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年的海洋伏休即将结束,浙江省温岭市石塘镇钓浜渔港里停满了各式渔船。经整修后崭新的“浙岭渔27835/27836”双拖渔船在渔港内很醒目,提前回来做开渔准备的船员惊喜地发现,他们的渔船更像“家”了,不仅外观重新粉刷,而且驾驶舱、生活区和各类安全设施都进行了改造
今年的海洋伏休即将结束,浙江省温岭市石塘镇钓浜渔港里停满了各式渔船。经整修后崭新的“浙岭渔27835/27836”双拖渔船在渔港内很醒目,提前回来做开渔准备的船员惊喜地发现,他们的渔船更像“家”了,不仅外观重新粉刷,而且驾驶舱、生活区和各类安全设施都进行了改造升级。“年初申请了渔船改造,利用这个休渔期完成了整修,政府补贴了80万元。”船老大(船东)陈夏友几乎每天都要来船上转一转,他对未来的海上新生活充满了期待,对今年捕捞季更是信心满满。
2021年11月以来,浙江省聚焦海洋渔船安全水平低、船上生产生活环境差、渔民缺乏安全感和幸福感的现状,在农业农村部的指导下,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在海上组织开展“千船引领、万船整治”的“千万工程”。实施3年来,探索出了一条提升渔船本质安全、推进海上安全系统治理、推动渔业现代化建设的科学路子。渔民群众普遍反映,海上“千万工程”是一项解民忧、保民安、帮民富、得民心的大实事大好事。
升级改造设备设施,满足渔民海上生产生活新期盼
海上作业复杂多变,渔船设施设备老化腐蚀。渔船舱室阴暗狭窄,电线私拉乱接,杂物四处乱放。渔民就栖身在这样的老旧渔船上,短则几天,多则数月,不仅生活条件“脏乱差”,生产安全也面临隐患,再加之海上通信条件差,遇险很难有效获救。浙江省2021年11月摸排结果显示,全省20年以上的老旧渔船占比约31%,10年至20年的渔船占比约52%,严重影响了海洋捕捞业转型升级。
浙江省高度重视渔业现代化建设,实施海上“千万工程”,从一开始就把提升海洋渔船本质安全水平,改善船上生产生活环境,增进海上渔民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作为核心任务。
“两条船都是2009年建造的,过去船上电线像蜘蛛网,甲板像垃圾场,睡觉没地方躺。”陈夏友说。如今,船舱明亮整洁,地面铺设了木地板,厨房灶台和四壁都是光滑的不锈钢,船员铺位不仅使用防火材质,而且每间都加装空调。盥洗室新增了洗衣机、热水器,公共区域还加装了电视、图书角和医疗箱。
陈夏友的渔船上,最气派的还数二层的驾驶舱,嵌入式的驾控台视野开阔,功能强大的“浙渔安”系统能让千里之外的岸上应急指挥中心实时观察到渔船船首、船尾、轮机舱和驾驶舱的情况。北斗系统实现了船员与家人的海上通话,这些技术保障让船员出海作业更安全,家人更放心。“如今,告别了‘脏乱差’,渔民海上生活今非昔比!”陈夏友感慨道。
“环境整洁、生活舒适,极大提升了我们的幸福感!”温岭市石塘镇船老大郑念建跟陈夏友有同感。他的渔船是2011年建造的,当时十几名船员以“50后”“60后”为主,船上没有热水器、冰箱、空调等生活电器。而近几年,“90后”“00后”船员逐渐增多,原有的设施条件已经不能满足年轻船员的需求。去年他的渔船更新改造,新增了2台热水器、5台空调、5台电视。“小伙子们都说船上更像移动宾馆。”郑念建说。
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渔船是渔民重要的生产资料,海上“千万工程”从最开始顶层设计就围绕“安全、环保、生态、智慧、美观、舒适”6个场景,聚焦解决渔民急难愁盼问题。
截至目前,全省已经打造示范引领船2200艘,带动全省1.1万艘整治船建设,渔船装备水平、作业安全性、生产效率得到显著提升,为捕捞业升级提供了坚实支撑。
现代化系统谋划,高质量把控实现1.0到2.0升级
浙江省在海上“千万工程”实施过程中,为提升渔船安全生产水平,加快推进老旧渔船拆解制造、其他渔船更新改造,与时间赛跑,追赶渔船老化的速度,坚决排除安全隐患。
然而,一艘渔船的更新改造花费少则几万元,多则几十万元,对船老大而言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如何调动渔民们的积极性,成了海上“千万工程”启动之初的首要问题。
温州市洞头区渔民林忠民从18岁开始跑船,当船老大也有32年时间,他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2021年,浙江省海上“千万工程”正式启动,他从自身经历和经验出发,考虑到每年仅维护保养渔船和更新网具都要花很多钱,更不用说出现安全生产事故造成的损失,认准了渔船设备升级改造是件大好事。于是,林忠民率先申请了浙江省第一批渔船改造名额,并利用次年的休渔期统一对渔船进行了升级改造,成为温州地区第一艘安全示范船。
