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刘颜,现任重庆广电集团(总台)第1眼TV编委、华龙网内容负责人。从事新闻工作16年,先后荣获中国新闻奖9次、重庆新闻奖50余次,获评重庆第十届十佳新闻工作者。
作者:刘颜
刘颜,现任重庆广电集团(总台)第1眼TV编委、华龙网内容负责人。从事新闻工作16年,先后荣获中国新闻奖9次、重庆新闻奖50余次,获评重庆第十届十佳新闻工作者。
在信息奔涌的时代浪潮里,每个人都在寻觅着直抵心底的“小确幸”。而我与新闻事业的羁绊,恰是在这份寻觅中生长出的坚定。从业16年,从普通编辑到内容负责人,从首次斩获中国新闻奖的忐忑到九度捧起奖杯的笃定,从独自摸索融媒创新到带领团队打造“爆款工厂”,当追光者的信念与新闻人的使命重叠,奔跑,便成了回应时代的最佳姿态。
破局者的勇气
在尝试中触摸时代脉搏
2015年的媒体行业,正处在融合转型的阵痛期。传统报道模式与新兴传播需求碰撞出无数火花,也让我们这些新闻人陷入思考:当信息不再稀缺,什么样的内容才能真正走进人心?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只要用心调就有解”——重庆观音桥街道老马工作室的群众故事》的创作,成了我职业生涯中一次关键的“破局”尝试。
初见老马时,这位基层调解员的故事并不起眼。他每天面对的都是家长里短:邻里争执的噪音、婆媳矛盾的琐碎、商户纠纷的繁杂……但在这些看似平淡的日常里,我敏锐地捕捉到一种力量,那便是普通人用真诚化解矛盾的智慧,是基层工作者扎根群众生活的坚守。我意识到,这样的故事不该只躺在文字报道里,它需要更鲜活的表达。
在选题策划会上,我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能不能让网友和老马面对面?在访谈里加个现场调解环节,让老马实时帮网友解决烦心事。”这个提议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争议。有人说:“新闻讲究客观记录,介入事件会影响真实性。”也有人担心:“网友的问题五花八门,现场调解搞砸了怎么办?”但我坚持认为,融媒体时代的新闻不该是冷冰冰的旁观者,而应成为连接情感的桥梁。最终,我们在访谈末尾增设了“老马在线”环节。访谈推出后,有网友留言:“原来新闻也能这么贴心,感觉老马就在身边。”于是乎,老马的故事跳出了文字的局限,那些家长里短的调解案例,成了直抵人心的共鸣点,让小人物的“大情怀”变得可感可触。
凭借这部作品,我收获了人生中第一个中国新闻奖。手握证书那一刻,我突然明白:所谓勇敢,不是鲁莽的冒险,而是在时代变革中敢于跳出舒适区的笃定。这种笃定源于对内容本质的深刻理解——新闻不单只是信息的传递,而是连接情感的桥梁。
这份领悟在2015年得到了进一步升华。当年是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华龙网策划了《穿越直播 重返70年前英雄之城》专题报道。接到任务时,我脑海里闪过一个念头:如何让年轻受众真正走进那段历史?单纯的史料堆砌必然会陷入“自说自话”的困境,必须找到一种能打破时空的叙事方式。我们尝试用漫画场景还原历史,以时间轴为线索,让画面从黑白渐变为彩色。这个设计后来被中国新闻奖评委称赞“寓意深刻”。专题推出后,有网友在评论区留言:“第一次觉得历史离自己这么近。”从那刻起,我知道我们的努力没有白费。这部作品最终摘得第26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实现了重庆媒体在该奖项上零的突破。评委点评:“整个专题犹如一张精美的画卷,缓缓打开,让人的精神得到升华。”这段话我一直铭记于心,成了我日后创作的标尺。但更重要的是,它让我看清了一条路:媒体转型不是技术的简单叠加,而是让主流价值真正走进人心。
同路人的智慧
从一人微光到一群星火
