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先别着急刷走,想问你一句:你有过那种,做出一首歌,结果火了半个世纪的体验吗?普通人当然不会有这种事。可有一个人,他十九岁写的歌,如今在大庆典上万人同唱。说出来你可能觉得遥远,我跟你讲个人——罗念一。
《罗念一:十七岁,万水千山去唱歌》
先别着急刷走,想问你一句:你有过那种,做出一首歌,结果火了半个世纪的体验吗?普通人当然不会有这种事。可有一个人,他十九岁写的歌,如今在大庆典上万人同唱。说出来你可能觉得遥远,我跟你讲个人——罗念一。
2021年8月,拉萨布达拉宫广场上热闹得很。七十周年大庆,西藏的各路人马、各族群众从山里沟里涌出来,衣衫艳丽,跳起舞、唱起歌。其实那天,很多人在唱的歌,早都不是新歌了。《洗衣歌》《西藏人民永远怀念周总理》《美丽的西藏 可爱的家乡》……它们火的时间,比不少年轻人的年纪都长。可谁还记得,这几首歌的背后,是个十几岁从贵州小城,稚气未脱就进了西藏的青年?
罗念一,出生在1932年,说起来还真带点传奇味。贵州赤水那种地方,说实话,就是大山环着山,旧社会嘛,也谈不上有多熙攘。可这孩子偏偏对“乐子”有瘾,小时候就叽里呱啦地学唱民歌,什么方言小调啊,信口拈来。而且他家里不是那种清苦农户,父亲有点文化,教过大户孩子。可也正因为这一点,后来他够喝上一壶的。
上学时,哪个科来点什么“分数”,他都不太上心,但一说唱歌,精神头什么的全都来了。高一毕业,不像有的人想着考大学,也不是留着种田娶媳妇。他一头扎进了部队——参军,还是文艺兵。
有时候想想,命这个东西挺怪。别家十七八岁的孩子还在打泥巴、盼着赶圩天,他倒背了行囊,从四川边上一脚踏出了大山——西藏,成了他的下一站。这不是小打小闹。他们那时候去西藏,可没现在的高速、水泥路,甚至火车都没影子,就是一队队战士,鞋底被雪山路咬得只剩线头。罗念一脚背上的泡子鼓鼓的,一路愣是没掉队。他自己后来还笑过,说当年就是因为年轻啥也不怕,走哪儿都是歌一唱,浑身就有劲。
进了西藏,从头顶雪线到脚下泥泞,再累再困也得唱、得跳。毕竟,文艺兵再累也不能耽误部队演出。更别说,他那副好嗓子、不服输的狠劲,打小练就的悟性,慢慢就被看上了,点名重点培养。算是部队里的“小红人”。
那时候,西藏刚实现和平解放。军队进了城,老百姓倒是比解放军还高兴。尤其是藏族妇女们,有啥好东西都往解放军锅里倒。那时流传着一个曲美巴珍的故事——藏族阿妈,家里牲畜让解放军拉走当运输,青稞酒酥油茶敞开喝。上面一个指示下来:“咱得写首歌,给这些热心肠的藏族人唱唱。”团长一挥手,作曲的差事扔给了年仅17岁的罗念一。
要说十七岁的少年写歌,这是啥经验?罗念一傻眼了一下。但人年轻,又有火气,还真干起来了。他不躲在屋子里写,跑着去和老百姓搭话、和战士们聊闷,再去翻西藏那些古老小调,一头扎进川藏线上“鱼水情”的故事里。你听《阿妈,你不要远送》的歌词,没啥雕琢痕迹,像是老太太唠家常,可写出来——又打动了稀里糊涂一票人。那种“家就在远方,歌还在雪山回荡”的失落与踏实,真假难分。
他进拉萨城,头一次看见布达拉宫,西藏那些神秘的音乐、传说,给他那点“土味儿”底子又加了一把劲。什么格萨尔王,什么松赞干布、文成公主的故事,都成了他背后偷偷记的小札记。那几年,他活得像块海绵,见什么吸什么,西藏成了他真正的“第二家乡”。
后来,他又写了好多歌,《叫我怎能不歌唱》《请喝一杯酥油茶》……那些歌被一播,再苦的兵都能乐呵乐呵。大事来了,农奴制一拆,老百姓不用忍着被压榨,能唱就唱,能笑就笑。罗念一在现场——他说那种感觉难忘,像看到人从土里爬出来,抖抖身子问:“太阳还在吗?”他把这些写进了歌里。
这时候,有电影《农奴》要拍,需要主题歌。团里第一个找他,他又二话不说,曲子一写,马上成了藏区的“爆款”。日子本该一路拔高下去,可命运偏偏就是爱兜个圈。
很快,他成分问题出了状况:父亲以前在大户人家做老师,还和贵州军阀有段关系。那些年,谁家有点“出身问题”都跑不脱。罗念一十六岁参军,和家里的“陈谷子烂芝麻”能有什么关系?可是谁也说不清楚,政策下来的时候,啥“人才”,都得打包走人。团里也有人抱不平,可不顶用。罗念一收拾包,文工团就此一别。没回老家,留在西藏,进工地下田地,和普普通通的藏族汉子一道流汗干活。
可歌是有“后劲”的。《洗衣歌》早已飞出西藏,连中央都听说过。有一年,国家大团演出,《洗衣歌》无缘无故被剔出曲目。周总理得了消息,问原由,手一挥,“这样好的歌不能埋没,这样的人才不能埋没!”没多久,罗念一又被请了回来。命运兜了一圈,他还是站在熟悉的台上,为西藏写歌,为部队唱情。
从风头正劲到蒙冤落寞,又到被力挽回归,每一步都不算轻松。后来,他又写了好多歌,也带了不少藏族孩子学音乐,一辈子顶着风雪,哪怕银发了,还在写、还在教。
故事说到这,其实细节还一大堆。有人记得他新衣发白旧鞋带泥,有人只记得他写的几段旋律。可到底说回来,那些听不懂歌词的人,也常常跟着和,甚至不知道写歌的人其实名叫罗念一。
我们常问,历史怎么记住一个人?是一句赞词,还是山川的回响?也许,在远方雪山下,一首几十年前的老歌,还是年年岁岁的伴奏。只是台下的人已经换了一茬又一茬,有些故事,轻轻响过,剩下的,留给后人噙着泪水猜测。
来源:渝鲜生大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