产品使用工具,到手就能直接使用。另一方面,赠品反过来增加了产品的使用频次、拓宽了产品的使用思路,甚至不局限于搭配本产品,还能满足其他需求,比如曾味购买松露酱送的平底锅,除了直播间教你可以用来炒松露饭以外,还能用来煎牛排、滑蛋等等。由于平台的流量逻辑,用户能在首页刷到产品直播,就说明他本身是这款产品的潜在消费人群,那么对于他们来说,赠品很大可能就是刺激他们下单的突破点。因此,对食品饮料类品牌来说,将产品搭配这种有效赠品售卖,是种事半功倍的买卖。

第三种,噱头类赠品。卫生巾品牌在此类赠品上简直是得心应手,现在买卫生巾送行李箱、露营桌椅、滑板车等等,只有你想不到,没有它送不出。卫生巾之间的差异化“战争”已经轰轰烈烈好几年,消费者对超薄、液体、益生菌、防漏之类的宣传口号早已疲倦,这种产品同质化太高的时候,赠品反而成了品牌打造产品差异化的最后一关。且这些赠品均贴合了当下互联网的热门话题,再加上卫生巾本就属于日常囤货的刚需产品,噱头赠品又满足了消费者的兴趣、增添了消费者获得感,在这种情况下,消费者很难不会在“最后二十单”中“上头”下单。

C 为何年轻人对赠品如此“上头”

为什么年轻人会对赠品如此痴迷?二级心理咨询师吴银燕表示,赠品消费本质上是一种情感消费。对于年轻人而言,这些限量版赠品不仅是物品,更是情感寄托和身份象征。在数字化时代,实物赠品反而具有特殊价值。“虚拟产品充斥生活,实物赠品反而给人一种真实感和拥有感,”吴银燕补充道,“收集一系列赠品,给予年轻人一种成就感和控制感。赠品消费不仅是个人行为,更是一种社交活动。稀缺赠品成为年轻人社交网络中的‘硬通货’,能够带来关注度和社交资本。”

为赠品消费的现象也折射出年轻人消费观念的变化——他们更注重体验感、故事性和情感价值,而不仅仅是产品功能。“我不觉得为赠品消费有什么问题,”消费者胡先生说,“如果一个小赠品能让我开心一整天,为什么不去获得这份快乐呢?重要的是知道自己为什么买单,并且能够承担这个选择。”这种观点代表了许多年轻人的态度:消费不仅是满足物质需求,更是情感体验和价值表达的方式。赠品作为一个“小确幸”,为日常消费增添了游戏化和娱乐性。

D 情绪生意或成品牌制胜关键

为了赠品疯狂消费的消费者,还引起了中国消费者协会的注意。中国消费者协会曾就此在官网发文《用“盲盒”诱导食品过度消费,当抵制!》,指出“情绪价值的需求不应建立在物质浪费,尤其是食品浪费的基础之上”。随着环保意识提升,赠品经济也面临可持续发展质疑。

大量为获取赠品而消费的行为是否会导致资源浪费?赠品本身的生命周期如何延长?一些品牌已经开始反思并调整策略。有的推出“自带杯减价”代替赠送新杯子;有的允许消费者用旧赠品兑换新赠品;还有的将赠品转化为数字资产,如虚拟服装或游戏皮肤。

业内人士陈先生表示,一方面,赠品为消费者提供了产品未提供的情绪价值:免费+可爱的双重诱惑很难不刺激到消费者;另一方面,市场竞争激烈,产品本身的可替代性太强,赠品反过来成为那个独一无二。随着当下人们的物质需求逐渐饱和,消费者对情感和精神满足的追求将日益显著,情绪生意未来或将成为品牌竞争制胜的关键。对品牌而言,做赠品,有时候也挺重要。

山西晚报·山河+记者郭卫艳

链新闻

这些年轻人为何偏爱“租赁消费”?

租相机、租衣服、租玩具……从数码产品到户外装备,从房屋汽车到母婴用品,在部分年轻人的世界里,一股“万物皆可租”的消费浪潮正扑面而来。这些年轻人为何偏爱“租赁消费”?

