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文化的吉林市(三十六)康熙、乾隆东巡吉林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4-05 17:42 1

摘要:或许是因为厚重的历史,也或许是这厚实的黑土地,总有一种大气与磅礴之势在空气中款款流转。这里不仅是清王朝的龙兴之地,还有“劲旅甲天下”美誉的吉林八旗水师,更吸引了康熙和乾隆两位卓有建树的帝王,不远万里,先后三次东巡吉林,在吉林大地留下了诸多胜迹和传说。康熙在位6

或许是因为厚重的历史,也或许是这厚实的黑土地,总有一种大气与磅礴之势在空气中款款流转。这里不仅是清王朝的龙兴之地,还有“劲旅甲天下”美誉的吉林八旗水师,更吸引了康熙和乾隆两位卓有建树的帝王,不远万里,先后三次东巡吉林,在吉林大地留下了诸多胜迹和传说。

康熙在位61年,曾两次巡幸吉林。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北京城刚刚有点春意,一支庞大的队伍浩浩荡荡地开出城门,大有战争时期皇帝御驾亲征、气吞万里的阵势。这支队伍直奔苍茫寥廓的关东大地。这是康熙皇帝第一次东巡“龙兴之地”——吉林乌拉。随同的有童年的太子、后妃、亲王、重臣、朝廷贵戚、侍从兵丁。据《鞑靼旅行记》记载,共约7万人,除后妃等女随从乘轿外,其余多骑马,按官阶依次随行。这支庞大的队伍,沿途任何城镇都无法安顿食宿,只能自带旅途中的用品,帐篷、寝具、食物等,由车辆运送,派专人驱赶准备屠杀的猪、牛、羊群。有专职官员按每日规定的行程,先行选地,按八旗旗帜方位,安排营地食宿。途中,康熙派比利时传教士、钦天监监王南怀仁携科学仪器,对所经要地的方位、气象、山脉、河流等自然地理状况进行考察测量。康熙在旅途中率随从走山路,边狩猎边赶路。

康熙皇帝是顺治帝的第三子,7岁继位,15岁正式亲政,他利用了少年爱玩的天性,以摔跤为名,铲除了为害朝廷的鳌拜一党,展示了他在政坛的机智和果敢。面对吴三桂、耿精忠、尚可喜三大军事势力的诸侯做大,为害日增,康熙下令削藩。这引起了吴三桂的造反,经过8年的战争,终于平定了三藩之乱。国内战争造成了东北边陲的防务空虚,致使沙俄势力乘虚而入,频频在北部边境制造事端,对于边境摩擦的不断升级,清政府只能以地方武力加以牵制,无力进行有效的还击。三藩之乱结束,解决东北边疆问题立即被提到康熙的理政日程。康熙东巡吉林,表面上以平定云南“三藩之乱”、祭拜先祖为名,实为“观兵”。

康熙东巡的大队人马经奉天、开原,进入一拉溪、大绥河。三月二十一日(4月28日),吉林将军巴海率八旗精锐二百,至中途阿尔滩诺门地方迎驾。三月二十五日到达吉林乌拉地方,康熙由迎恩门(临江门)进驻吉林木城吉林将军署衙。当日,康熙率太子及诸王大臣等在巴海等官员的扈从下,由吉林将军府衙门前三道码头渡口处乘龙舟到温德河岸搭棚设坛,举行望祭长白山祖先的仪式,“行三跪九叩头礼,以系祖宗龙兴之地也”,康熙帝开创“望祭”长白山之典。

望祀长白山

清爱新觉罗·玄烨

名山钟灵秀,二水发真源。

翠霭笼天窟,红云拥地根。

千秋佳兆启,一代典仪尊。

翘首瞻青昊,岧峣逼帝阍。

此时的吉林乌拉,已经发展成为清朝边外政治、军事、经济重镇。“中土流入千余家,西关百货凑集,旗亭戏馆,无一不有,亦边外一都会也”,是盛京和黑龙江之间的要冲。三月二十七日(5月4日),康熙率部分扈从分乘200多支船,由吉林顺江而下,前往打牲乌拉衙门所在地大乌拉虞村(今龙潭区乌拉街镇)。康熙航行江上时,检阅了吉林水师战舰的阵容,观看了水战演习,巡视了沿江两岸的地势。扈从的翰林院侍讲高士奇记载当时的情景是:船队“顺流而下,风急浪涌,江流有声,断岸颓崖,悉生怪树,江阔不过二十丈,狭可百余步,风涛迅发,往往惊人,晚际云开,落霞远映,山明水敛,凤舸中流”,景色与军威互为衬托,浑然一体,格外壮观。开阔翻滚的松花江水,旌旗如火的水师声威,激荡着年轻天子的心潮,充满了抗俄必胜的信心。他提笔写下了著名的《松花江放船歌》。

