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座秦王府啊,是在大明朝洪武三年的时候,朱元璋为了给他的二娃秦王朱樉一个家,特地下令建造的。从下命令到建好,前后花了整整七年的时间。王府里头有3宫5殿,还有863间房呢,明朝一共有9代14位秦王在这里住过。
2020年8月8日一早,西安的明代秦王府那段老城墙倒了一部分。这事儿被媒体报道出来以后,也吸引了大家的目光。
这座秦王府啊,是在大明朝洪武三年的时候,朱元璋为了给他的二娃秦王朱樉一个家,特地下令建造的。从下命令到建好,前后花了整整七年的时间。王府里头有3宫5殿,还有863间房呢,明朝一共有9代14位秦王在这里住过。
朱元璋总共有26个儿子,其中5个是他和马皇后一起生的,算是“正牌儿子”,因此朱元璋对他们格外疼爱。
他们有几个儿子,老大叫朱标,老二叫朱樉,老三叫朱棡,老四叫朱棣,老五叫朱橚。朱标是太子,朱樉是秦王,朱棡是晋王,朱棣是燕王,而朱橚则是周王。
朱元璋把自己的亲儿子朱樉派到了西安这个地方,因为他希望朱樉能守住大明在西北的疆土。
【一、】
在洪武四年的时候,朱元璋给朱樉找了个王妃,是个蒙古姑娘,名叫观音奴。她可不简单,是元朝那个大将军王保保,也就是扩廓帖木儿的亲妹妹。
聊到这儿,想必不少读者朋友脑海中已经浮现出金庸先生大作《倚天屠龙记》里那位女主角赵敏的身影了。
没错,赵敏这个角色其实就是以观音奴为蓝本的。不过书里的张无忌是编出来的人物,观音奴并没有真的嫁给张无忌。元朝垮台后,她成了朱元璋的俘虏,之后朱元璋还把她嫁给了自己的二儿子朱樉。
通常来讲,皇上给皇子挑的媳妇,大都是那些立下大功的老将的女儿。
这种通过政治手段联姻有个挺实在的好处,那就是能把那些立下大功的臣子们拉拢过来,大家站在一条阵线上,让他们死心塌地地为大明效力,保证老朱家皇位坐得稳稳当当。但奇怪的是,朱元璋给朱樉选的王妃竟然是个女俘虏,难道是他不太瞧得上这个儿子吗?
当然不是啦。在洪武三年,朱元璋给自己的儿子们都封了藩王,他这么做是有自己的想法的。他觉得虽然元朝已经被打倒了,但蒙古人还是大明的大威胁,因此,他就把几个年纪大点的儿子都封到了北方长城那一带。
比如说,朱樉被分到了西安,朱棡去了太原,朱棣则到了北京等地,老朱让儿子们的领地都挨着长城,这样一来,从东北到西北就有了一条防线——这就是朱元璋的打算。
朱樉是朱元璋的亲生二儿子,比其他弟弟更受朱元璋的信任和看重。朱元璋让朱樉当上了“宗人令”,这个职位是管皇族家谱的,包括写帝王家族的历史,记录皇族成员谁是嫡出谁是庶出、名字封号、继承职位、生卒年月、结婚、葬礼和谥号等事情。
说白了,“宗人令”就好比以前的家族“大当家”,手里的权力可不小。朱元璋原本打算是让长子朱标当皇帝,而朱樉呢,就负责管理家族里的事儿,当个“大当家”,管着其他那些王爷,一起保护朱家的天下。这么看来,朱元璋对朱樉还是挺看重的。
【二、】
朱元璋选了个蒙古女子给朱樉当王妃,这背后肯定有他的政治打算。
蒙古人离开中原后,朱元璋好几次派使者去劝说王保保归顺,可都没能说服他。到了洪武元年,徐达命令汤和带着军队去攻打王保保,没想到在韩店被王保保打得落花流水。
王保保瞅准机会,带着大军就往北京冲,想再把北京抢回来。好在徐达用了个妙招,晚上偷偷偷袭了王保保,这才成功地把王保保给打回去了。
洪武二年冬天,徐达和王保保在甘肃的沈儿峪地方打了一场大仗,最后徐达赢了,这场仗后来被人们叫做“沈儿峪大战”。
“沈儿峪战役”结束后,王保保和老婆毛氏往北溜了,而他的妹妹观音奴呢,连同那八万多元军兄弟,一块儿被明朝给抓了起来。
"沈儿峪打了场大胜仗"的消息飘到南京,朱元璋高兴坏了,立马设宴款待在京的各位将领,一起庆祝这个好消息。酒过三巡,朱元璋乐呵呵地问在座的将领们:"
众位将领纷纷说道:“咱们朝的常遇春大将军,人送外号‘常十万’,打胜仗就跟家常便饭一样,简直无人能敌,走遍天下都不怕,常将军那才是真正的英雄好汉!”
