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年夏天,550余名青少年穿上“浙壹汇”红马甲,在浙大一院门诊大厅开启了一场特别的成长之旅。
医院门诊大厅
井然有序中总夹杂着几分焦灼
把挂号单攥皱了的大爷
抱着孩子排队的妈妈
对着自助机犯难的银发老人
……
脚步匆匆间
总有抹鲜亮的红色在人群里穿梭
“您好,内科诊室往这边拐”
“我帮您扫码取预约好的号”
稚嫩的声音带着清纯
一下子驱散了不少燥热
这是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里
非常常见的画面
今年夏天,550余名青少年穿上“浙壹汇”红马甲,在浙大一院门诊大厅开启了一场特别的成长之旅。
“浙壹汇”是浙大一院志愿服务组织。组织秉持专业化、规范化、系统化理念,创新打造“医务社工+志愿服务”协同模式,构建了覆盖志愿服务全链条的管理体系,目前荣获国家级、省级志愿服务奖项20余项。
每年暑期,“浙壹汇”面向学生志愿者开展“医学零距离•志愿伴成长”系列活动。这些平均年龄不到16岁的小志愿者,每天早上8点就站在了导诊台旁,把岗前培训的“引导患者三步骤”“候诊区秩序维护要点”牢牢记在心里,化身就医小助手,给行动不便的患者推送轮椅,为不熟悉环境的患者指路,稚嫩的身影里透着超越年龄的沉稳与靠谱。
“孩子回家就拉着全家开医学小课堂,连外公的高血压都被诊断了一番,还拍着胸脯宣布以后要当治病的医生!”家长们很欣慰孩子在浙大一院的志愿活动中得到了成长。
浙大一院门诊部主任张冰凌表示:“孩子们来参加志愿服务活动,不仅更有意义地度过暑假时光,更是培养对生命的敬畏。希望这个夏天,大家能在这里触摸医学的温度,种下一颗颗向善向美的种子。”
其实
在浙大一院
这样的温暖从不仅仅在暑期
“公益一小时”是发动医院职工利用碎片化时间投身门诊引导服务的志愿项目。全院上百个党支部与科室参与其中,很多党员职工带头参加志愿服务,已经把这当成一种习惯。党徽与红马甲交相辉映,有的在上班前的7点先换上红马甲到门诊大厅做志愿服务;或是午休时间在导诊台答疑;或是利用交接班的空当,帮老年患者操作自助机。在医患间架起互助桥梁,让白大褂的温度延伸至每个角落,有位医生说:“站在患者角度体验流程,才更懂他们等待时的焦急。作为党员,更要想患者所想,把服务做扎实。”
“音乐疗愈项目”将旋律送进门诊与病房,志愿者们倾情演奏,小提琴声、钢琴曲在候诊区流淌,让焦灼的等待多了份诗意,用音乐的疗愈力量悄悄抚平患者眉宇间的褶皱。
“第一时间・心动再现”联动院内外力量普及急救技能,走进校园、社区开展专业培训,帮助人们掌握急救技能,让“人人会急救”的信念在一次次实操中扎根。
“智慧就医指导”致力破解老年数字鸿沟,志愿者手把手教老人用手机挂号、取报告,有位大伯学会后特意来表示感谢:“以前挂号要半夜来排队,现在在家就能弄,你们比亲闺女还耐心。”
“二手购物袋公益行动”通过回收清洁后的闲置购物袋循环使用,既为患者提供方便,又践行环保减塑理念,让每一个循环的袋子都盛满了温暖与责任。
这些藏在门诊大厅的细碎温暖
早已成了浙大一院最动人的日常
自2016年
“浙壹汇”扎根这片土壤
1.6万多名志愿者用61万多小时的坚守
把“改善人民群众看病就医感受”的宗旨
化作了一次次抬手指路
一句句耐心解答
被问起方向时多补的那句
“您腿脚要是不便
我陪您过去”
教用自助机时特意放慢的手势
目送患者走进诊室才放心转身的目光
让每个就医瞬间都浸着暖意
门诊部医务社工部“医学零距离•志愿伴成长”项目组长王颖说道:“这份温暖从不是单向流动。志愿者们的掌心,同样捧着沉甸甸的收获。”
有参加暑期服务的学生在日记里写道:“与病患的接触中,我看到了生命的脆弱与坚韧,感受到了温暖与希望。这次经历让我更加珍惜健康,帮助别人,自己心里也会像开了花一样。”
那些在服务中看见的生命韧性
听到的真诚道谢
都成了志愿者们行囊里最珍贵的礼物
让“奉献”二字有了滚烫的温度
其实,让医院少一分焦灼、多一分安心,从来不是某群人的事。热心人的一次伸手,一句问候,可能就是别人求医路上最需要的光。
这个暑假结束了,但门诊大厅的红马甲不会缺席。或许你也曾在排队时听过他们清晰的指引。如果你也想成为这抹温暖的红色——无论你是学生、上班族,还是退休在家,浙大一院的志愿岗位永远为热心人敞开。
来吧
和这些身影一起
让每个走进医院的人都能感受到
这里不仅有治病的良方
更有暖人的心意
也请您记得
在浙大一院
当您需要帮助时
红马甲和白大褂
都会向您伸出援助之手
本文为浙大一院宣传中心原创
照片:浙大一院门诊部
欢迎转发,转载请联系
来源:浙大一院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