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传福丨致敬这些了不起的福建人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4-06 10:02 1

摘要:柯尚迁,福州长乐人,明代理学家、数学家、珠算学家。他是历史上第一个对珠算算法和算盘图式作全面、详细叙述的珠算大师,其代表作《数学通轨》是明代重要数学著作,也是中国历史上早期最适用的珠算书,流传甚广。

福建人杰地灵,历史悠久

孕育出了无数杰出人物

他们的足迹跨越山海

他们的思想穿越古今

他们的贡献泽被后世

岁月流转

精神不朽

让我们循着时光之河

致敬这些了不起的福建人

柯尚迁

为算盘立法则的“神算子”

柯尚迁,福州长乐人,明代理学家、数学家、珠算学家。他是历史上第一个对珠算算法和算盘图式作全面、详细叙述的珠算大师,其代表作《数学通轨》是明代重要数学著作,也是中国历史上早期最适用的珠算书,流传甚广。

柯尚迁自幼聪明伶俐,十分好学。据传十岁时,他随堂叔到海边玩,恰遇渔民聚在一起买卖鲜鱼,因用筹子计算太慢,而发生了争吵。小尚迁问道:“为什么不用计算快的工具来计算呢?”堂叔笑了笑,随口说道:“目前还没有计算快的工具,这要靠你长大后来发明了!”堂叔本是随口一说,但小尚迁却听进去了,他从此暗暗下定决心,要发明一种先进的计算工具,为乡亲们做买卖提供便利。

这种想法如同一粒种子,在柯尚迁心里生根发芽,激励着他在钻研珠算的道路上不断前行。1549年,柯尚迁成为贡生,翌年入国子监;1559年,授直隶顺德府刑台县丞。为官清廉的他,繁忙的公务之余,仍然钻研各种数学书籍。他认为:“数学不仅可以广泛地应用于日常生活之中,而且其高深之处可以用来测量天地星辰的高深广远,普通人应该通一点数学作为立身之需。”1571年,71岁的柯尚迁回到故乡福建长乐,返乡后的他笔耕不辍,著有《数学通轨》等,为后人留下极为珍贵的财富。

柯尚迁的先进数学理念和独特计算技术,对中国乃至人类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其著作《数学通轨》首次明确描述了现代使用的算盘形状,即“梁上二珠,梁下五珠”。书中“九归总歌法语”“撞归法语”“还原法语”等珠算口诀,朗朗上口、便于记忆,广泛流行于中国、日本及东南亚各国并沿用至今。因此,柯尚迁被誉为“珠算鼻祖”,在珠算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魏之琰

将明乐传向日本的福建大海商

魏之琰是明末福建福清的大海商,他和哥哥魏之瑗经营着从日本长崎至安南国(今越南)的丝绸贸易。他们是日本丝绸产业持续不断的货源供应者,也是安南国重要的白银、黄铜贵金属的提供者。

魏之琰一生以“明人”自居。据记载,他在长崎的宅邸“凌云阁”是一座明代中式风格的建筑,亭台雕栏均由中国运来。他前往日本时还携带了明代的乐器,在家中教授两个儿子学习明朝学校的音乐。

魏之琰是商业巨贾,也是中华文化的传播者,不仅邀请黄檗隐元禅师东渡长崎,还将明代传统礼仪音乐传入日本。1672年,魏之琰应内里 (皇宫)邀请前往京都御前演奏明乐,使明乐开始逐渐流行于日本贵族阶层,因此他也被称为“日本明乐之祖”。其后人魏皓编撰整理的《魏氏乐谱》,更是难得一见的有板有眼的工尺谱,让今天的人得以“按图索骥”还原明代音乐的样貌。

黄嘉略

影响孟德斯鸠中国观的福建人

黄嘉略,1679年出生于福建莆田,从小跟随来华的法国传教士学习拉丁文。1702年,黄嘉略随法国传教士抵达欧洲,而后长居法国巴黎。他曾任法国国王路易十四的汉语翻译,是用法语编写汉语字典和汉语语法的第一人,也是向西方介绍汉字部首的第一人,还是向西方介绍中国诗歌、戏曲和音乐的第一人。

