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清明节起源于上巳节和寒食节,寒食节的时间大约是冬至后105天。寒食节的传说与一个人有关,这个人就是介子推,他是晋文公随从,晋文公成为晋国君主后,介子推隐居深山。据传说,晋文公为逼介子推走出深山放火烧山,介子推最终被烧死在深山中。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设立寒食
我国有四大传统节日分别是清明节、春节、端午节和中秋节。
清明节的起源
清明节起源于上巳节和寒食节,寒食节的时间大约是冬至后105天。寒食节的传说与一个人有关,这个人就是介子推,他是晋文公随从,晋文公成为晋国君主后,介子推隐居深山。据传说,晋文公为逼介子推走出深山放火烧山,介子推最终被烧死在深山中。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设立寒食节。
寒食节忌生火,以生冷食物为主,后又增加祭扫的习俗。
上巳节的时间是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上巳节起源于祭祀水神的习俗,后来被人们赋予了娱乐的性质。上巳节习俗有踏青。曲水流觞(王羲之《兰亭集序》在此时写成)唐代前后,后来寒食节与上巳节融合为清明节。
“清明”既是节气,也是传统节日,俗话说“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清明”意为“气清景明,万物皆显”,或“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和明净”。
诗歌《清明》作者是晚唐诗人杜牧,他出生于公元803年。历史上有大李杜指的是李白与杜甫;小李杜指的是李商隐与杜牧。
资料显示,杜牧的《清明》写于他40多岁,在池州任刺史期间,杜牧出生于长安,池州位于安徽,杜牧与家乡有着遥远的距离。
“清明时节雨纷纷”时间为清明前后,“雨纷纷”不仅写雨,也写忧愁的情绪。“路上行人欲断魂”写行走途中的“路人”,侧面表达了诗人远离家乡的苦闷,为了消愁,诗人想要寻找酒家,因此写“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牧童的动作,画面又转换至杏花村,具有流动的动态美。
杜牧出生于官宦世家,祖父杜佑曾是宰相,父亲在朝为官。杜牧从小饱读诗书,怀有政治理想:“第中无一物,万卷书满堂”。
晚唐时期,唐朝面临内忧外患,内有藩镇割据,外有强敌环伺,杜牧20多岁写下《阿房宫赋》,经人举荐考上进士,一度春风得意。后来杜牧和李商隐被卷入“牛李党争”,杜牧写下多首咏史诗讽刺局势。杜牧对《孙子兵法》做了大量研究,写下了许多分析唐朝时局的文章,杜牧是唯一一位被司马光载入《资治通鉴》的诗人。公元850年,杜牧请求外放,公元852年,杜牧因病去世。
来源:心里有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