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24次打入毒贩内部,牺牲时身体落满白霜,双眼始终闭不上!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12 07:53 1

摘要:1987年寒冬,云南山区的小波幺村,25岁的陈建军在完成第24次卧底任务时,生命永远定格在了那个寒冷的日子。

1987年寒冬,云南山区的小波幺村,25岁的陈建军在完成第24次卧底任务时,生命永远定格在了那个寒冷的日子。

当战友们找到他时,他的头骨碎裂、腹部嵌满铁砂,鲜血在零下气温中凝成冰晶。

直到战友含泪承诺“一定抓住毒贩”,这位年轻警察才终于合上双眼。

他成为新中国首位牺牲的缉毒烈士,用生命撕开了毒贩的黑暗网络。

1962年8月1日,陈建军出生于云南麻栗坡县的一个警察世家。

他的生日恰逢建军节,父亲陈世富为此给他取名“建军”,希望他将来能够像军人一样,成为国家的栋梁。

陈世富是当地受人尊敬的公安,家中挂满的荣誉锦旗,深深吸引着年幼的陈建军。

尽管与父亲相处的时间并不多,但陈建军从小便立志穿上警服。

1982年,云南省公安机关招募新一批缉毒警察。

当时20岁的陈建军毫不犹豫地报名参加,凭借着出色的表现,他以综合成绩第一名被录取,开始了为期一年的缉毒特训。

1983年,陈建军被分配到“金三角”边缘的砚山县平远街。这里是毒品走私的重灾区,毒贩猖獗,连村民都敢公然持枪对抗警察。

亲朋好友纷纷劝他放弃这一危险任务。但陈建军没有退缩,迅速在多次缉毒行动中表现出色。

他第一次参与抓捕就成功抓住了公安部通缉的逃犯沙某良。

1984年夏天,他一举逮捕了一名越狱的毒贩;1985年初,他更是在一次集体任务中亲手捕捉了几名毒枭。

随着警方打击力度加大,毒贩变得越来越狡猾。为应对日益猖狂的毒贩,陈建军主动请缨担任卧底,直接从内部瓦解毒贩的势力。

1985年11月,他正式开始卧底生涯。为取信毒贩,陈建军彻底“黑化”:烫爆炸头、纹身、穿花衬衫、叼烟骂街,甚至当众调戏女孩。

邻居们痛心疾首,妻子卿维维冲到警局哭诉要离婚,连父亲都被街坊逼着带他看“精神病”。

只有老公安父亲看穿真相,面对质疑只说:“孩子大了,路让他自己走。”

卧底生涯如同行走于雷区。为取信毒贩,陈建军学会吸毒、赌博,甚至被迫吞下混有毒品的食物。

一次与毒枭周荣云交锋时,对方突然将猪肉夹入他碗中——试探他伪装的“回族老板”身份。

陈建军当即掀桌怒骂,吓得毒贩连连道歉,这才蒙混过关。

最惊险的是一次“广东调料商”任务。他假意购买冯育焕的毒品,却在交易现场抓起麻袋里的草果大喊:“我是来买八角的!”暗中传递信号。

警方随即搜出藏在调料中的毒品,将毒贩一网打尽。

两年间,他24次卧底毒窝,缴获毒品超50公斤,荣立三等功。但因保密要求,他在民间始终背负“堕落警察”的骂名。

1987年12月,陈建军第24次卧底行动瞄准大毒枭冯德国。本约定在珠琳镇交易,毒贩临时改到地形复杂的小波幺村。

明知凶多吉少,他仍孤身赴约。当掏枪控制毒贩时,信号中断导致援兵未至。

逃亡的毒贩陶顺明从背后开枪击中其腹部,冯德国抡起木棍猛击其头部。

濒死的陈建军仍试图开枪反击,最终被毒贩家属用石块活活砸死。

战友赶到时,他的头骨碎裂、腹部嵌满铁砂,鲜血在零下气温中凝成冰晶,右手至死紧握配枪。

他的遗体全身覆盖着白霜,双眼怒目圆睁,仿佛还在注视着未完成的使命。

追悼会上,妻子卿维维才得知丈夫是英雄。此前她因“丈夫堕落”备受歧视,连女儿都被同学嘲笑。

陈建军牺牲后,弟弟陈维国、陈维江继承遗志穿上警服,女儿陈益琳考入南京大学。

在云南边境,新一代缉毒警仍用化名潜伏——他们可能是“赌徒”、是“瘾君子”,甚至“背弃信仰的叛徒”。

陈建军的父亲陈世富,这位老公安得知儿子牺牲的消息后,强忍悲痛说:“我为有这样的儿子感到自豪。”

陈建军生前在日记中写道:“愿为人民幸福洒尽我的热血,宁愿在缉毒岗位上粉身碎骨。”

如今,陈建军所在的禁毒大队点名时,战友们最后都会齐声高喊陈建军的名字,烈士之名成为他们永不磨灭的番号。

云南自1982年率先在全国成立第一支专业禁毒队伍以来,全省共有60名警察英勇牺牲、300余名警察光荣负伤。禁毒民警成为和平年代牺牲负伤最多的警种之一。

仅2022年,全国487名缉毒警牺牲,平均每天超过1人。他们中60%的墓碑无名,家人扫墓需深夜前往以免遭报复。

如今,陈建军所在的禁毒大队点名时,战士们最后都会齐声高喊“陈建军”的名字。烈士之名已成为他们永不磨灭的番号。

当我们享受岁月静好时,那群“不能露脸的人”仍在负重前行。

来源:集美说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