艺术学院毕业的我,在媒体融合浪潮中意外发现视觉审美能力成了我的独特优势,这份优势让我的作品在一次次大战、大考中脱颖而出。然而,随着实践的深入,我越发清醒地认识到:真正的融媒精品从来不是“颜值”的孤军奋战,而是内涵与形式的协同共鸣,而这种共鸣绝非一人之力可为。
2017年,我牵头成立了“火龙果工作室”。这个名字里藏着我们的初心:“火”是对内容的热忱;“龙”代表华龙网,代表对事业的追求;“果”是对成果的期待。工作室成立之初,团队只有5个人,每个人都身兼数职,视频、文案、设计、拍摄……小伙伴们都是一肩挑。但挑战接踵而至。不同岗位的人有不同的思维方式:记者追求事实的严谨,设计师注重视觉的冲击,技术人员关注程序的稳定。如何让这些差异形成合力?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受众的注意力成了最稀缺的资源,如何让主流价值观的表达既“入脑”又“入心”?这些问题像一座座大山,压在我的心里。
“只要心中有火,脚下就有路”。于是,我们打破了传统的岗位壁垒,在新闻表达、传播运营上不断调整策略,最终决定推行模块化管理—— 一个选题来了,先由策划组提炼核心价值,再由创作组设计呈现形式,最后由技术组实现互动功能,每个环节都允许所有人建言献策。这种模式看似“低效”,却让每一名成员都有了主人翁意识。
在小伙伴们不断的尝试与磨合之下,“火龙果工作室”成立8年来,从原来的一粒种子生长为现在的满树繁花。如今,这里汇聚了记者、编辑、主持、视频、美术、H5技术等多领域人才,华龙网90%以上的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皆诞生于此,成为名副其实的“爆款工厂”。
这次转型,不仅让我个人完成了从新媒体人到新型融媒人的跨越,更让我认识到,媒体融合的本质是人的融合。当不同专业背景的人朝着同一个目标奔跑,当个人的微光汇聚成群体的星火,才能在时代浪潮中照亮前行的路。
守正者的创新
在变与不变中锚定航向
当短视频浪潮席卷而来,常有年轻同事问我:“现在大家都追求快节奏、强刺激,我们为何还要锤炼精品?”我的答案始终如一:越是众声喧哗,主流媒体越要以优质内容立心铸魂。在“火龙果工作室”,精品的标尺清晰而坚定:好内容、好技术、好人才、无止境地学习。当然,好内容始终排在第一位。
2022年重庆山火期间,华龙网推出了新闻专题《重庆山火突发 他们逆行而上——人民的英雄,英雄的人民!》。我们没有刻意渲染灾难的惨烈,而是将镜头对准了那些平凡的逆行者:骑着摩托车运送物资的外卖小哥,连夜搭建防火带的志愿者,互相传递灭火器的“人链”……我们用“3D+光影长卷”再现当时的场景,让网友点击屏幕为逆行者点赞,这部作品最终获得第33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它的成功印证了一个道理:好的内容永远可以穿越喧嚣、直抵人心。
但“内容为王”不等于“内容唯王”。在融媒体时代,技术与审美的加持,让主流价值的表达更具穿透力。艺术专业出身的我,对此有着深刻的体会。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我们推出了《AI创意海报|政府工作报告里的锦绣山河》,融合AI、国潮、非遗元素,将政策术语转化为生动的视觉符号,海报推出后全网流量达1000万+,获得中宣部阅评肯定。有网友说:“原来政府工作报告可以这么美!”这种“美”不是炫技,而是在政策与大众之间架起情感共鸣的桥梁。
我们还积极拥抱新技术带来的无限可能。XR虚拟拍摄让《“舞”动中国 盛世入画》(见图1)实现了舞者与虚拟场景的虚实交融,舞者的水袖拂过屏幕,便绽放出象征中国式现代化的意象:高铁穿梭于绿水青山,航天飞船遨游在星辰大海,孩子们在阳光下奔跑……这部作品在年轻群体中引发热潮,有网友直呼:“太潮了,将东方美学刻在了Z世代的DNA上!”事实证明,当技术服务于内容,当审美贴合时代,主流媒体的声音就能赢得更多人的倾听。
图1 《“舞”动中国 盛世入画》
在信息爆炸时代,“酒香也怕巷子深”。运营与传播是精品内容的“翅膀”。有流量的不一定都是好作品,但没有流量的一定称不上好作品。因此,做好融媒精品的运营传播与做出精品内容同等重要。
