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一季《声生不息》,看见港乐的自我更新!

B站影视 2024-12-03 21:25 2

摘要:50岁,是人类肉身走向暮年的关口,但对于一种文化形式来说,50年,可能恰恰是生命力再次闪烁的节点。而如果是流行文化,这样的长寿更会让人感叹其大浪淘沙、金身不倒的能力。

50岁,是人类肉身走向暮年的关口,但对于一种文化形式来说,50年,可能恰恰是生命力再次闪烁的节点。而如果是流行文化,这样的长寿更会让人感叹其大浪淘沙、金身不倒的能力。

在中国人的集体记忆里,确乎存在这样一种流行文化,它的巅峰光辉璀璨,它的余韵悠长低回,而它在今天的可能性,更是一次次拓宽着人们的想象。

它就是港乐。

随着《声生不息·大湾区季》的播出,港乐再次走到聚光灯下,而与第一季耳熟能详歌的金曲带观众重返黄金年代不同,这一季节目让我们看到港乐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所进行的自我更新。今天的港乐不再是困在“经典”这个类目里的“旧情怀”,而是一种与家国记忆共同成长、兼具艺术性与传承性的音乐生态。

1984年,谭咏麟在香港红磡体育馆馆开唱,场场爆满,座无虚席。演唱会尾场,谭咏麟走到观众席,将坐在其中的许冠杰请上舞台,两人即兴合唱一曲,博得满堂彩。

一个是香港流行乐的开山鼻祖,一个是彼时风头正盛的超级新人,两人的歌声穿透那个时代蓬勃乐观的空气,好似港乐黄金时代的最佳注脚。那个时代,天王天后,星光闪耀;武侠江湖,盛世无两;劲歌金曲,你方唱罢我登场。

谭咏麟

40年后,在《声生不息·大湾区季》里,谭咏麟表示自己最怀念的就是这样的80年代。他在节目里唱着《卡拉永远OK》《爱情陷阱》,熟悉的旋律依然脍炙人口,而后的《风继续吹》《一生何求》又带来一波“梦幻联动”的惊喜。

而后陈慧娴带着《千千阙歌》惊喜登场,在献唱《夕阳之歌》时,梅姑生前影像出现在大屏,伴随陈慧娴纯柔洁净的声音,令人动容。往事如云烟,旧人已长辞,但黄金时代的音韵依然抚慰着人们的耳朵,那个镀着金光的80年代,通过这档节目再次和人们打了个照面。

不难看出,这一季《声生不息》的呈现逻辑不是“炒冷饭”的“金曲串烧”,而是充分深入港乐的词句、旋律甚至是其所在的社会氛围,用组曲的形式巧妙地编织起人们的集体记忆,再以断代史的方式,顺着1974-2024的时间轴,回望港乐五十载的每个十年。

如果说“百花齐放”是80年代港乐的最佳写照,那么“偶像巨星”则是90年代港乐绕不开的关键词。以“四大天王”为代表的偶像歌手的出现,不仅拓宽了港乐的受众群体,也将港乐的影响力推向极致。

黄子弘凡

《声生不息·大湾区季》第一期,Z世代歌手黄子弘凡演唱了一首刘德华在90年代的名曲《谢谢你的爱》,新锐乐队回春丹则选择了张学友的《头发乱了》,一代人终将老去,但总有更年轻的新一代,为昔日金曲咏唱出新的韵脚。

至于千禧年和10年代的选曲,则更显惊喜。周笔畅选择了一首陈奕迅相对小众的歌曲《今天只做一件事》,这首邓建明和周耀辉联手创作的佳作,细致地勾勒了现代人繁忙的都市生活。古巨基首唱《钻石败犬》,将熟龄女性的种种心境娓娓道来。

周笔畅

金曲如飞鸿,五十载岁月匆匆,在这一季《声生不息》,依然有人人都爱看的“不老巨星再唱殿堂级代表作”,但更令人惊喜的是,新一代歌手一边复诵着旧曲里的古老智慧,一边创造着崭新的、属于这一代人的灵魂之歌。

港乐仿佛始终紧握着某种要义,总能在不同的时代激发不同的共鸣,熨帖地走进人们的心灵。

它的“流行密码”,究竟是什么?