1711年开始,法国王家学术总监比尼昂要求黄嘉略把主要精力放到编写《汉语语法》和《汉语字典》。彼时,法国人视汉语为高不可攀的畏途巉岩,虽想会当凌绝顶,却又不知所从,其中一大原因是缺少汉语学习的工具书。有鉴于此,比尼昂先后派遣弗雷莱与傅尔蒙协助黄嘉略编写《汉语语法》。

黄嘉略的学术成就和跨文化教育理念,对中法文化交流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编写的汉语学习工具书《汉语字典》和《汉语语法》,为法国人打开了解中国语言文化的大门。他的跨文化比较研究意识,例如借助法国贵族头衔阐释中国古代世袭的五爵制,大幅降低了法国人理解中国文化的门槛。此外,黄嘉略还是法国第一代汉学家弗雷莱与傅尔蒙学习汉语、研究中国、步入汉学殿堂的领路人。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的中国观也受到黄嘉略影响,其著作《波斯人信札》和《论法的精神》中有关中国的知识,均得益于他的帮助。

冰心

以文学为桥传播友谊的福建才女

冰心,原名谢婉莹,祖籍福建长乐,中国现代著名作家、诗人、翻译家、儿童文学作家、社会活动家、散文家。她是二十世纪中国杰出的文学大师,以细腻的笔触、深情的文字,为人们留下了无数宝贵的文学财富,影响了中国乃至世界千千万万的人。

1919年,谢婉莹首次以“冰心”为笔名在《晨报》中发表了小说《两个家庭》。随后,她接连发表了《超人》、《繁星》、《小橘灯》等作品,其作品中蕴含的“爱的哲学”仿佛一盏明灯,温暖了无数人。1923年,冰心赴美留学,把旅途和异邦的见闻写成散文寄回国内发表,结集为《寄小读者》,这是中国儿童文学的奠基之作。她以姐姐的姿态,富有情感地写道:“有一件事,是我常常用以自傲的:就是我从前曾是一个小孩子,现在还有时仍是一个小孩子。”

冰心的足迹遍布印度、缅甸、瑞士、日本、埃及、罗马尼亚、英国等国,她以文学为桥梁,传播友谊,促进文化交流。她的文学影响超越国界,作品被翻译成各国文字,得到海内外读者的赞赏。此外,她的翻译作品,如黎巴嫩凯罗·纪伯伦的《先知》、《沙与沫》,印度泰戈尔的《吉檀迦利》、《园丁集》等,皆为文学翻译的典范。1995年,冰心荣获黎巴嫩共和国总统签署授予国家级雪松勋章,以表彰她对文学翻译事业的卓越贡献。

林徽因

中国第一位女建筑学家

林徽因,福建福州人,除了诗人和作家的身份,她还是中国首位女建筑师、中国建筑学科的开拓者与奠基人,不仅参与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工作,更是以其深厚的建筑学理论和实践经验,为中国现代建筑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林徽因的儿子梁从诫曾回忆道:“直到许多年以后,母亲还常向我们谈起他们发现佛光寺时候的兴奋心情,讲他们怎样攀上大殿的天花板,在无数蝙蝠扇起的千年尘埃与臭虫堆中摸索测量。”

林徽因一直致力于寻找和总结中国建筑的特点和技法,并坚持实地考察,其中最为辉煌的一次考察,要数发现五台山木结构佛光寺。然而,辉煌的背后是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彼时野外考察古建筑的生活异常艰苦,常常要担心断餐,行路都要靠原始的大车和毛驴,风尘扑面,颠颠簸簸,目的地一般都在很偏远的深山荒野。即便如此,林徽因和丈夫梁思成还是坚持走遍中国15个省份约200个县市考察古建筑,很多古建筑通过他们的考察得到了全国以及国际的认识,从此加以保护。

林徽因的足迹遍布中国的山川大地,她深入考察了众多中国古建筑,致力于抢救和保护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她的工作不仅丰富了中国的建筑学研究,也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2024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向林徽因追授建筑学学士学位,以此致敬她作为中国现代建筑先驱的卓越贡献,以及她在全球范围内的深远影响力。

来源:福建新闻联播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