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南京利济巷有扇生了锈的铁门,2023年春天,这里突然热闹起来。陈列馆玻璃柜里多了几本泛黄的日记本,纸页上歪歪扭扭写着:"他们用刺刀挑开我的衣裳,说我长得像他家小妹。"说这话的张桂花老人,去年刚过世。
南京利济巷有扇生了锈的铁门,2023年春天,这里突然热闹起来。陈列馆玻璃柜里多了几本泛黄的日记本,纸页上歪歪扭扭写着:"他们用刺刀挑开我的衣裳,说我长得像他家小妹。"说这话的张桂花老人,去年刚过世。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那边还在为要不要收这些本子吵架,东京街头倒是有年轻人举着牌子喊:"都是过去的事了!"可你看那日记本上干涸的血指印,像不像戳在历史脸上的疤?
1932年上海虹口的弄堂里,突然冒出些挂着布帘的小楼。穿木屐的军官进进出出,街坊们闻到血腥味才明白:这是给兵痞子"解乏"的窝。日本人把这叫"慰安所",听着像养生会所,实则是杀人不见血的屠宰场。
六年工夫,这套吃人机器越造越大。1938年东京发下红头文件,白纸黑字写着要"募集从业妇",跟征粮征兵摆在一个章程里。到了1942年,整个东亚都成了他们的"菜市场",十几岁的小姑娘像牲口似的被贴上标签运往前线。
上海师范大学的苏教授团队查档案发现,光是华北地区,每三个被掳走的妇女里就有一个没活过三个月。
1942年秋天的河北赵县,17岁的张桂花正在地里掰玉米。日本兵的卡车扬起黄土,车斗里已经捆着五六个姑娘。她记得那个戴圆框眼镜的军医,用冰凉的听诊器划过她胸口时说:"子宫健康,能多用几年。"
被抓进炮楼的头三个月,每天要"接待"三十多个士兵。有天夜里下暴雨,有个小兵跪着给她磕头,说对不起家里的姐姐。第二天清早,这小兵又跟着长官来施暴。
张桂花后来总念叨:"人变成鬼,真比喘气还容易。"
1943年二次被抓时,张桂花已经不会哭了。日本人在她大腿内侧烙上编号,像给罐头贴标签。协和医院的体检报告显示,她的盆骨严重变形,闭经时还不到三十岁。
当年给日军看病的铃木军医在日记里写:"这些女人就像用旧的抹布,破了就换新的。"
最讽刺的是731部队的"关怀"。每月一次的性病检查不是治病,是怕士兵沾上脏东西。有个朝鲜族姑娘发高烧,被活埋前还在喊妈妈。
东京来的参谋次长视察时说:"这些女人也是皇军的武器,和机枪子弹一样重要。"
1946年东京审判庭上,28个甲级战犯没一个为这事低头。美国检察官忙着数珍珠港的账,压根没提慰安所三个字。倒是1992年台北街头,七十多岁的阿婆们举着当年的慰安所门票,票根上印着"大日本帝国军用手票"。
转机出现在2018年春天。日本防卫省档案室漏出一份《陆支密大日记》,上面明明白白写着:"每个联队配备50名慰安妇,按士兵人数分配使用时间。"荷兰法院去年判了个狠的,让日本政府赔了钱。
可咱们的起诉书递到海牙,总像拳头打在棉花上。
张桂花1950年嫁过人。新婚夜里丈夫掀开她衣裳,看见满身伤疤摔门就走。后来跟了个跛脚的篾匠,生孩子时接生婆直摇头:"你这身子,能活着都是菩萨开恩。
"1994年咽气前,她抓着志愿者的手说:"给我坟头插根玉米秆,我娘当年就是抱着玉米秆死的。"
北京协和医院的大夫们统计过,活到现在的老奶奶们97%都怕听见皮鞋声。有个山西老人看见电视里日本观光广告,突然把饭碗摔了:"他们现在倒收拾得干净!"
德国人赔了犹太人600亿,东京的政客还在纠结"自愿"还是"强迫"。有个日本作家说得在理:"我们总说原子弹疼,却不说刺刀捅别人多疼。"现在中日韩年轻人搞历史对话会,常为这事吵得脸红脖子粗。
倒是荷兰法院开了个好头,去年硬是从日本政府口袋里掏出赔偿金。咱家门口的利济巷陈列馆,哪天能把判决书也摆进展柜?
东京某博物馆里还展览着"神风特攻队"的遗书,那些写着"为天皇尽忠"的纸片被装在金丝楠木盒里。而南京档案库的铁皮柜里,张桂花们的血衣还带着霉味。什么时候这两样东西能摆在同一个展厅里让人看,那才叫真正的"历史和解"。
信息来源:
1. 日本国立公文书馆《陆军省业务日志》
2.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日军暴行档案汇编》
3. 北京协和医院20082018年幸存者体检报告
4. 荷兰海牙地方法院2021年第ECLI:NL:RBDHA:2021:5339号判决书
5. 云南龙陵董家沟慰安所遗址保护中心口述实录
来源:历史那些事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