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10日16时30分,郑州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发布史上最强防汛动员令:受冷暖气流剧烈交汇影响,郑州全域将遭遇持续性暴雨袭击,主城区11日下午至12日凌晨将出现140-160毫米强降水,局地或达200毫米。这场被气象部门称为"十年一遇"的雨情,已引发全城连锁反应—
9月10日16时30分,郑州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发布史上最强防汛动员令:受冷暖气流剧烈交汇影响,郑州全域将遭遇持续性暴雨袭击,主城区11日下午至12日凌晨将出现140-160毫米强降水,局地或达200毫米。这场被气象部门称为"十年一遇"的雨情,已引发全城连锁反应——全市800余所非寄宿制学校紧急停课,京广路隧道等14处交通咽喉启动封控预案,地铁279个站点部署2800名防汛人员,2000万市民严阵以待
根据河南省气象台最新预报,这场降雨将呈现三大特征:持续时间长(累计36小时)、覆盖范围广(全市16个区县全域受灾)、极端性突出(小时雨强达30毫米)。更严峻的是,本轮降水与8月"杜苏芮"台风残留云系高度重叠,土壤含水量已达饱和状态,极易诱发城市内涝、山体滑坡等次生灾害 。
为应对危机,郑州市启动"四停一转移"应急机制:所有室外作业工地停工、隧道顶管施工暂停、景区关闭、大型活动取消,同时组织低洼区域群众有序转移。在京广路隧道北口,工作人员已设置三道防汛防线——最外层是可抵御1.5米洪水的钢制挡板,中层堆叠5000个防汛沙袋,内层停放两台每小时抽水3000立方米的"龙吸水"移动泵车。
面对雨情,郑州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应急响应速度:
交通管控:交警部门对京广路、陇海路等12条主干道实施分级管制,设置32个临时分流点,调配836名警力驻守易涝路段 。
排水攻坚:市政部门在200处积水点位预置72台移动泵车,268辆抢险车辆24小时待命,累计疏挖排水管网1700公里,清掏窨井18.5万座次 。
民生保障:公交集团组建8支应急车队,储备2万件救生衣、冲锋舟等物资;地铁系统在13个换乘站设置应急物资柜,配备食品、饮用水等生活必需品 。
值得关注的是,郑州本次防汛首次启用"数字孪生"系统——通过实时监测415个重点部位的水位、流量数据,指挥部可提前30分钟预判积水风险,精准调度抢险力量 。
针对全市800余所学校停课的突发情况,郑州市教育局启动"线上教学应急预案":
课程衔接:中小学通过"郑州教育云平台"推送同步课程,高三年级开设"防汛专题复习课",重点讲解气象灾害防御知识。
心理疏导: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开通24小时热线,为学生提供暴雨应激干预服务。
家长协同:教育部门联合应急管理局推出"家庭防汛演练指南",指导家长带领孩子开展逃生模拟 。
在金水区某中学,班主任通过直播连线提醒学生:"暴雨期间不要靠近窗户,远离路灯、电线杆等带电设施。如果家中进水,第一时间切断电源,到高层避险。"
面对雨情,郑州市启动生活物资保供预案:
市场供应:丹尼斯、大商等大型商超紧急调运3万吨米面油、200万瓶饮用水,生鲜备货量较平日增加3倍,确保价格稳定 。
医疗保障:全市23家三甲医院开通防汛绿色通道,储备10万件急救药品,120指挥中心增设5条防汛专线。
特殊群体关怀:社区工作人员为独居老人、残疾人家庭配送应急包(含手电筒、雨衣、常用药品),累计服务2.3万人次 。
在二七区某社区,志愿者团队正挨家挨户检查排水管道:"我们重点排查了老旧小区的地下室,对排水泵进行了试运行,确保关键时刻能发挥作用。"
2021年"7·20"特大暴雨中,郑州因应急响应滞后、排水系统薄弱等问题造成重大损失。痛定思痛,郑州用四年时间重构防汛体系:
工程升级:投资2420亿元实施19866个防汛项目,新建改造雨水管渠800公里,建成538座小型水库大坝监测设施 。
机制创新:建立"ABC三级带班值守"制度,启动防汛二级响应时,分管市领导必须进驻指挥中心;开发"郑好办"防汛专题模块,市民可实时查询积水点、避难场所等信息 。
能力提升:组建4.38万人的专业抢险队伍,每年开展防汛综合演练,应急救援装备水平跻身全国前三 。
"现在的防汛体系,已经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防御。"郑州市应急管理局负责人介绍,"我们建立了覆盖市、区、街道、社区的四级预警网络,确保预警信息3分钟内直达基层。"
结语:以汛为令,守护家园
夜幕降临,郑州街头依然灯火通明:市政工人在雨中检修排水管网,交警在积水路段指挥交通,社区志愿者为居民送去应急物资。这场雨情既是对城市防汛能力的考验,更是对城市治理体系的检阅。从学校停课到隧道封控,从地铁停运到物资保供,郑州用科学决策和高效执行,为2000万市民筑起坚实的安全屏障。正如一位坚守岗位的防汛人员所说:"我们多一份努力,群众就少一份危险。相信在全城的共同努力下,郑州一定能平安度过这场雨情。"
来源:铃风8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