但朱元璋却不这么认为。他笑着对众位将领说道:“虽然遇春是个人才,但我已经让他臣服于我。可王保保这个人,我实在是没法让他臣服,他真是个了不起的汉子!”
朱元璋之前就已经多次称赞过王保保了。在大明刚成立那会儿,朱元璋还亲笔给王保保写了信,想让他归顺大明。
朱元璋在信里写道:“心里满是对父母的孝心,鼓起勇气,为了洗雪耻辱,我带着愤怒的士兵去完成父亲的遗愿。面对困难我们毫不退缩,个个情绪高昂,我鼓舞着全军将士,这种气魄,就连李存勖也比不上。有了这样的决心,我们一定能胜利,就像頴川不会轻易死去一样!”
朱元璋在信里把王保保夸上了天,说他比五代十国时候的名将、那个号称“晋王用兵,天下无敌”的唐庄宗李存勖还要厉害,这可真是给了王保保极高的评价了。毕竟,李存勖可是历史上公认的名将啊!
根据《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的记录,朱元璋一辈子给王保保至少写了七封信,想让他投降,他甚至好几次派人跑到漠北去,想要劝服王保保归顺。
头一个去当说客的人叫李保保,他以前是王保保的亲信,后来打了败仗就投了大明。可王保保丝毫不念旧情,李保保话还没说出口,就被他一杯毒酒送上了西天。
这次派去劝说的人叫李思齐,他和王保保从小玩到大。王保保虽然表面上对李思齐很礼貌,但还是不肯投降。李思齐不死心还想继续劝,结果王保保火了,一刀砍掉了李思齐的一只胳膊,李思齐因为失血过多丢了性命。
朱元璋特别想得到王保保,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来呢,大明虽然把蒙古人赶到了长城以北,但一直没能彻底灭掉北元,好几次北伐都没达到预期效果。
在洪武五年的时候,朱元璋派遣了十五万大军,分成三路向北方进发,想要一举把沙漠地带彻底平定下来。
最后,蓝玉和李文忠吃了大败仗,只有冯胜稍微赢了几场。这让朱元璋一直忧心忡忡,生怕北元势力卷土重来,给大明带来麻烦。
其实,还有个挺重要的原因是,元朝虽然没了,但在中原还留下了一些老顽固。怎么摆平他们,朱元璋得好好琢磨琢磨。他想让王保保投降,也是为了搞个“蒙汉一家亲”,好安抚那些蒙古人。
【三、】
尽管王保保一直未能被捕获,但在沈儿峪一战中,明军幸运地抓到了他的妹妹王观音奴。朱元璋觉得,这个女人可以成为安抚蒙古部落的一个好帮手。因此,他就把王观音奴许配给了自己的二儿子朱樉,让她当上了正妃。
朱元璋心里的小九九算得可细了,不过这都建立在王观音奴愿意嫁给朱樉的基础上。
王观音奴把朱元璋看作是自己的深仇大恨之人,所以在被抓后,她已经打算好随时可能被处死。当她听说朱元璋要让她嫁给朱樉时,王观音奴坚决不肯,宁死不屈。
朱元璋这人手段狠辣,但他心里明白,留着那女人比杀了她划算。于是,他让人把王观音奴带到书房,打算自己好好劝劝她。
观音奴挺直白,直接跟朱元璋说:“不行哦,我外公阿鲁温刚走,我还在守孝呢,这时候嫁人不合适。还有,我爸虽然没了,但我大哥还在呀,不是说长兄如父嘛,没大哥点头,我可不能随便答应!”
