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武功镇八一村,漆水与湋水交汇处,一座历经485年风雨的墓冢静卧凤凰嘴畔,这便是明代状元、秦腔鼻祖、文学家康海的长眠之地——康海墓。作为陕西省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康海墓不仅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4月1日,武
在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武功镇八一村,漆水与湋水交汇处,一座历经485年风雨的墓冢静卧凤凰嘴畔,这便是明代状元、秦腔鼻祖、文学家康海的长眠之地——康海墓。作为陕西省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康海墓不仅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4月1日,武功县人民检察院开展“寻保传”专项活动,将目光聚焦在这座承载多重文化价值的古墓。
康海(1475年—1540年),字德涵,号对山,武功县八一村人,明代著名文学家、戏曲家,位列“前七子”之首。他是武功县历史上唯一的状元(弘治十五年状元),官至翰林院修撰。康海不仅是文学大家,更以秦腔戏曲改革闻名,创立“康王腔”,促进了西路秦腔的繁荣与传播,其代表作《中山狼》被列为“十大古典喜剧”之一,所著《武功县志》入选《四库全书》。康海墓始建于明嘉靖年间,原墓规模宏大,神道碑、墓志等文物曾因历史动荡损毁,现存墓冢经2012年修复后重现庄重风貌,成为研究明代文化、戏曲艺术的重要实证。
在康海墓园,干警们瞻仰墓园风貌,了解康海的生平事迹,感悟康海“刚正不阿、重情重义”的品格,以及他归隐后投身戏曲改革、推动西路秦腔发展的文化贡献。随后,立足检察公益诉讼职能,对康海墓园区管理现状、安防系统和消防设施进行查看,确保文物保存环境符合标准,同时与园区负责人就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的难点及司法保护进行了交流,共同探讨文物保护的方法和举措。
康海墓见证着知识分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价值追求,承载着戏曲艺术"从庙堂走向民间"的文明演进,折射出中华民族"慎终追远"的伦理传统,守护康海墓不仅是保护砖石土木,更是维系中华文脉的精神接续。武功检察将充分发挥法律监督职能,以检察履职守护历史记忆,让文化自信与法治精神相得益彰。当我们轻轻拂去碑刻上的浮尘,拭亮的不仅是明代状元的荣光,更是一个民族对文明根脉的虔敬守望。
来源:一品姑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