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最信赖的感官,时刻都在欺骗你,一切“现在”皆为后知后觉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4-05 23:11 1

摘要:你所看到的“现实”,不是此刻的实景,而是大脑在半秒前的预测与修补。我们活在过去,却以为是现在,而实际上是大脑对未来的伪造。

人类最信赖的感官,是幻觉的结果。

你所看到的“现实”,不是此刻的实景,而是大脑在半秒前的预测与修补。我们活在过去,却以为是现在,而实际上是大脑对未来的伪造。

眼睛每秒会“突兀”跳动三到四次,产生瞬时失明。这些跳动叫做“saccades”,每次50毫秒,大脑在这段时间里完全屏蔽视觉输入,否则就是电影里那种晃动模糊的乱片。但你感受不到,因为大脑用“缝合术”把分散的图像拼成一个连续视界。

每天,我们盲目两个小时。

你以为你看见了一整幅图景,实际上只有视野中心——大约一个拇指大小——是真实的高分辨率区域,周围的一切是大脑推测的、补全的、合成的。大脑在编造图像,填补你感知的空白。

这只是开始。

你听到一声陶瓷与金属碰撞的声音、感到热、看到咖啡搅拌的旋涡,这三者到达你的大脑的时间分别是:1.3纳秒、1.2毫秒、50毫秒。它们不是同时发生的,你只是被呈现了一个被同步、被编辑、被打包的“现在”

而这个“现在”并不存在。

大脑的运作逻辑不是线性的,而是预测性的。它并不等待现实发生,而是预判可能性,并在现实发生前决定反应。

以乒乓球为例。在职业选手眼中,球速高达25米每秒,来球飞行100毫秒后才到达大脑,而这时候球已经飞了2.5米。若你只根据接收到的图像决定回击,早就出局。大脑并不看它在哪里,而是计算它将会在哪里,然后把那个未来的位置作为现在展示给你。

你看到的是一个虚构的球。

更进一步:大脑不会等待对方击球后再决定你的动作。在对方挥拍前,大脑就根据姿势、惯性、经验启动多个“潜在动作计划”,为几种不同落点都准备好肌肉命令。这些可能性同时存在于你体内的神经系统中,直到某一个被选中,其余全部抹除。

你从未意识到这些“鬼影版的你”存在。你永远只活在那个“胜出的自己”里。

决策,早已完成;你,只是被告知而已。

不是只有高强度运动才这样。走路也同理。

你以为自己控制了双腿的前进,实际上大脑在每一步落地信号传上来之前,早已计算并发出下一步的运动指令,还预设了两步后的行动路径。这种“多时间轴并行运算”,本质上是对重力、摩擦、平衡系统的持续预测。

如果突然踩到香蕉皮,大脑不会惊慌。你的耳朵内耳系统的陀螺仪检测到位置偏移,先不是通知大脑皮层,而是绕过高层,直接让脑干和脊髓发出紧急救援信号:手臂弹出、核心肌肉收紧、另一条腿硬化支撑。这些应对动作,在你“感觉到摔倒”之前,已经完成了。

你只是看了一场“延迟直播”。

你以为你掌控生活,是一种错觉。

更彻底的是:大脑不仅预测环境,还在预测你自己。

你的情绪不是反应,而是预设程序。饿,是因为你平时在这个时候吃饭;困,是因为你规律地这个点睡觉。大脑不等你耗尽能量,它先一步激活荷尔蒙,刺激饥饿或疲劳,以确保系统稳定运作。

情绪,同样是假设。你去一个聚会,并不会等进门后才感受到社交焦虑,大脑早就根据过去的经验、人际构图、环境信号启动了预测机制。你觉得紧张,是因为它“猜测”你会紧张,然后身体按照这个推测准备好了交感神经系统。

你不是在反应现实,而是在验证预测。

你的大脑,是个无意识的操控系统。不同部位处理不同时间点的信息,不同速度、不同逻辑,合成一个故事交给你这个“我”来观看。而你,就是这个故事的观众。

你不是司机,是被司机安排路线的乘客。但乘客并非无权。意识虽慢,但擅长建模、规划和抽象。大脑是本地计算机,而意识是遥控调度器。你能“重写”大脑的预测系统,能用长期的模式训练覆盖短期的程序,能让系统学会新的关联。

这是一场不断被预测和修正的自我构建游戏。一切感知皆非即时,一切“现在”皆为后知后觉,一切决策早于你所知的自我。

你看见的不是世界,是一个半秒前的数据投影;你感受到的不是情绪,是基于经验的概率模拟;你生活在一个被拼接、剪辑、润色、前置渲染的剧场中。

你只是最后一个知道真相的人。

来源:老胡科学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