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白鹳监测日记”记录逊克生态之美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12 06:32 1

摘要:近日,黑龙江双河国家级陆生野生动物监测站站长孙兰顺站在沂州湿地监测点上,镜头里20余只东方白鹳舒展着羽翼,在浅滩上低头觅食。这是今年8月监测到的最大规模东方白鹳集群的停歇,这个数字刷新了今年单次观测纪录。今年7月,监测团队还在逊克县干岔子乡干岔子村发现了3处繁

转自:黑龙江日报

□于淑鸿 本报记者 赵吉会

近日,黑龙江双河国家级陆生野生动物监测站站长孙兰顺站在沂州湿地监测点上,镜头里20余只东方白鹳舒展着羽翼,在浅滩上低头觅食。这是今年8月监测到的最大规模东方白鹳集群的停歇,这个数字刷新了今年单次观测纪录。今年7月,监测团队还在逊克县干岔子乡干岔子村发现了3处繁殖巢,其中2窝已成功孵化幼鸟。“这些国家一级保护鸟类用翅膀为逊克生态打了最高分。”孙兰顺的监测日记里写满了欣喜。

双河国家级陆生野生动物监测站(简称双河监测站)成立于2020年6月。五年时间,监测站用215次救助、37个监测点位,描绘了一部人与自然双向奔赴的“生命日记”。今年,东方白鹳的“繁殖+集群”双重惊喜,为监测日记添上鲜活的注脚。

“建站初期,我们给受伤的东方白鹳配饲料都要查三天资料。”孙兰顺回忆道。五年间,团队把“按时按标、高效务实”刻进日常,千余次日常监测数据零误差,连续四年获省林草局“年度工作表扬”。2022年,双河监测站更是凭借过硬实力晋升为国家级监测站。当年全省共有3家晋升国家级监测站,双河监测站荣列其中。

2022年,双河监测站采样员穿着防护服蹲守湿地。“候鸟迁徙季不能断档!”粪便样本不间断地送往东北林业大学检测。监测站救助室的墙上,挂着215张“康复档案”,每张照片背后都是一场“生命保卫战”。

“现在想起长尾林鸮,还觉得手疼!”监测站工作人员徐博文回忆,2020年深秋,一只虚弱的长尾林鸮被送来时,连抬头都费劲。它的喙尖如刀,爪子带钩,喂食成了危险游戏。薄手套挡不住啄击,工作人员的手指被戳得伤痕累累。直到第12天,当工作人员再次递上鸡肉,林鸮竟主动歪头啄食。那一刻,所有人红了眼眶。

监测站工作人员王春城告诉记者,2021年春天,村民抱来一只刚出生的狍子崽。工作人员用纸箱搭起临时产房,却因喂牛奶导致幼崽腹泻,翻遍资料、请教专家后为幼崽换上了羊奶粉。如今,监测站的狍子救助成功率已从60%跃升至100%。

去年冬天,一只康复放飞的东方白鹳因腿伤重返监测站,安静地停在树上,任由工作人员为它包扎。因监测站无越冬条件,大家连夜将它送往伊春九峰山救助站,“送的时候裹了三层软布,生怕颠着它。”今年春天,这只东方白鹳竟带着一群同伴飞回湿地,“它们用翅膀投票,选了沂州湿地。”

这份双向奔赴有了更振奋的续集。今年4月,监测员在逊克县干岔子村和石砬子村高树上,首次观测到东方白鹳繁殖巢。8月15日,沂州湿地监测点更记录到20余只东方白鹳集群罕见景象,它们或梳理羽毛,或俯冲觅食,场面壮观。逊克湿地成了鸟类迁徙路上的“五星级驿站”。

从2020年到2025年,双河监测站交出了一份生态答卷:野生动物死亡率下降42%,救助放飞率提升至89%;37个监测点位织就生态防护网;东方白鹳繁殖种群从“零记录”到“稳定发展”,集群数量从“偶见3至5只”到“20余只”,让保护二字深入人心。

双河监测站的工作人员,用五年光阴写就了一封给大自然的情书,而大自然,正用东方白鹳的鸣叫声、幼鸟的破壳声、孩子们的欢笑声,写就一封温暖的回信。

工作人员为即将放飞的东方白鹳安装追踪仪。

于淑鸿摄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