朱元璋大笑起来,他早就料到观音奴会不同意,心里也有了主意。他朝观音奴抛去一个问题:“你说兄长最大,那我问你,比起你兄长,这世上还有啥更大的呢?”
在中原土生土长的观音奴,不假思索地回答:“那还用说,当然是忠孝最重要啦。”
朱元璋等的正是这句话。听到观音奴的回答,他开怀大笑起来:“你说得不错,既然你清楚忠孝最重要,那你一定也懂,要先尽忠君王,再谈守孝。朕是皇帝,朕让你嫁,你就得嫁!”
听了朱元璋的话,观音奴一下子愣住了,顿时不知道该说啥好。
【四、】
1371年农历九月初七,那天天色阴沉,乌云密布。就在这样的日子,朱元璋在南京热热闹闹地给朱樉和观音奴办了一场大婚庆典。
婚礼上熙熙攘攘,南京城里头的大官小吏都来捧场,可观音奴心里头却跟布满了阴云似的,沉甸甸的。这场强加于她的政治婚礼,她心里头似乎早就明白了自己的将来。
朱樉其实对观音奴没啥感情,成亲后也几乎不怎么和观音奴待在一起,所以观音奴嫁给朱樉这么久了,肚子一直没啥动静。
朱樉心里明白,老爹让他娶观音奴,是想借此让王保保归顺。所以,只要王保保还活着,他对观音奴还算客气,给足了三分面子。可结婚过了四年,王保保在漠北没了,朱樉就不再瞧得上观音奴了。
洪武十一年时,秦王朱樉搬到了西安的秦王府。有意思的是,朱樉带进王府的,除了观音奴,还有位名叫邓氏的女子,她是开国大将邓愈的闺女。邓氏啊,是在洪武八年时,由朱元璋亲自许配给朱樉的。
通常来讲,“王妃”就是藩王的大老婆,而且只能有一位,但朱元璋却给朱樉找了两个王妃。这恰恰表明了朱元璋清楚朱樉和观音奴夫妻感情不和,为了弥补这个儿子,才又给他娶了另一位王妃。
邓氏这女人可不简单,她嫁给朱樉后,老担心观音奴会抢她的风头,就总在朱樉耳边嚼舌根,说观音奴的坏话。朱樉呢,还特别吃邓氏这一套,对她的话深信不疑。这样一来,原本在大明王朝还有点用处的观音奴,就变得特别凄惨了。
朱樉去世后,朱元璋写了篇《祭秦王的文》,里面不仅说了朱樉做的不好的事,还讲了观音奴过得有多惨:“他被偏妃邓氏迷了心窍,把正妃王氏赶到别的地方住,每天就拿破碗破盆给她送吃的喝的,还有那些新鲜水果啥的,都不干净,简直就像被关起来了一样。夫妻之间,也没个固定的人照顾她,整天就是跟些不懂事的小人混在一起瞎胡闹。”
用大白话来说,朱元璋那篇文章的意思就是:朱樉听了邓氏的话,把观音奴关了起来,不让她见人,给她用的碗碟都是破的,吃的饭菜都是馊的,住的地方也是又破又烂,简直就像是被关进了牢房一样。
邓氏过世后,我多次跟朱樉说,要他对观音奴好一些,但朱樉就是不听,还是把观音奴给囚禁了,而他呢,就整天跟那些不三不四的朋友一起玩乐。
从这篇文章里能感觉到,朱元璋对朱樉挺失望的,对儿媳妇邓氏那更是满心的不高兴。