“按照当时的政策,双拖船补贴了18万元,省去了一半的改造费用。”林忠民说,渔船改造后,船员工作积极性大增,产量逐年增加,他们成为海上“千万工程”第一批受益者。
“当初,省市县三级政府领导带队下渔村、上船头、进鱼舱,谋划实施海上‘千万工程’。”温州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徐雄回忆道,海上“千万工程”方案最先明确建设标准,梳理33项渔船整治规范,着力解决安全、卫生等基础性问题,同时制定23项引领船建设内容和评价指标。
作为全省第一批示范船,林忠民的渔船改造后成了当地的一艘明星船,前来调研的人络绎不绝。几年过去了,他的船依旧整洁如新。今年开渔前,他和船员们早早做足了准备,期盼这一季有个好收成。
为了给渔船换新减负,浙江建立“省级补助、地方激励、社会参与”的保障机制,省级层面对老旧渔船拆解新造的,符合条件的整船建设最高补助可达90万元;对设施设备按照示范性引领渔船建设标准改造的,最高补助40万元;对更换北斗三代设备的,每套补助4800元。
去年5月,浙江省又在全国率先将渔船建设纳入“两新”补助范围,发布首个《新建海洋捕捞渔船提标建设技术指南》,支持船龄20年以上的老旧渔船报废更新。
浙江省投入财政资金1.3亿元,帮助渔民融资租赁3.9亿元,撬动社会资本6亿多元。淘汰老旧渔船2544艘,建成新船1559艘,老旧渔船比例从2021年的31%降到目前的16%。
海上“千万工程”实施以来,浙江省海洋渔船安全生产形势持续向好,全省涉渔安全事故数和死亡人数相比2021年分别下降55%和69%。
抓质量保安全,渔船整治顺民意得民心
浙江省在海上“千万工程”实施过程中,由船老大自愿报名参与,施工企业利用伏休时间对渔船进行建设改造。县乡建立名册,逐船核验。同时制定“一船一策”项目清单,公开筛选有资质单位参与,明确建设标准和工期,并落实清单公示、过程监理、对标审验工作机制,做到验收一艘、合格一艘。
“我们筛选出9家施工单位,要求他们提前列出材料清单,明确材料规格和采购价格,并要求对施工材料留样,便于监督验收。”温岭市海洋经济发展局副局长王诚慧详细讲述监管过程。
“2022年至今,公司已完成19艘渔船的改造工作。”温岭市欣弘渔业服务有限公司负责人余利娟说,我们积极响应政策,组织船东分批返港改造,并与温岭市渔船检验站紧密协作,全程配合渔船的改装方案制定、检验实施及过程管理。
渔船改造过程中,船老大会全程监督施工现场,地方渔业相关部门也会不定期抽查施工情况。为了随时掌握每艘渔船的施工进展,温岭市海洋经济发展局还开发了一个小程序,能够远程查看各艘渔船上各个部位的施工照片,克服了人员少、监管难的难题。
“渔船改造质量关系到渔民的切身利益和生命安全。”参与渔船改造项目的台州市弘帆渔业服务公司相关负责人杜星霖表示,改造过程中任何环节都马虎不得。
“安全就是幸福,安全就是财富,有了安全才能有其他的一切。”这是参与过渔船改造后的船员的深切体会。浙江省在海上“千万工程”实施过程中,严格的监管验收让渔民放心安心,参与渔船改造的积极性也进一步提升。
浙江省还围绕船员素质提升,大力实施“千船应急、万员培训”的海洋渔业“三支队伍”建设,组织开展安全技能竞赛,表彰百名“浙渔好老大”活动。更难能可贵的是,通过培训,越来越多的渔民思想发生了变化,安全意识也显著增强,在海上“千万工程”推进过程中,各地还通过党建引领,带动渔民参与渔船的更新改造。
舟山市普陀区依托“航行的支部”党建统领机制,充分发挥“东海渔嫂”“海上老娘舅”等群体优势,广泛宣传渔船设施设备更新改造政策,帮助渔民算清安全账、健康账、经济账,充分调动渔民积极性。“去年普陀区计划建设150艘安全引领船,而报名的渔船就有400多艘,一半以上的渔船安排在今年休渔期施工。”舟山市普陀区海洋经济发展局副局长赵安刚说。
温岭市石塘镇为党员船长和渔民开展海上特色党建活动,由党员干部担任1065艘石塘籍渔船的党建联络人,并打造了80艘党员先锋船红帆领航,去年带动了194艘渔船完成安全引领船改造。
除了旧船更新改造,浙江省还在建设一批智慧高效型渔船,推进全省大中型渔船的北斗2号救助终端更换为北斗3号,提升渔船装备信息化水平。去年,玉环市建成的玻璃钢新材料渔船,重量轻、载重大,抗风浪能力强、耐腐蚀性强,比普通钢质渔船使用寿命延长一倍,对渔船更新换代、渔业生产绿色转型起到推动示范作用。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冯建伟
编辑:杨钧丞
来源:中国渔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