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座山,连着三省,千年来说禁就禁。铜钹山——历史上让朝廷胆寒的名字。这地方,有时是起义者的堡垒,有时是盗匪孳生的窝点,更有时候静静地卧在云雾里,什么也不说,只让那些进山的、逃命的人和查案的官军,谁也别想轻易走出去!明面上,唐代就下了禁令,谁敢入山,斩立决。可真
一座山,连着三省,千年来说禁就禁。铜钹山——历史上让朝廷胆寒的名字。这地方,有时是起义者的堡垒,有时是盗匪孳生的窝点,更有时候静静地卧在云雾里,什么也不说,只让那些进山的、逃命的人和查案的官军,谁也别想轻易走出去!明面上,唐代就下了禁令,谁敢入山,斩立决。可真没那么简单,真的只是怕义军?谁敢说清。
铜钹山的地理,搁过去那是天生要塞。福建、江西、浙江三地交界,不像那些名山大川能大大咧咧被看穿。此山层层拱卫,每条小径都盘得像蛇似的。林子那么密,雾天更是近在咫尺。说实话,连地头蛇都认栽的时候,外人还能安心进山吗?打仗的时候,谁掌控山,就有了主场。
打仗这事儿,平地靠人多,山里讲究地形。铜钹山自古就给人避难,给兵家立根。起义军藏身其中好几年,唐末黄巢那伙人就在这山里潜得没影没踪。朝廷调兵万马,愣是捉不到几个。论地形优势,铜钹山说第二,谁敢称第一?起义军真要发起狠来,这地方能让他们翻身。
每一处峡谷,每一丛林道,都成了伏击场。敌军只有推进,没有退路。很多时候,官军动静大,兵力足,山里人却能借着熟门熟路,躲了又藏,藏了再出,打一枪换一个地方。说到底,铜钹山就是天然的反抗根据地。朝廷苦,盗匪乐。有人还质疑这一点,可历史就这么发生了。
黄巢起义声势大,铜钹山让他们立足不败——这一说讲了千年。能与长安对抗,能让大唐心头一紧,靠的不只是黄巢一腔热血,还有这大山天赐的庇佑。群峰间调兵遣将,没人知道他们会不会突然冒出来一波,杀个回马枪。小通道,易守难攻,官军只能耗。
镇压这事没完没了。义军借山而兴,可终有一天也被困得喘不过气。黄巢后来一溃,还是因为粮草断了,内部乱了,不怪山,不怪天时。但假如不是铜钹山那么难啃,或许朝廷能早日平定?说不准。每次谈到这里,总有人要争辩:战略可敌,天命难违。嘴皮子一耍,事儿还是没变。
待太平年景,人心没歇,地方总有不太平的。铜钹山后来又成了土匪的大本营。朝廷抓一批,出一伙,干脆温床做稳了。盗贼作乱的地方多了去了,铜钹山却不比别处。地形复杂,林子像迷宫,官兵追进去,别说逮人,自己都快找不到出来的路了。有时连当地村民都走丢,别提外人。
这帮土匪,白天潜伏,晚上偷着摸出来。一阵风似的,没留下痕迹。明朝中期那会儿,“铜铃帮”就在山里横着走。说是劫富济贫,其实黑了这山、红了乡民的夜。出门靠胆,没人敢大意。官府天天悬赏,线人四处撒网,就差没把自己也绊进去。每一次围剿都雷声大雨点小,匪患还是老样子。
也有官兵堵山封路,把能找的出口全都护死,可盗匪能耐大得很。山里藏猫猫,进出随心。就像有人说的:“铜钹山的贼,走的不是路,是命。”打也白打,山帮着他们;而且朝廷又怕关山太紧连害好人,动辄得咎。就这么夹着尾巴,揪不住真凶,百姓反倒受了苦。
说到这里,封禁铜钹山的理由就五花八门了,不全是打匪防乱,其实也有些官员掺了私心。唐末封一次,宋明再来一茬,名头不一样,禁令一个没落。有人咬定朝廷杞人忧天,可那些祸根没除掉,谁真的敢开禁?封山防乱,顺手把资源、人流也一刀切,省事。
再往深了说,封山也是保护生态,防过剩开发。铜钹山丹霞地貌,国内难寻。一到晴天,山是火样的红。多少百年古树,什么广东母杉、苏铁杉,外边小县志都没记。山野野猪罕见得很,祖钟豚猪就藏在树丛下。鸟、蛇、奇石,成片成片地冒头,老百姓看着都稀罕。
外面人多了,树林砍没了,动物捉光了,值当么?皇帝下令封住,总是怕这口老井被人掏空。至于保护原始生态,几代人心里也默契。说封就封,哪怕有人抱怨没地打猎、山里不能放牧。保护生态这话现在常听过去其实有点矫情,可谁也不敢轻易拆开这层甲壳。
当然,也不是一直都守得死死的。清末有点不一样,开明派就不信这个邪。主张要用起来的不能全闲着。张之洞那批人胆子肥,偷偷组队探进去,踩了不少点。铜钹山笔记在香港传出去,风声就大了,上山测量画图,考动植物分布,简直像拆盲盒,一个秘密摊开一个。
解禁的风,民国闹腾起来后终于来了。1928年,禁令断了,铜钹山正式开放。政府划地保护,游人观光的事儿就上马了。学者大队进山查资源,鸟兽树木一样一样记。20世纪80年代,铜钹山成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那些旅游线路、观景台如雨后春笋,广告词天天往外扔,还真吸引了不少外地人。
谁想过,山禁千年后成了国际旅游胜地?每到假日,山路车长龙,导游喊破嗓子,拍照的手机一片接一片。生态倒还留着原始样,没全毁,但和老禁令时的荒凉,又像隔着两个世界。山林安静了,起义、盗匪、逃亡什么的,全成了讲解词里的故事,谁还记得那个“斩立决”的铁血禁令真有多狠?
铜钹山的历史就这么折腾——起义军栖身,盗匪藏身,后来又成了百鸟归巢的避风港。朝代更新,封禁放松。但新一轮开发和保护之间,谁也不能说得准下一步会怎么走。
有人说,封禁是明智,山脉才能不烂。也有人觉得站在今天回头看,禁令不过是时代下不同利益的博弈罢了。有人信生态优先,更多人怀旧那点神秘和冒险。可铜钹山现在就在那里,一切都翻篇了。
山不语,封与不开,就让时间自有选择。
来源:山坡中陶醉赏野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