明朝刚开始那会儿,西安那一带的关中地方,因为老是打仗,老百姓们没了家,日子过得特别苦,一时间很难好起来。朱元璋把朱樉派到西安,不光是让他防着蒙元人再打回来,还有个大事儿就是让他帮着老百姓们安心过日子,好让关中的经济和百姓生活慢慢恢复起来。
不过朱樉一到西安,就开始拼命搜刮民财,欺负百姓,折腾得大家苦不堪言,什么事儿都干得出。等关中老百姓好不容易把秦王府建好后,他又硬要大家把唐朝时建的九龙池亭子搬到秦王府去,结果老百姓对此都满腹牢骚。
老百姓的心声传到了朱元璋那里,于是在洪武十一年五月,朱元璋专门给朱樉发了道命令,对他说:“你的宫殿城池都建好了,军民都盼着你去了能让他们歇歇脚。可没想到你这么不懂事,不顾军民的辛苦,还想把九龙池里的亭子挪到杨家城的老殿址上。这事儿看似不大,但要是汉唐的皇室子孙这么干,坏人就会趁机找茬,到时候你这王位可就朝不保夕了。”
朱元璋的问话大意是:瞧那秦王府都盖好了,你咋还把九龙池上的亭子给拆了去盖宫殿呢?这可不是闹着玩的,要是你还不收手,你的王位可就要没了!
众人都晓得朱元璋对那些欺负百姓的贪官污吏恨之入骨,而现在朱樉干的坏事,比起那些贪官污吏来,简直更加离谱。要不是因为朱樉是朱元璋的亲骨肉,朱元璋早就对他动手了。
朱元璋下的这道命令,满满都是老爸对儿子的耐心叮嘱和嘱咐。这也能看出朱元璋对这个儿子抱有挺大希望,盼着朱樉能在西安好好对待百姓,守护好大明王朝的西北大门,给其他藩王做个好榜样。
【五、】
真遗憾,朱樉压根儿没把朱元璋的话放心上。可能是觉得自己地盘大,老爹管不着;也可能是叛逆心作祟,朱元璋说不让做的事,他偏要做;再加上邓氏在一旁一个劲儿地撺掇,朱樉非但没收敛,反而闹得更凶了。
邓氏心理有点扭曲,她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让秦王府的宫女们把裤腿挽起来,跪在生姜片上慢慢挪动爬行,而她呢,就和朱樉坐在旁边,一边品着酒,一边像看戏一样瞧着。
看到宫女们的膝盖磨得血肉模糊,被生姜辣得疼得嗷嗷直叫,哭天抢地,邓氏却在一旁拍手笑得合不拢嘴。
洪武十五年八月,朱樉在离开京城四年后,因为老妈马皇后过世,赶回南京参加葬礼。在南京待的那俩月,朱元璋没少训导这个儿子,盼着他能真心悔改,成为一位出色的王爷。
朱樉起初嘴硬不肯认,直到朱元璋亮出证据,说他“连着好几年让关内的军民给他买金银,把军民逼得没办法,连儿女都只能卖掉换钱”,这时朱樉才没话可说,答应以后一定改过自新。
到底是亲生的儿子,朱元璋还是决定再给朱樉一次机会让他改过自新,可惜朱樉并没有好好把握。
回到西安,朱樉跟邓氏讲了讲老爹训他的话。邓氏挺机灵,想了个招儿:把所有打算从西安去南京的人都好好查一查,只要看着像是要去告状的,就直接逮起来。这样一来,在南京的朱元璋不就啥都不知道了,朱樉在西安干的那些事儿不就瞒过去了嘛!
