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江门中微子实验正式运行取数了,我内心深处由衷地感到激动和喜悦。这个举世瞩目的大科学装置从2008年提出构想,2013年正式立项,2015年启动建设,到今天建成运行,整整17年了。其中经历了数不清的坎坷,也跨越了一重又一重的难关,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令人感慨
《微光志——解码国之重器江门地下中微子实验》:尹继红著;花城出版社出版。
江门中微子实验正式运行取数了,我内心深处由衷地感到激动和喜悦。这个举世瞩目的大科学装置从2008年提出构想,2013年正式立项,2015年启动建设,到今天建成运行,整整17年了。其中经历了数不清的坎坷,也跨越了一重又一重的难关,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令人感慨、令人振奋,也让人唏嘘、让人难忘。今天,这座世界上规模最大、最先进的反应堆中微子探测器静静蛰伏于中国南方的地下700米,正在追随着神秘的“幽灵粒子”的瞬间光华。全世界粒子物理学家们的目光也都在追随着它。我相信,这座实验室的建成,本身就是中国对于世界基础物理研究的重大贡献,也必然带动中国粒子物理研究,特别是中微子研究的跨越式发展。
江门中微子实验是大亚湾中微子实验的接棒选手。大亚湾中微子实验项目于2003年提出,2006年立项,2007年动工,2012年3月发布科学成果。由此,中国在中微子研究领域崛起,站到了世界第一方阵。我2004年担任中国科学院常务副院长,兼任了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领导小组组长,亲身参与了这一项目的全部过程,一路干下来,对中微子研究领域也有了很深的感情。
王贻芳和高能所的同志们很有前瞻性。2008年,大亚湾项目还在建设中,他们就开始谋划下一步的接棒选手。他们做了大量的物理计算和分析,提出了江门中微子实验的大胆构想。科学需要严谨,但是科学家有时更需要激情。经过相关部门的多次讨论后,这一项目纳入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迅速启动。“江门中微子实验”于2013年顺利通过论证和审批程序,正式立项,比美国和日本的类似项目提早5年,为我国中微子研究的国际领先地位取得先机,跨出了关键的一步。
江门中微子实验的建设非常不容易。大面积光电倍增管、防殉爆技术、有机玻璃球、液闪生产与纯化、不锈钢网壳、安装升降平台、水下电子学盒、自动刻度系统、反符合探测器……没有哪一个难关不经过呕心沥血,没有哪一样工作是舒舒服服。一个JUNO(江门中微子实验)17年,多少人熬白了头。2015年基建工程启动后不久,地下开挖现场就出现了始料未及的大涌水,给施工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在此后的安装中,因为规模大、精度高、没有先例,所有的方法、工艺、过程都要自己想办法,干得如履薄冰、时有突发状况。在这个项目上,我看到了中国科学家的追求和奉献精神,也看到了一个通过国际合作推动基础科学迈向重大突破的范例。我相信,JUNO为人类带来的新的发现、新的震撼就在前方不远处。
同样令我惊喜的是,在JUNO的建设过程中,江门本地作家尹继红一直默默关注、深度追踪。随着这一项目的运行取数,一部全面、深度地记录这一国之重器建设过程的长篇报告文学《微光志——解码国之重器江门地下中微子实验》也随之问世。王贻芳同志向我推荐了这部书稿。我读了之后很感慨,也很感动。这部书真实地记录了江门中微子实验17年走过的道路,记录了一大批科研工作者17年来青丝变白发的心灵轨迹。更重要的是,它为神圣科学和伟大时代的激情相遇留下了见证。这些年,我们干出了不少举世瞩目的科学工程,我们需要文学去记录它们、描绘它们、传播它们。这不仅仅是一种科普,更是一种精神力量的传递,是一种对信仰追求的塑造,是最值得我们去讲的中国故事。所以,我非常乐意为这部书作序,也希望更多的人通过读这部书,了解江门中微子实验,了解我们的科研工作者,了解我们的科技强国之路。
JUNO,静待花开!
(作者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原院长。此文为《微光志——解码国之重器江门地下中微子实验》一书序言,本版有删节,标题为编者所加。)
《 人民日报 》( 2025年09月12日 20 版)
来源:金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