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原本是美国大豆的“金季”,过去这个时候,中国会伸出长长的橄榄枝,将四分之一的美国产大豆收入囊中,交易量频频破纪录,这次中美反制,让美国农民明白了什么叫“凉意彻骨”。
中美关税战,其中的“伤筋动骨”,却早已在美国农田间显现得清清楚楚,一场以“强硬”自居的美政府,正反咬它自家的农民。
“九月来了,可该来的中国订单却没影了,”美国农民约翰·卡特蹲在堆积如山的大豆旁头,摇了摇头,他没料到,今年的大豆收获季竟成了全美豆农的伤心季。
9月,原本是美国大豆的“金季”,过去这个时候,中国会伸出长长的橄榄枝,将四分之一的美国产大豆收入囊中,交易量频频破纪录,这次中美反制,让美国农民明白了什么叫“凉意彻骨”。
过去半年,特朗普政府执意挥舞关税大棒,将其当做谈判桌上的主要筹码,以为这会让中国“低头认输”,哪知,中国用实际行动完美诠释了“有来有回,筑墙坚守”,中国不仅未曾屈服,反而以精准而犀利的反制,将美国心脏地带的农田打得措手不及。
美国大豆协会主席戴维·拉格兰直言不讳:“特朗普政府的贸易政策,正在让美国农民吞下苦果,不仅订单骤减,市场信任也岌岌可危,”他在一次公开发言中提到,自中美关税战升级以来,美国对中国的大豆出口额已经蒸发数十亿,创下历史低点。
对美国农民来说,中国采购犹如“救命稻草”,失去这个最大买家,简直是沉痛到无法形容的打击,就在外界普遍认为“农民会发怒、会反抗”时,批评声虽然逐渐浮现,但支持“强硬谈判”的声音却仍在顽固存在。
一部分农民仍期待通过特朗普整场贸易战,挤掉他们对中国的价格依赖,争取更有利的国际市场地位,但美梦很快变成泡影,现实一次次狠狠提醒着,国际市场不是他们一个国家说了算的大染缸。
通常,为了应对大豆滞销,美国农民选择压缩开支、作物轮种等方式“自救”,然而表面上看似规避,实则每一步都伤筋动骨,美国媒体直言,偏远地区的种植者不仅收入缩减,甚至面临破产,但即便如此,反对贸易战的声音在美国仍只属于“温和”派。
在一些地方性选举中,农民的票依然投给了共和党,可是,再傻的人也开始算账,2018年至今,特朗普政府用贸易战把自己家“打”的伤痕累累,豆农是最直接的见证者,奥巴马时期构建出的全球贸易协同体系,在“美国优先”的冲刷下被撕裂。
7年来,联合的市场已经逐渐被分割,这也是中国顺势填补市场空缺的直接契机,东亚以外的进口国靠拢中国,减少了对美国农产依赖,更甚者,中国农科输出加剧全球“大豆竞赛”,也就在这个过程中,美国一夜“掉队”。
在关税问题上,美国民众普遍存在一种认知偏差:美国人消费市场大,反制就是“先进国家的特权”,但联邦贸易委员会早在2020年就做过风险评估显示:一旦出口受阻,美国农产品受到议价打压是必然,对中国最重要的大豆市场,则首当其冲。
正是这种“朝内胃挖肉”的策略,让豆农成为了最大的输家,当前,随着2025年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加剧,中美依然没有明确达成新一轮协议,而美国媒体对本轮贸易政策所产生的经济与社会后果意图淡化,却掩耳盗铃,无法改变现实。
美国农民无法左右政策,却无比渴望能左右自己的命运,然而,在这种以一己之力对抗全球经济惯性的决心前,“农民的悲哀”简直不值一提,离特朗普关税战“开战”已经过去半年,尽管其本人一再宣称,他的策略会让美国经济“吃红利”,可现状却狠狠揭示了“自我设限”带来的窘境。
美国大豆作为彻头彻尾的牺牲品,不仅拖累了农民,也直接减弱美国农业在全球层面的话语权,“我们能怎么办?参与政治?”一位中部四代豆农无奈笑道,接着苦叹,“说实在的,这锅,坐着都重。”
事实上,中美之间的这场博弈,并没有什么赢家,但在规则已然重构的时代,过去那些以“美国第一”为中心的经济理念,逐渐失去了立足点,有分析称,中国并没有减少大豆进口,而是将订单转向巴西、阿根廷等新兴市场,并且愈发注重粮食自给。
试想,哪怕明天关税战结束,美国农产品也未必能再度“重塑辉煌”,现在的“滞销潮”或许只是一段工业链断裂的试验插曲,从西海岸到玉米带,“豆锤”重击从未放过每一寸土地,如今的美国农田,播种新季节的希望,也燃起了对中美恢复合作的期待。
农民们都明白,问题不仅是豆子的问题,更是分裂、迷茫的美国国内政治的影子,整个世界在盯着中美,盯着这场注定令人心碎的贸易斗争最终发展,可美国农民在看着自己的粮仓,对他们来说,未来两年的两国关系,会直接决定,谁将背锅,谁又能翻盘。
来源:运营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