租赁经济按下加速键

八月末,重庆一家露营装备店内人头攒动,店主周先生一边整理货架,一边笑着说:“4至10月是租赁行业消费旺季,暑期最忙时一天能接30多个订单。”他告诉记者,店里的装备分为租赁和销售两类,但超过六成的顾客更倾向于租赁,其中以年轻人、亲子家庭为主。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展研究中心联合蚂蚁集团编制的《循环经济背景下的消费租赁行业健康发展白皮书》显示,2024年,我国租赁经济交易规模突破4.2万亿元,同比增长32%,服务用户超7.5亿人次。

易观分析发布的《中国新租赁行业洞察2025》显示,传统租赁行业以租房、租车等超高价值商品为主,而现在的租赁覆盖行业丰富,租赁方式更加灵活,租赁时长多样,对消费者产生较强吸引力。

美团平台数据反映出租赁需求的多元化趋势。今年8月,“相机租赁”搜索量同比增长63%,“婚纱礼服租赁”搜索量同比增长109%,“无人机租赁”搜索量同比增长89%,“儿童推车租赁”搜索量同比增长165%,租赁正覆盖更多消费场景。

广州市民林莉莉刚结束和朋友的新疆之旅,出发前两周,她就通过“飞猪租车”“人人租”等平台租齐了全套装备。“无人机40多元一天,单反相机约50元一天,越野车日均租费400元,每人每天平均下来才100多元!”林莉莉笑着展示手机里的租赁订单。

重庆工商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熊兴指出,我国租赁经济近年来发展迅速,已从传统的房、车延伸至服饰、美妆、数码、母婴、办公设备等领域,呈现出“品类多元化、服务数字化、需求品质化”的鲜明特征。

年轻群体成租赁主力

“租赁”,已成为不少年轻人的新消费理念。他们不再执着于“拥有”,而是转向“使用”,以一种在他们看来更灵活、更轻盈的方式拥抱生活。

28岁的南京市民王琳通过租衣平台,每月花费不到300元就能换穿10余件不同款式品牌服饰。“相比以前买衣服,现在每月能省好几百元,还能常穿常新,给家里柜子腾出空间。”王琳说,共享衣橱已成为不少年轻人的生活方式,还有汉服、旗袍等衣物租赁也比较热门。

今年上半年,芝麻租赁平台交易额同比增长71.6%,其中30岁以下用户占比超过六成,“00后”用户订单同比暴涨两倍。

记者走访发现,为满足更多年轻消费者需求,一些商家将微单相机、手持云台、环形补光灯打包成“旅拍达人套装”,或是将自动充气帐篷、卡式炉、蛋卷桌组合成“精致露营套餐”,这种“场景化租赁”模式正获得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青睐。

苏州市民张虹杰喜欢租赁微单和长焦镜头观看演唱会。“我们更喜欢体验优先,用更低的成本满足消费需求,同时还能避免冲动购物带来的后悔。”张虹杰说,租赁正好解决了“低频需求”的尴尬场景,让消费更符合个人使用习惯。

“‘90后’、‘00后’逐渐成为租赁消费主力,他们的消费观更强调‘体验大于占有’,在满足即时需求、追求新鲜感的同时,又注重性价比和环保理念。”暨南大学经济与社会研究院副教授刘诗濛认为,随着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升,年轻一代的消费需求开始从单一化走向多样化与个性化,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尝试旅游装备、户外用品、奢侈品体验等过去低频或高门槛的消费场景,租赁正好契合了这种趋势。

租赁消费“成长的烦恼”待破解

随着租赁市场的迅速扩张,线上线下租赁主体大量涌现,消费者权益纠纷也屡见不鲜,套路多、磕碰定损难等成为消费者的“头疼事”。

“租赁市场的爆发式增长必然伴随‘成长的烦恼’。”熊兴认为,规范租赁市场发展,要构建政府、平台、企业、消费者“多元共治”的治理体系。

刘诗濛表示,租赁经济推动了物品的循环利用,实现了节能减排和促进消费的社会价值。对于优质项目,政府可在政策层面给予支持,如绿色消费补贴、税收优惠、循环经济示范项目支持,鼓励合规与创新企业发展。

“平台必须履行主体责任,做到合约透明化、流程标准化、售后响应即时化。在数据使用上,遵循‘合法、正当、必要’原则。”熊兴强调,租赁平台需要制定明确的服务标准和质量要求。

专家建议,企业应自主推动服务标准化。加强产品清洁、检测、追踪等环节的投入,确保租赁过程透明可控,提升用户体验感和信任度。同时,消费者要在正规平台上交易,提高鉴别能力,在租赁前仔细阅读协议、检查物品、留存证据,提高风险防范意识。

“未来还可以进一步探索、创新商业模式,如‘租赁+订阅’‘租赁+购买’等方式,满足消费者多元化需求,促使租赁市场更加完善,更好地服务消费升级与绿色转型。”刘诗濛说。

据新华社

来源:太原晚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