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仁宗的殿试改革,读书人张元功不可没,只是史书对他进行了屏蔽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4-06 08:00 1

摘要:北宋仁宗景祐年春,汴梁城的金明池畔人潮涌动,热闹非凡。众多王公大臣和富贵人家的女儿们盛装打扮,与家人一同翘首以待“榜下捉婿”的盛况。这一天是科举考试放榜的日子,能够抢到状元郎无疑是莫大的荣幸,即便只是抢到一个进士,也是家族的荣耀。

北宋仁宗景祐年春,汴梁城的金明池畔人潮涌动,热闹非凡。众多王公大臣和富贵人家的女儿们盛装打扮,与家人一同翘首以待“榜下捉婿”的盛况。这一天是科举考试放榜的日子,能够抢到状元郎无疑是莫大的荣幸,即便只是抢到一个进士,也是家族的荣耀。

“榜下捉婿”是宋朝独特的婚俗,发生在科举放榜之日。当时社会极为重视门第,汴梁城的富商和官僚家庭都希望通过联姻来提升家族地位。科举放榜时,参加殿试的举子们聚集在皇城外的金明池等待唱榜,期盼自己能够金榜题名。富商和王公大臣们则派人前往榜下,争相挑选合适的进士为婿,有时几家人甚至会为争夺同一个进士而大打出手,场面颇为激烈。

北宋的举子一旦在殿试中被录取,便意味着拥有了远大的前程、美满的婚姻以及丰厚的财富。那些富商和王公大臣们为了招揽新科进士为婿,往往不惜许以高额嫁妆,甚至倾家荡产也要抢到一个进士。北宋宰相王安石曾在其诗中写道:“却忆金明池上路,红裙争看绿衣郎。”生动描绘了“榜下捉婿”的热闹场景。

在等待放榜的三四百位举子中,有一位名叫张元的举子格外引人注目。他已经连续三次参加殿试,前两次均名落孙山,这一次他志在必得。据记载,张元“负气倜傥,有纵横才,尝薄游塞上,观觇山川风俗,有经略西鄙意。”能够连续三次击败众多读书人进入殿试,足见张元确实才华横溢。然而,他的命运却卡在了宋仁宗对殿试的录取制度上。

宋朝的科举制度承袭自唐朝,实行两级考试,州府考试录取后,举子们便前往京城参加省试,最终确定进士录取人数。然而,在赵匡胤时期,曾发生考官营私舞弊的事件,举子们敲登闻鼓告御状。赵匡胤得知后,增加了殿试环节,由皇帝亲自主持考试。然而,这一制度也导致了录取率极低,通常只有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一的举子能够通过,淘汰率极高。

这一次,张元再次不幸落榜。看着那些金榜题名的进士们披红挂彩,被达官贵人争相招为女婿,张元心中充满了失落与怨恨。他转而开始埋怨宋仁宗不能慧眼识才,心中愤懑难平。 失魂落魄的张元走在金明池畔,感到前途一片迷茫。更糟糕的是,他已经身无分文,想要留在京城复读等待来年再考,生活也难以为继。有些举子因受不了打击而投金明池自尽,但张元并没有选择这条路。他决心像黄巢一样,科考落第后争一口气。既然宋仁宗不识人才,那么他张元就要去一个重视人才的地方,做一番事业给宋仁宗看。

心怀怨气的张元与同样落第的吴昊结伴,离开京城前往夏州。他们见到西夏王元昊后,凭借三寸不烂之舌,鼓动元昊称帝。元昊本就心怀称帝的野心,经过张元和吴昊的一番游说,终于下定决心称帝,与宋朝平起平坐。

宋仁宗当然无法容忍元昊称帝,立即派大将韩琦前去征讨。然而在张元的辅佐下,元昊大败宋军。张元还在界上寺的墙壁上题诗一首:“夏竦何曾耸,韩琦未足奇。满川龙虎辇,犹自说兵机。”并在署名时写上了一长串官衔:“太师、尚书令 、兼中书令张元随大驾至此。”

在张元和吴昊的帮助下,西夏在短短几年内接连大败宋军,迫使宋仁宗将防御重心转向西北边境。北方有辽国,西北有西夏,宋朝的国防压力空前巨大。

张元的事件让宋仁宗深感反思,他决定对殿试录取制度进行改革,规定凡是参加殿试的举子只排名次,不再淘汰。《燕翼诒谋录·卷五》记载:“旧制,殿试皆有黜落,临时取旨,或三人取一,或二人取一,或三人取二,故有累经省试取中,屡摈弃于殿试者。故张元以积忿降元昊,大为中国之患,朝廷始囚其家属,未几复纵之。于是群臣建议,归咎于殿试黜落。嘉祐二年三月辛巳,诏进士与殿试者皆不黜落。迄今不改。是一叛逆之贼子,为天下后世士子无穷之利也。”

自此之后,明清两朝的科举考试也沿用了这一不淘汰的制度。可以说张元为后世的读书人争取了巨大的福利。然而对于张元这个人,历朝历代都讳莫如深,极少有人提及他的事迹,史书也对他进行了屏蔽。

关于宋仁宗的殿试改革,宋朝人并未提及张元,而是这样解释的:“本朝自祖宗以来,进士过省赴殿试,尚有被黜者。远方寒士殿试下第,贫不能归,多至失所,有赴河而死者。仁宗闻之恻然,自此殿试不黜落,虽杂犯亦收之末名,为定制。可以谓之仁矣。”

来源:长安墨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