“港乐就像一个老朋友,深夜约你出来喝酒,然后谈心事。”在《声生不息·大湾区季》的备采间里,容祖儿给出了一个漂亮的比喻。港乐成为一种经久不衰的大众艺术的原因,就暗含在其中。

港乐唱市井生活的琐碎与温馨,是街头巷尾的人间烟火;唱刻骨情韵的缠绵悱恻,是爱情里的欲言又止;唱人生况味的缤纷色彩,让人们看到在际遇里起伏的自己。在流行音乐的各种样貌里,再难找到这样一种艺术形式,它可以牵扯人心最幽微隐秘的部分,也同时享有普世的传唱度。

容祖儿

正如那条在网上刷屏的杨千嬅演唱会片段:歌者在陌生的巴蜀大地,面对熟练唱完整首粤语歌曲的观众,忍不住奔涌的眼泪。很多人都一样,听着港乐度过漫长而孤独的夜晚,在迷茫时低唱,在得意时高歌,感动于香港影视里的小人物与大英雄,以至于每每回想起这些人物,脑海中都会自动放起那些熟悉的BGM。所谓一代人的集体记忆,就是这样从每个人的独家记忆里,抽取出了一条所有人都记得的线索。

港乐让每个人都记得,因为它为每个人而歌唱。这样的大众性,是港乐持续流行的基本盘。

陈慧娴的感受更宏观一些。她形容八九十年代的香港乐坛很“热闹”,其实,圈子热闹,是因为它所处的时代热闹。

陈慧娴

彼时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文化自信不断提高,电视传媒日新月异,香港作为开放的前端,更是发展迅猛,整个中华文化圈层的社会氛围,无疑是高昂乐观的。香港回归后,港陆交流日益加深,香港流行文化有了更广泛的输出渠道,而内地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香港。

港乐的崛起无疑是那个时代的缩影。良好的社会发展带来良好的创作环境,经济基础托举起港乐的生产,而文化的交流有益于港乐的传播,生产和传播合在一起,便造就了流行。

我们如今听到港乐金曲时感受到的“岁月滤镜”,正是那个繁荣时代造就的色彩,是独属于那时的中国人的表达方式。与国家成长同步呼吸、顺着时代大势向上生长,港乐得以攀登高峰,离不开这一点。

哪怕到了更加个体化的10年代,港乐也顺应着时代潮流,引入电子舞曲、先锋摇滚等实验性质浓厚的风格,造星逻辑也随着分众时代的到来而改变,正如容祖儿所说,巨星时代过去了,但现在的香港乐坛,满天都是“小星星”。

国家的经济文化发展,是港乐扎根的土壤,健康的土壤,决定了港乐发展的天花板

五十年,世殊事异。或许,我们对“港乐不死”的定义,不应是复刻上世纪金曲的“爆款逻辑”、要求港乐带给我们和那个年代如出一辙的感受,而是在经济、文化、媒介都已数度迭代的当下,期待港乐完成从“回忆杀”到“新想象”的升级。

作词人陈少琪表示:“港乐从来没有离开舞台,只是没有在光区里表演而已。”如果说聚光灯已经转向,那么,往光的新方向走,就成了一种流行文化想要“续命”的必修课。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已有5年,大湾区已成为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劲的区域之一。过去一年,我们见证了港人北上的风潮,也看到香港吸引了大批内地市民,就像“声生不息港咩嘢”小片所展现的,粤港澳居民已深度融入“1小时交通圈”,日常交流空前繁荣。

基础设施完备、要素流通顺畅、创新活力高扬,这无疑是理想的文化创造环境,而大湾区城市群的人口潜力、国际交流的开放程度,更是为港乐的生产与传播提供了一座无形的富矿。这,就是新的光区。

正如80年代的港乐是随家国大势起飞,如今的港乐也迎来了新的机遇,在本土文化资源更丰富、音乐基础设施更完善、经济文化交流更频繁的当下,有理由相信港乐会完成自我更新,继续用独到而熨帖的表达,成为新一代的“时代之声”。

通过《声生不息·大湾区季》,能明显体会到节目组对时代水温的感知,以及对港乐现状及未来的理解。在这一季,我们能听到《心之科学》这样的年轻作品,可以看到Z世代的大湾区歌手,可以欣赏中生代演绎老歌,可以捕捉到汤令山、AGA、张天赋等新生代的名字……

让年轻歌手用自己的逻辑和语言去呈现曾经的港乐金曲,不仅带人们窥见那个辉煌时代的吉光片羽,更在这一代人心中留下崭新的、年轻的与港乐有关的记忆;把港乐的新血液带到舞台,将大众的目光再次引领到港乐这个“老朋友”身上,以此实现港乐的传承,或许,这就是《声生不息》最诚恳的用意,也是“生生不息”这个词在舞台上最生动的呈现。

新的时代已经来了,对港乐来说,50岁,正是需要拼搏的年纪。尽管历史条件已不相同,但港乐依然葆有一份最重要的光华:塑造共识。一代人的集体记忆是共识,武侠的江湖情义是共识,听歌时的心照不宣是共识,一种音乐所塑造的文化认同,也是共识。

而共识,是社会发展最宝贵的燃料。

相信港乐会适应新的时代风向,形成新的表达方式,继续带来启蒙,继续引发共鸣,继续创造,继续凝聚。

正如谭咏麟所说:“你问我什么是生生不息,我也答不出来,我想,此时此刻,应该就是吧。”

来源:创意民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