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们以后来者的眼光去看,自然知道武则天称帝,对李唐皇室是多么残酷的一件事情。
我们以后来者的眼光去看,自然知道武则天称帝,对李唐皇室是多么残酷的一件事情。
除了少数几个人能避祸外,李唐宗室的成员永远活在心惊胆战之中。
他们知道武皇的屠刀迟早会落到自己的脖颈之上,只有时间先后的区别。
《旧唐书》里大约记载了100多个非正常死亡的李唐皇室成员,有六成的人,都死于武则天掌权时期。
《资治通鉴》如此记录李唐宗室的至暗时刻:“唐之宗室,于是殆尽矣。”
武则天特别喜欢给人改动物之姓,以示羞辱。
比如武则天的情敌王皇后和萧淑妃,在其死亡后,武则天下令把王氏追改为“蟒”,萧姓改为“枭”。
对于惨遭杀身之祸、开除宗籍的李姓宗室成员,武则天则让他们改姓为“虺”,意思就是地上爬行的小蛇。
每当读到这些内容,我总是忍不住想,要是死者真的能泉下有知,李唐王朝的三位帝王看着子孙遭受如此羞辱,会做何等感想?
李治在下面,会不会天天被爷爷、爸爸、妈妈轮番狂揍?
毕竟,没有李治当初的选择,就没有唯一的女帝武则天。
我们总会做这样的假设——如果李治没有选择武则天,或者拉着武则天一起共赴黄泉,李唐宗室的人能避开至暗时刻吗?
我们之所以有这样的发问,是因为我们已经知道,对于李唐宗室成员来说,那是多么惨烈漫长的一段悲剧时光。
这样的发问,或多或少带着朴素的善意。
所以我们才会寄希望于武则天上位夺权路上的关键人物李治。
如果他采取不一样的行动,做出不一样的选择,事情的发展会有什么不同?
可惜,无论是从前因还是后果去看,我们都会发现,李治不会选择放弃武则天。
我们先看一段武则天的人生履历。
武则天十四岁进宫,熬到三十二岁成为皇后,四十岁和唐高宗并称二圣,五十岁时和唐高宗李治一起晋升天皇和天后,六十岁成为皇太后。
经过七年漫长的准备,她在六十七岁那年君临天下。
她是中国历史上登基年龄最大的皇帝。
李治在两个路口,选择抬举武则天。
第一个节点,是同意让武则天和自己并称二圣。
与我们最常见的印象不同,武则天在当皇后时期,即使有权力欲望,面对老公李治,她始终十分本分。
武则天看着大权在握,但能一锤定音的人,只有李治。
其中一个细节就是武则天此时还无法决定丞相的人选。
只有到李治人生最后几年,武则天才能插手朝廷重臣的人事安排。
李治择推老婆出来当代言人,是受困于经验。
李治才32岁,就患上风疾,类似于现代的心血管疾病。
每逢发病,他都头疼不堪,视力受限。
李治的身体,无法承担工作量巨大的案牍工作。
李治环顾一周,谁能来帮他呢?
光是他见过的,父亲如何对待祖父,哥哥李承乾如何反了老爹。
宗室里无能人,儿子他不敢用,朝臣他不信任。
但李治见过不少优秀的女人。
光是他母亲长孙皇后,就是多好的贤内助!
目光所及之处,李治相信,他唯一能用的人,就是武则天。
武则天当皇后时,一直在努力经营贤后的形象,和宗室搞好关系,把武家人打发得远远的,这样的皇后不用,那李治还能让谁帮自己呢?
第二个节点是李治行将就木之际。
李治在安排身后事时,全盘考虑过武则天的种种可能性。
李治也是老谋深算之人,他肯定预料到在他身后,武则天不会安心在后宫养老。
从李治的经验和容忍度来说,他接受这种可能性。
否则他的遗诏上,就不会有“军国大事有不能裁决者,由天后(武则天)决定”。
李治的设想是武则天会插手朝政。
但坐皇位的人是她亲儿子,武则天能乱政到什么程度呢?
更何况武则天已经六十岁了。
现代人到了六十岁,都要担心自己还能活几年,更何况是一千多年前的唐朝。
如果情形类似于汉武帝的“子少母壮”,李治的确有解决外戚的杀心。
问题是面对一个老太太,李治真的没有这个必要。
武则天称帝,是巨大的偶然性事件,这种偶然性不仅是空前,也是绝后的。
后来的历史上,再也无后妃能同时汇集武则天的优势:儿孙数量和质量、国家内部稳定、寿元长度、身体素质、碰到的老公身体差,愿意分权。
所以李治基于经验考虑到所有的可能性侯,他都会无比信任自己的老婆。
你想一下,你和枕边人共同大权在握30载,她如今已是60岁的老太太,权倾朝野,儿孙满堂,继承人是她选中的亲儿子。
多少小说家想象的结局,也就到这儿了。
李治的思路,大概也是如此。
所以,李治有什么理由,在临终时拉着老妻一起去死?
来源:熊沾沾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