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最了不起的人民领袖、思想导师,别人只配做他的小学生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1 09:53 1

摘要:你说,世界上真有那么一个人,能让对手、朋友、同行、后来者,没一个不服气吗?毛泽东算一个。无论哪个圈子,聊起这个名字,总有人语气一变,神色郑重。不是因为课本那么写,是真有那么一种“没办法,咱拍马也赶不上的天分”,就伫在那。他身上的厉害,撑开来说,怕是三天三夜都说

你说,世界上真有那么一个人,能让对手、朋友、同行、后来者,没一个不服气吗?毛泽东算一个。无论哪个圈子,聊起这个名字,总有人语气一变,神色郑重。不是因为课本那么写,是真有那么一种“没办法,咱拍马也赶不上的天分”,就伫在那。他身上的厉害,撑开来说,怕是三天三夜都说不全——有脑子,能打仗,会写诗,还能把人生的大事当作下棋那么从容。中国近百年的风风雨雨,被他搅合得翻天覆地;而世界上的许多权势人物,面对他也未免得小心几分。这种现象级的“吸睛”,你说是天生的,还是磨出来的?反正,我是不觉得哪朝哪代有几个能比。

外人看毛泽东,感触往往不太一样。比如当年法国总统戴高乐访华,和毛一碰面,临别时闷闷地说了句:“中国终于有了真正的主人。”这话里有点吃味,还有点无奈。戴高乐算得上是见过世面的主,二战折腾得头发都白了,那会儿号称“法兰西的骄傲”。可和毛谈了两小时,回来就当着幕僚发愣:那人的脑子像江水一样深,底下不会有鳄鱼,就怕有龙。要说人家佩服毛主席的智慧,还真不是一句外交辞令糊弄过去的。

而英国那边的丘吉尔,私下里跟人嘀咕,说中国的这个Mao,是能让全世界都绷紧神经的角色。当年丘吉尔自封“铁血宰相”,对苏联那帮领导也不是没怼过,但提到毛泽东,却只哼了一声:“国内能管住十亿人口,让世界都琢磨着怕,那种人不多。”英国人向来骄傲,说话不怎么夸张,所以这话分量满重。

不过光是外人敬佩,那还不够。毛身边的人,一直到日后也没几个变过心。说个可能被人忽略的小细节,1959年大跃进以后,全国形势紧张,连北京市委书记彭真都倍感压力。这人平常心气挺高,偏巧那阵子内外交困,有人给他传话说“可以考虑另请高明”。但彭真却顶着不屈,他曾在日记里写:“不能没有毛主席,一天都不行。再难,也要跟着主席扛过去。”这句发自肺腑,到处流传。后来彭真走得急,临别字条还留了一句“主席在,我心安”。许多人搬单位、跳槽都说要找个靠谱的上司,真有人换过一次又一次,最后心里认的是谁?其实还不就是看谁能在关键时候带你闯难关。

再说毛泽东给全国百姓的印象,也不是高高在上。有个老北京老太太,五十年代在天安门广场赶上国庆,熙熙攘攘的人群里,突然有人喊:“毛主席来了!”结果就见大家不约而同往前涌,明明踩着脚、胳膊撞成一团,可都乐呵呵地舍不得走。老太太后来说,那种感觉,像是全村人在盼出门打工的娃回来了。你说这成绩单,多大官多大权都换不来。老百姓心里清楚——谁让咱过上饭吃得饱、还敢想着明天的日子?想来想去,还不是他扛下的风险,替咱争的面子?

别看气氛热烈,毛和身边的同志可是常常意见不合。像林彪那样的人,能跟他合作,也能闹掰。可即便如此,林彪也没少在台下悄悄给毛写过纸条,说“主席,战术我肯学,可战略眼光这东西,我一辈子赶不上您。”网上有些人说这是“揣着明白装糊涂”,其实圈里到底佩服谁,大家都清楚。咱们常说,一个真正了不起的人,不怕有人唱反调,反倒怕大家连反对的勇气都没了,那才是本事。

除了政治和军事上的成就,毛泽东的诗词也屡屡叫好。这可不是“官样文章”——举个冷门的段子,70年代初,有个云南的苗族诗人,专门走了三天山路,把自己写的歌谣托人递给主席。他说,我们山里人看不懂您的字,可是念着那首“江山如此多娇”,心里就热乎。毛笑了,说辛苦你跑了远道,咱们中国人就是一家人。接了歌谣,过后这首歌在几万苗寨传开,一时之间,那些原本和中央关系疏远的小镇,也多了点归属感。

回头想一想,毛的厉害不只是“当官顶天”,更关键是他天生带了点稀罕的雅气,又不故作姿态。六十年代初,著名画家傅抱石去湖南给毛画山水。画到一半,毛见他累了,拉着他聊天——俩人讨论起武陵山川如何涨水、石头为啥像卧牛。傅抱石后来跟学生唠嗑,说那一个晚上,主席像个老友,边磨墨边说小时候淘气,大水淹了田,父亲追着打。那份亲和力,让个老画家心里直暖和。

毛泽东呢,生前常被外人误解为最能“铁腕治国”。其实他闲下来用钢笔练字,也会自己嫌写得不顺眼,然后一张纸写几十遍不带恼。那种反复琢磨的劲头,跟抢占县城一样较真。新闻上总说他大刀阔斧,其实台下无数次的反复推敲,很少有外人知道。咱们普通人有时也会苦恼“到底差哪点”,其实大人物怕就怕永远不满足于好,还琢磨更好。

你还记得七十年代初,老美派基辛格秘密来中国谈判吧?据说基辛格本来以为要一场唇枪舌剑,毛却先笑问他“你坐飞机累不累?中国的被子冷不冷?”当时基辛格一愣,这一问像突然回了家。后来两人谈生意、谈合作,气氛全变;美国人后来跟记者念念不忘,“与毛先生谈判,有点像登山,艰难,但总能登上顶点看到不一样的风景。”这能耐,可不是“强势”俩字能说的。

也不只是大风大浪间见本事,关键时刻的小抉择更见人心。最经典的故事还是说,他当年在河南考察,遇上村民没地吃饭。有老人哭着说自己家穷得揭不开锅。毛听完之后,一句话没落俗套安慰,反倒掏出手绢,边坐在老乡门槛边听他们诉苦边流泪。后来离开时,他拍着老人的肩说:“我们再难,也要熬过去。我答应你这个苦不会白受。”消息一传开,不用文宣鼓动,整个村子都多了盼头。这种事换到谁身上都会留下点印记。

时间过去那么久,世界变得越来越快,可在中国,说起毛泽东,大家的情绪都没见变淡过。有的年轻人可能不太理解父母怎么老挂嘴边这个人,可每逢什么节日,还是会看到有人去韶山磕头,还有不少外地人专程跑去长沙踏青。网络上时不时能碰见争论,有唱赞歌的,也有拿放大镜看缺点的。可每当国家遇到点难题,许多普通人的第一反应,还是“如果主席还在,他会怎么做?”

人嘛,总归都会被光和热吸引。毛泽东这一生,把个性张扬到了极致,跌宕无数,有遗憾,也有豪气。可在大多数中国人的心里,提起他,总像提起那句老乡口头禅:不怕难事,只怕没主心骨。人走了,可那点子担当、胆识和温情,怕是还扎在这个民族骨子里,未必就会淡忘。到底什么样的人才配叫“历史巨人”?每个人心里大概都有答案。

但你问我,毛泽东这样的,还会再有第二个吗?我一时真答不上来。

来源:历史那些事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