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毛选《矛盾论》中讲,矛盾的普遍性决定了事物永远处于运动变化中。
圆满不是终点,而是衰败的起点。
老子说:“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一杯水倒得太满,还未饮,便已溢出;月圆之后,必是残缺。
天道如此,人生亦然。
毛选《矛盾论》中讲,矛盾的普遍性决定了事物永远处于运动变化中。
看似“圆满”的状态,实则是矛盾的暂时平衡,而打破这种平衡的,恰恰是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
婚姻美满的人,或许正在为健康忧心;
事业有成的人,或许正在为亲情疏离懊悔。
人生如棋局,落子无悔的背后,是每一步的取舍与代价。
01
圆满是假象,矛盾是真谛
世人总在追求“圆满”的幻觉,却忘了矛盾才是永恒的真相。
《道德经》有言:“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
弯曲的树木反而得以保全,低洼之地才能汇聚流水。
毛选中强调,矛盾推动社会进步——
没有压迫,何来反抗?没有困境,何来突破?
有人婚姻破裂,却在与子女的相处中重新理解了爱的本质;
有人身体孱弱,却因疾病磨砺出超乎常人的坚韧心智。
看似缺憾,实则是另一种形式的圆满。
正如量子力学中的“测不准原理”,你无法同时确定粒子的位置与动量,人生亦无法同时占尽所有美好。
接受矛盾,便是接受生命的完整。
02
追求圆满,本质是对抗规律
人总想“既要、又要、还要”,本质是对抗天道。
《易经》中“亢龙有悔”的卦象早已警示:事物发展到顶点,必会走向衰落。
历史上,秦朝一统六国,却因苛政速亡;
诺基亚称霸手机市场,却因固守传统迅速崩塌。
圆满的背后,往往是停滞与危机的潜伏。
毛选在《实践论》中提到:“人的认识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若执着于某阶段的“完美”,便如同停留在螺旋的某一圈,拒绝向上攀登。
婚姻中的摩擦,提醒我们修正相处的模式;
事业中的挫折,逼迫我们迭代认知的维度。
缺憾不是失败,而是进化的催化剂。
03
尼采说:“凡杀不死我的,必使我更强大。”
缺口之处,恰是光照进来的地方。
教员在井冈山时期,面对敌强我弱的局势,并未追求“速胜”,而是提出“持久战”理论,以空间换时间,最终扭转乾坤。
这背后的智慧,正是接纳不圆满,将劣势转化为战略优势。
《毛选》中讲:“坏事可以变成好事。”
关键在于,你是否愿意在残缺中播种新的可能。
动态平衡,才是真正的圆满。
天道忌满,人道忌全。
真正的智者,从不追求静态的完美,而是致力于动态的平衡。
就像太极图中的阴阳鱼,黑中有白,白中有黑,相互转化,生生不息。
毛选提出“两点论”与“重点论”:既要看到矛盾的对立,又要抓住主要矛盾。
婚姻与事业难以兼顾时,分清阶段重心;
健康与成就存在冲突时,调整生活节奏。
允许某些部分暂时“不完美”,才能为整体赢得更长远的生机。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生命本就是流动的,与其执着于固化某一种状态,不如顺应变化,在起伏中保持弹性。
写在最后:
《毛选》中有这样一句话:“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人生的精彩,从不在于某刻的圆满,而在于一路攀登时对自我的超越。
那些婚姻失败却培养出优秀子女的人,那些事业巅峰却疾病缠身的人,都在用亲身经历诠释一个真理:
缺憾不是惩罚,而是天道留给人类的修行课题。
当你不再与“不圆满”较劲,转而向内深耕生命的深度时,便会发现——
月缺是诗,花落成歌。
真正的圆满,藏在接纳与成长的过程中。
正如加缪笔下的西西弗斯:巨石永无止境地滚落,但攀登的姿态本身,便是对荒诞最优雅的反抗。
(在历史案例中解读教员的思维,并转换成解决工作、生活实际问题的方法)
获取方法:
来源:周亦见史评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