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2022年,一则新闻在医学界和社会舆论中引发广泛关注:杭州一名男大学生感染艾滋后,因早期身体出现多种异常却未予以重视,最终确诊艾滋病,情绪崩溃痛哭。
这不仅是一场个体的悲剧,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当下公众对艾滋病认知的薄弱与警觉意识的缺失。
病毒并非悄无声息地侵袭,而是在身体早已敲响警钟之时被忽视、被误解,最终酿成严重后果。
据中国疾控中心2023年公布的流行病学数据显示,我国15-24岁青年学生感染艾滋病的病例逐年递增,尤其在部分高校群体中,性传播的比例已超过90%。
年轻人,尤其是大学生群体,正在成为艾滋病防控的重点人群。
艾滋病,全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引起。
该病毒主要攻击人体免疫系统中的CD4⁺T淋巴细胞,导致机体免疫功能逐渐崩溃,最终使患者易受到各种机会性感染和肿瘤的侵袭。
这一病毒的可怕之处不在于其传播速度,而在于其“潜伏性”与“隐匿性”。
在感染初期,很多患者并无明显症状,仅表现为类似感冒的轻微不适,如持续低热、盗汗、乏力、淋巴结肿大、口腔白斑等,常被误以为是普通病毒性感染,极易被忽视。
中医对艾滋病的认识虽无“艾滋”之名,却早在古代文献中有“虚劳”、“温病”、“瘟疫”等类似描述。
中医认为该病属“正虚邪实”之症,病机关键在于“正气亏虚,湿热内蕴,毒邪侵袭”。
肾精亏虚、气血两伤、阴阳失调,是中医对艾滋病发病机制的概括。
中医治疗重在扶正祛邪、调和阴阳,以增强患者体质、延缓病情进展、改善生活质量为核心。
西医则通过抗病毒治疗(ART),即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来抑制HIV复制,延缓病程。
目前,ART已被世界卫生组织(WHO)和中国国家卫健委列为标准治疗方案。
研究表明,规律服药可使患者体内病毒载量降至检测不到的水平,从而大幅降低传播风险并延长生命。
但需终身服药,且存在一定副作用,如肝肾功能损伤、代谢紊乱、骨密度降低等。
中西医结合治疗在临床中逐渐显示出优势互补的潜力。
中医药在改善症状、提高免疫力、减少抗病毒药物副作用方面具有显著价值。例如,复方黄芪颗粒、清热解毒类中药在临床研究中被证实可减轻HIV相关症状并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但中医药尚未在病毒抑制方面显示出直接作用,因此不能替代ART。中西医结合以“中医调体质,西药控病毒”为核心策略,强调协同配合、综合干预。
从临床实践来看,许多患者在发病前已有明显症状提示。如反复口腔溃疡、皮肤红疹、体重下降、持续发热、易感冒等,均为免疫系统受损的信号。
然而,由于公众对艾滋病的刻板印象、羞耻心理以及缺乏常识,导致早期症状常被忽略或讳莫如深,错失最佳干预时机。
预防始终是控制艾滋病传播最有效的手段。根据国家卫健委《艾滋病防治知识宣传教育指南(2021年修订版)》,应重点加强以下方面:
普及安全性行为知识,提倡正确使用安全套
推广HIV检测,尤其是自愿咨询检测(VCT)服务
加强高校及年轻人群健康教育,纳入课程体系
鼓励高危人群接受暴露前预防用药(PrEP)与暴露后预防用药(PEP)
减少性歧视与污名化,营造开放包容的社会环境
从医生日常接诊经验来看,许多感染者在确诊时多已进入免疫功能明显下降阶段,而此前多次就诊均未进行HIV筛查,反映出基层医疗机构对可疑症状识别和筛查意识不足。
作为三甲医院医生,笔者建议:
将HIV抗体检测作为发热、消瘦、淋巴结肿大等不明原因症状的常规排查项目
加强医务人员艾滋病培训,提升敏感性与专业判断力
推广中西医联合门诊模式,实现疾病多维度干预
艾滋病并非“绝症”,但仍是目前无法彻底治愈的慢性传染病。早发现、早治疗、规范治疗,是延长生命与保障生活质量的关键。
中国近年来在艾滋病防治方面取得显著进展,HIV抗病毒治疗的可及性大幅提升,同时中医药介入手段日益丰富,为患者提供更多选择。
然而,技术的进步不能替代认知的觉醒。
当一个年轻生命因忽视身体的异常信号而深陷病痛时,我们必须反思:医学的进步是否已在全民中普及?我们的教育是否真正触及灵魂?健康科普的广度与深度,是否足以唤醒沉睡的警觉?
医学的意义不仅在于治疗,更在于预防与启蒙。艾滋病的可控性越来越强,但公众的无知与盲区依然是防控的最大障碍。
这场关于生命与健康的战斗,不仅需要医生,更需要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参与与警醒。
艾滋病不会因忽视而消失,只会因忽视而蔓延。
希望每一位读者都能从这则真实的事件中汲取教训,不再让无知成为防线的漏洞,不再让懈怠成为生命的代价。
参考文献与资料来源:
1.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中国艾滋病防治进展报告 (2023年版)》
2. 世界卫生组织 (WHO). “HIV/AIDS Factsheet” 2023年更新版
3.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艾滋病防治知识宣传教育指南(2021年修订版)》
4. 中华中医药学会. 《中医药防治艾滋病临床路径研究报告》
5. 《中华传染病杂志》2022年第3期,HIV/AIDS中西医结合治疗研究进展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来源:健康养生小天地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