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回跟大伙说牙口不好咋吃软蛋白——这阵子我照着做,早餐一个溏心蛋配小米粥,晚餐喝碗豆腐丸子汤,连老伴都跟着我一起吃,说软乎乎的好消化。本以为蛋白补够了,练动作能更顺,结果练靠墙静蹲还是不对劲:之前撑10分钟就腿抖得像筛糠,满头大汗,嘴里干得发黏,说话都费劲,我
中老年增肌指南.第24篇:
上回跟大伙说牙口不好咋吃软蛋白——这阵子我照着做,早餐一个溏心蛋配小米粥,晚餐喝碗豆腐丸子汤,连老伴都跟着我一起吃,说软乎乎的好消化。本以为蛋白补够了,练动作能更顺,结果练靠墙静蹲还是不对劲:之前撑10分钟就腿抖得像筛糠,满头大汗,嘴里干得发黏,说话都费劲,我还琢磨着“是不是蛋吃少了?”专门跑去社区医院问王医生,他瞅了瞅我手里攥着的空水杯,又看了看我练动作时拍的视频,笑着说:“你这不是蛋白不够,是水没喝对!咱中老人练肌肉,水分跟蛋白就是‘搭子’,缺水了肌肉就像晒蔫的菜,咋使劲都没劲儿,练再久也白搭。”
这话我一开始真没当回事,心想“渴了就喝两口,还能有啥讲究?”直到有次下午3点练深蹲,出门前光顾着拿毛巾,忘了带水杯,刚蹲5下就觉得腿发沉,扶着小区的健身器材歇了好一会儿,喉咙干得像冒火,回家猛灌半杯水,才缓过劲来。后来跟跑团里的老周聊起这事,他说他之前也犯过这错:“有回练攥毛巾,没喝水,攥到第10下手指都发僵,还以为是手劲退步了,结果喝了杯温水,立马就缓过来了。”这才知道,喝水哪是“随便喝喝”,里面全是门道。
之后我就按着王医生说的“每天8杯”来试,没敢用年轻人那种大保温杯,就用家里的小瓷杯,一杯大概200毫升,分着喝才不费劲。早上7点起床,先倒杯温水,晾到不烫嘴再喝半杯——不敢喝凉的,前几年胃不好,凉水下肚准反酸;8点半准备练动作(一般是靠墙静蹲或攥毛巾),练前半小时再喝半杯,慢慢咽,别呛着;练完歇5分钟,再喝半杯,这时候喝着正好解渴,还不会因为刚练完猛灌难受;上午10点、下午2点各喝一杯,看电视的时候放一杯在茶几上,广告时间抿两口,不知不觉就喝了;傍晚5点再喝一杯,晚上7点以后就少喝,免得起夜。
就这么试了一周,变化真挺明显。之前练靠墙静蹲,撑20分钟就累得坐在地上喘气,现在能多撑5分钟,腿抖的次数也少了;练攥毛巾更明显,之前缺水的时候,攥到第8下手指就发紧,没力气松开,现在能攥15下,手心出的汗都是润的,不是干汗。王医生说,这是因为肌肉里70%都是水,就像地里的庄稼,缺水了就蔫头耷脑,水够了才能往上长——咱练靠墙静蹲,是让腿上的肌肉“收缩发力”;练攥毛巾,是让手上的肌肉“使劲”,要是缺水,肌肉的弹性就差,收缩的时候没劲儿,自然练着累。他还跟我举了个例子:“你看那些年轻人运动,手里都攥着水杯,不是瞎喝,是知道肌肉‘干活’得有水帮着‘传劲儿’。”
不过这一周我也踩了俩坑,得跟大伙说说,别跟我一样犯傻。第一个坑是“早上喝太急”:有天起晚了,拿起温水就猛灌,结果胃里“咕噜”响,练动作的时候都觉得胀得慌,后来改成小口慢喝,半杯分5口咽,就没事了。第二个坑是“睡前喝水”:有天晚上9点看剧,觉得口干,喝了一整杯,结果半夜起夜两次,第二天早上没精神,练深蹲的时候腿软得撑不住墙,缓了好半天才进入状态。后来我就改成睡前1小时不喝水,要是真渴,就抿两口润润嘴,白天把量匀开,既喝够了8杯,也不影响睡觉。
现在我练动作前,第一件事就是把小瓷杯装满温水放在旁边——练靠墙静蹲的时候,累了就歇会儿喝两口;练攥毛巾的时候,攥完一组喝两口,嘴里不发干,动作也能练得更稳。前几天跟老周一起练,他说我现在练动作比之前“稳当多了”,不像以前总急着歇。其实想想也简单,咱中老人练肌肉,不用追求多大力气,先把“水喝对”这种小事做好,就能少走不少弯路。
不过最近又发现个新问题:光喝够水、吃对蛋白还不够。前阵子世界杯重播,我熬夜看了场球,第二天早上练深蹲,腿酸得比平时厉害,缓了两天才好。跟教练聊起这事,他说“睡不好,肌肉也长不好”,还说肌肉是在睡觉的时候“偷偷修复”的,觉不够,练完的肌肉没发“长力气”,自然恢复得慢。——下回就跟大伙说说,我是咋调作息的,从之前熬夜看球,到现在10点准时睡觉,练完的肌肉恢复快多了。
来源:岁语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