得说,朱樉和邓氏两人真是一对“搞笑奇才”。
不得不说,邓氏出的这个点子,还真在一段时间内拦住了从西安跑到南京告状的人。朱元璋好久没接到关于朱樉的告状信,心里还琢磨着这儿子是不是变好了,一高兴,就把管理宗人府的大事交给了朱樉。
洪武二十五年的时候,太子朱标因为得了风寒病去世了。这事儿传到西安后,已经做了“族长”的朱樉和他老婆邓氏可乐坏了:太子没了,那“族长”朱樉岂不是有机会当皇上了?
打那以后,朱樉和邓氏就完全不受拘束了。朱樉偷偷地造了一张只有皇帝才能用的五爪九龙大床,还给邓氏准备了皇后的衣服。他们俩一有空,就躺在这张豪华的大床上,做着当皇上、皇后的白日梦。
事情终究会败露,朱樉干的那些事儿,最后还是让朱元璋给知道了。朱元璋火冒三丈,骂朱樉和邓氏“不懂人情世故,简直像野兽一样”,还下令以“逾越本分、不讲礼数”的罪名处死了邓氏。
【六、】
邓氏遭到处死后,朱元璋还专门叮嘱朱樉,要他对正妃观音奴客气点。但朱樉还是老样子,照样把观音奴关在偏僻的宫里,还花钱从外面找了两个风尘女子,让她们来管理王府的事务。
朱樉老觉得秦王府里有人向上面告发了他和邓氏那些越轨的事儿,可就是想不出具体是谁,这样一来,他瞅着身边的宫女太监,感觉人人都有可能是那个“打小报告”的。
为了出气,他只要看谁不顺眼,不论是宫女还是太监,都会狠狠地折磨他们。要么残忍地割掉宫女的舌头,要么把太监埋在雪地里活活冻死,或者绑在树上烧成焦炭。
瞧着朱樉发疯发狂的样子,秦王府里每个人都心惊胆战。大家心里都没底,生怕自己就成了朱樉下一个要整的人。
洪武二十八年三月,秦王府里有三个老宫女实在是受够了,就趁着朱樉吃樱桃饼的时候,悄悄在里头放了毒。朱樉一吃下去,立刻就没了命,39岁就这么走了。
朱樉过世后,查出有三名宫女是害他的真凶,结果她们都被处以了残忍的凌迟之刑。
尽管为儿子报了仇,但朱元璋心里并不痛快,因为这个儿子实在让他太伤心了。因此,朱元璋决定减少朱樉葬礼的排场,给了他一个“愍”的坏名声,还亲自动手列出了朱樉的二十八条过错,大骂朱樉是“死不足惜,自找倒霉。”
朱樉过世后,朱元璋或许觉得观音奴没啥用了,又或许想让她在另一个世界帮忙照看朱樉,就下令让观音奴给朱樉陪葬。
朱樉离世仅仅一个月后,观音奴就选择了一条白布,结束了自己四十年的岁月。挺有意思的是,她和兄长王保保走的时候,都是四十岁的年纪。
观音奴嫁给朱慡前就已是大家公认的“才女”,她在朱元璋面前从容地说“忠孝最重要”,一看就是个肚子里有墨水的女子。
可怜的是,她被迫与朱慡成婚,从此走上了坎坷的人生道路。比起来,金庸笔下的“赵敏”可要比真实的观音奴幸运太多太多了。
观音奴离世了,这位有才华的女子只给世人留下了一个“忠孝至上”的传说,至今仍为人们口口相传。
朱樉去世后,他的大儿子朱尚炳继承了秦王的位子。在明朝的时候,朱樉的后代们大都过着悠哉游哉、没什么追求的生活。到了1644年,李自成打下了西安,把最后一任秦王朱存极给杀了,这样一来,朱樉这一支血脉就算完了。
【参考资料:】
林封写了本书,名字叫《秦王府倒塌了》。
来源:眾說烽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