2025年初,华龙网的作品《山东货车司机大雪天误入城口山路》,原本只是一则普通的民生新闻,一名货车司机因不熟悉路况被困雪中,重庆市民仗义相助。我们没有过度加工,只是用质朴的镜头记录下这些瞬间。新闻发布前,团队根据不同平台的特性制定了传播策略:抖音突出“雪中互助”的温情画面,微博强调“重庆人的仗义”的话题性,微信公众号深挖“陌生人之间的善意”的深度。最终,这条新闻在抖音平台上3小时内流量破千万,最终获得4200万播放量,还被人民日报、央视新闻等央媒转发,获评中宣部“好报道、好评论、好创意作品”(以下简称“三好作品”)。这个案例让我们明白:好的运营不是“炒作”,而是让有价值的内容找到更广阔的舞台。
图2 《太“绘”啦!这是我的8D魔幻新重庆》
引领者的担当
在改革浪潮中锻造新质力量
改革没有休止符。2024年底,为顺应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形势,华龙网与重庆广电第1眼新闻整合为第1眼TV,我成了第1眼TV-华龙网的内容负责人,这需要我从顶层设计上做更长远的规划。媒体融合不是简单的“物理相加”,而是要实现“化学反应”,而这一切的核心,在于人。
华龙网有这样一句话:“不会当记者的编辑不是好主播。”这句话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有了更丰富的内涵。我们需要的是既精通内容生产又掌握技术工具,既懂传播规律又了解受众心理的复合型人才。由于机构调整,在团队建设上为实现“1+1>2”的效果,我按人员特长组建内容统筹、原创、编辑等八个小组,确保改革迅速步入正轨。同时,利用“融媒特训营”提升专业技能、“10楼夜话”碰撞创新思路、“一周融媒资讯参考”跟踪行业前沿。针对年轻员工,还通过外派学习、跨部门轮岗,让他们在实践中快速成长。
为持续激发团队创新潜能,在总结“火龙果工作室”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我按照“一个工作室一个策略”革新生产机制。对于5个垂类“轻骑兵工作室”因情施策,其中,“音小见大”用声音讲述城市故事,“洋洋侃侃”以评论解析热点事件,“交个朋友”聚焦社会热点,“漫漫说”用微综艺服务政务,“城市YONG气”展现城市新风采,每个工作室都特色鲜明,如同一艘探索融媒深海的轻舟,在各自领域乘风破浪。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10月,“音小见大”工作室入选了中国记协“我的工作室”首批优秀案例库,成为媒体融合创新之路上一支“叫得响”的“轻骑兵标杆”。
等风来不如追风去。有人问我:“现在管理的团队多了,会不会觉得很累?”累是当然,但当我看到年轻人在团队中快速成长,看到不同背景的人碰撞出创新的火花,看到我们的作品影响力越来越大时,一切都值得。
追光者的姿态
在改革中拥抱未来
当然,同行们也常常开玩笑说我们“太卷了”。的确,在“火龙果工作室”,凌晨的灯光是常态,为了一个细节反复打磨是习惯,为了赶进度在办公室吃泡面是常事。但在我看来,这种“卷”不是恶性竞争,而是一种向上的姿态,是对职业的敬畏、对精品的执着、对时代的回应。
当传播的“最后一公里”变成零距离,当用户的指尖滑动成为故事的续写笔——这就是融媒时代最动人的风景。16年光阴流转,我始终坚信:好内容自带光芒。这束光,在“火龙果工作室”的深夜灯火里,在轻骑兵团队的创新基因中,更在每一次突破传播边界的探索路上。它照亮的不仅是前行的方向,更是这个时代对真诚叙事的永恒渴望。
媒体融合没有终途,唯有以敬畏之心锻造每一帧画面、每一次互动,方能在众声喧哗中让主旋律直抵人心——因为真正的好故事,永远值得被这个时代温柔以待。
以奔跑的姿态,做时代的追光者,这就是我作为新闻人对这个时代最深情的告白。
本文刊于《全媒体探索》2025年8月号,作者为刘颜,原标题为《以奔跑的姿态 做时代的追光者》。
来源:大众新闻-大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