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那个静谧的夜晚,苏轼本已宽衣解带,准备安然入眠,然而一抹皎洁的月光悄然透过窗户,洒落在他的床榻之上,瞬间点亮了他的眼眸,也唤醒了他那颗充满诗意与浪漫的心。
在互联网玩梗盛行的当下,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宛如一颗璀璨明珠,在大众文化中熠熠生辉,为人们所熟知与传颂。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那个静谧的夜晚,苏轼本已宽衣解带,准备安然入眠,然而一抹皎洁的月光悄然透过窗户,洒落在他的床榻之上,瞬间点亮了他的眼眸,也唤醒了他那颗充满诗意与浪漫的心。
面对这如诗如画的月色,苏轼顿时没了睡意,内心涌起一股强烈的冲动,想要将这份美好与他人分享。可环顾四周,竟发觉无人能与自己一同赏玩这良辰美景,于是,他脑海中第一个浮现的名字便是——张怀民。
苏轼匆匆穿好衣物,步出家门,径直朝着承天寺的方向走去。彼时的他,或许怀揣着些许期待,又或许带着一丝急切,迫切地想要与好友共享这月夜的静谧与美好。
当他抵达承天寺,寻到张怀民时,惊喜地发现,好友竟也尚未就寝。二人相视一笑,无需过多言语,便心领神会地一同漫步于寺院的庭院之中。
月光如水,倾洒在庭院里,仿若澄澈透明的积水,空灵而又深邃。仔细看去,水中似有水藻与水草交错纵横,随着微风轻轻摇曳,为这静谧的庭院增添了几分灵动之美。
然而这并非真正的水藻水草,而是竹子与柏树的枝叶在月光映照下投下的影子。苏轼以其细腻的笔触,将这一独特的夜景生动地描绘出来,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那夜的宁静与美好。
末了,苏轼不禁发出感慨:每个夜晚都有明月高悬,世间各处皆有翠竹苍柏,这般景致随处可见,唯独缺少像他和张怀民这般清闲,得以静心赏玩的人罢了。
短短数语,既流露出他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美好事物的敏锐感知,又蕴含着一丝对人生境遇的无奈与豁达,展现出一代文豪深厚的文学底蕴与独特的人生感悟,使得这篇游记真挚自然,成为了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张怀民,字孟德,在北宋神宗朝为官。元丰六年,他的人生轨迹发生了重大转变,因受王安石变法一事的牵连,被贬至黄州。
在此之前,张怀民担任江宁签判一职,这可是地方上举足轻重且手握实权的要职。他或是因真心认可并支持王安石变法,又或是与王安石私交甚笃,而那些反对变法的势力,由于难以直接撼动王安石,便将矛头对准了张怀民,致使他在元丰六年3月前后,无奈被贬至黄州。
初到黄州,身为被贬官员的张怀民处境艰难,既不能入住旅店,官府驿站也对其拒之门外,他只能四处寻觅容身之所,最终借住在黄州城南的承天寺中,在这清冷的古寺里,开启了他在黄州的谪居生活。
苏轼的人生同样充满了坎坷与波折。他因乌台诗案,比张怀民早三年被贬至黄州。初来乍到之时,苏轼借住在定慧寺。定慧寺规模狭小,条件极为艰苦,他所居住的地方,不是堆满柴草的柴房,便是弥漫着烟火气息的厨房,生活环境可谓是简陋至极。
在那段艰难的日子里,苏轼只能默默忍受,艰难度日。后来幸得朋友慷慨相助,将临皋亭借予他暂居,苏轼这才稍稍摆脱了困境,生活也暂时有了些许安稳。
然而,借住终究不是长久之计,临皋亭作为官方驿站,苏轼在此居住是有时限的。为了能有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安身之所,苏轼费尽周折,历经艰辛,最终凭借自己的努力,在黄州城南修建了一座茅屋,并取名为雪堂。
自此,苏轼在黄州才有了一个稳定的家,生活也逐渐步入正轨。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晚,彼时的苏轼,生活已然趋于稳定,居住环境也大为改善,能够在夜晚安然入睡。但当他被月色吸引,想要找人一同赏月时,第一时间便想到了张怀民,并笃定他尚未就寝。
苏轼的这份笃定,源于他对张怀民深切的理解与感同身受。回想起自己初到黄州,借住在定慧寺的那段时光,环境的恶劣让他彻夜难眠。他曾在诗中写道:“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深切感受到苏轼当时的孤独与失眠的痛苦。他深知,张怀民初到黄州,借住在承天寺的境遇与自己当初如出一辙,居住条件艰苦,内心难免孤寂,所以他坚信张怀民也和当时的自己一样,难以入睡。
此外,唐朝诗人张继在《枫桥夜泊》中曾提到寒山寺半夜敲钟的场景,而北宋时期的承天寺或许也保留了这一传统。在那个寂静的夜晚,即便张怀民原本已经入睡,寺院里那突如其来的钟声,也极有可能将他从睡梦中惊醒。
基于这两方面的原因,苏轼认定张怀民未睡,便前往承天寺寻他一同夜游。
超越政见的友情苏轼与张怀民,一个反对王安石变法,一个支持变法,在政治立场上可谓是截然不同。
然而在黄州这片土地上,他们却跨越了政见的分歧,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苏轼一旦在夜晚被月色触动,或是心生孤寂之感,便会前往承天寺找张怀民夜游。
尽管张怀民有时可能会因苏轼的突然到访而感到困扰,尽管黄州的十月夜晚已有丝丝寒意,但每当他们一同漫步于庭院之中,彼此间的交流与陪伴,都能让他们忘却生活的烦恼与艰辛,内心深处涌起一股温暖而又坚定的力量。
在黄州的艰难岁月里,苏轼与张怀民相互慰藉、相互扶持,他们的情谊超越了政治立场的差异,成为了彼此生命中最重要的支撑。
这份真挚的友情,为那段充满苦难与波折的历史,增添了一抹温暖而动人的色彩,也让《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不仅仅是对一次夜游经历的简单记录,更承载了苏轼与张怀民之间深厚的情感,以及他们在困境中积极乐观、豁达洒脱的人生态度,成为了千古流传的经典之作,被后人反复品味与传颂。
文本来源@历史其实挺有趣 的视频内容
来源:神经外科周医师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