松花江放船歌

清 爱新觉罗·玄烨

松花江,江水清,夜来雨过春涛生,浪花叠锦绣縠明。彩帆画鹢随风轻,箫韶小奏中流鸣,苍岩翠壁两岸横。浮云曜日何晶晶,乘流直下蛟龙惊,连樯接舰屯江城。貔貅健甲皆锐精,旌旄映水翻朱缨,我来问俗非观兵。松花江,江水清,浩浩瀚瀚冲波行,云霞万里开澄泓。

(国画《康熙东巡》作者:袁武)

康熙在这里对吉林松花江两岸的风光发出了由衷的赞美,尤其是对吉林水师“貔貅健甲皆鋭精,旌旄映水翻朱缨”的威武气势给予了高度评价。因诗中有“连樯接舰屯江城”,使吉林市有了另一个名字:江城。诗中,康熙虽然表示此次东巡“我来问俗非观兵”,但也正是此次巡视后不久,康熙“调乌拉、宁古塔兵,并置造船舰于黑龙江、呼马儿等处驻守”,又造运粮船于松花江上,建吉林乌拉至瑷珲的驿站……积极准备反击沙俄的军事侵略。

满江红·乌拉江看雨

清 曹寅

鹳井盘空,遮不住、断崖千尺。偏惹得、北风动地,呼号喷吸。大野作声牛马走,荒江倒立鱼龙泣。看层层,春树女墙边,藏旗帜。

蕨粉溢,鳇糟滴;蛮翠破,猩红湿。好一场莽雨,洗开沙碛。七百黄龙云角矗,一千鸭绿潮头直。怕凝眸、山错剑芒新,斜阳赤。

注:《满江红·乌拉江看雨》为清代著名学者、曹雪芹祖父曹寅任御前侍卫时,扈从康熙首次东巡,旅次乌拉时所写。这首大气磅礴的诗词与康熙皇帝的《松花江放船歌》可谓君臣唱和的佳作。

临江门 (因康熙、乾隆皇帝东巡皆由此入城,故又称“迎恩门”)

康熙皇帝第二次东巡吉林是16年之后的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这也是他一生中最后一次巡视东北地区。是时,康熙帝刚刚平定了新疆贵族势力葛尔丹的叛乱,解除了西北边疆的后顾之忧。它对于国家的统一和多民族的凝聚,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性意义。康熙帝要把战胜葛尔丹的这一伟大胜利再次祭告于先祖,祈福于 先祖继续保佑他及其子孙,遂又一次踏上了东巡吉林的行程。与上次不同的是,此次东巡不走山海关,而出长城经内蒙地区,经伊通边门、九台其塔木、舒兰法特边门,于9月25日抵达吉林城。康熙这次东巡时年45岁,亲政已经30年,国内形势已经大定,这次来可以说是“问俗”了。康熙帝在吉林小住5天,其主要活动是察吏安民,表彰廉吏,行围狩猎。据说,康熙此行还曾带领皇子大臣到北山游猎,至今北山之上仍留有“康熙揽辔处”“康熙停骑处”的石碑。在他之前,历朝历代中原中央王朝还没有一个皇帝到过吉林视察,康熙帝开创了一代皇帝新风,故又有乾隆帝随继其后,再到吉林巡视。

相比于康熙,乾隆于乾隆十九年(1754年)巡幸吉林时,就显得比较轻松了。他是在旧历五月初六动身东巡,带着圣母孝圣皇后钮钴禄氏以及皇子、扈从、蒙古王公和台吉等人,沿着康熙当年第二次东巡吉林的路线,一路东来。经过一个月的巡视蒙古各部,行围狩猎,于八月五日(9月21日)到达吉林城西一拉溪,次日驻跸大绥河,当晚住在八旗兵驻防的西大营,下午抵达冯家屯,由城西入城。当时在任的吉林将军傅森和副都统额尔登额率领城内的文武官员夹道欢迎,山呼万岁之声,不绝于耳,晚上驻跸吉林将军府的太和宫。

(小白山望祭殿全景)

在大清王朝崛起的历史上有一个“天女浴躬池”的传说:仙女佛库伦在长白山生下了满洲始祖布库里雍顺,从此长白山就成了满族的发祥地。清入关后,历代皇帝始终将祭长白山与祭祀祖先融为一体,定为国之大典,格外隆重。因为长白山路途遥远且艰险难行,前往拜祭非常不便,清廷便开始另选址,以遥祭长白山神,最后相中了“龙兴之地”吉林乌拉城西的一座小山。此山乃长白山之余脉,又位于发源于长白山的“天河”松花江边,“小山胜丘壑,远与长白通”,故称为“小白山”。民间传说,它是长白山神派来的一只白虎,是来佑护一方安宁的。

雍正十一年(1733年),时任吉林将军常德奏请皇帝在小白山建造望祭场所一处。雍正皇帝当即御批:呈遥对长白西北方向,兴造牌楼二座,祭器楼二楹,正殿五楹。同时还规定:在望祭殿主殿设神案一个,用黄地黑字,满汉两种文字合写“兴国灵应王之位”神牌一个,即“长白山神之位”。望祭殿建于小白山北峰之巅,面向东南,有正殿五楹,为歇山式殿顶,檐下斗拱交错,彩绘贴金,俨然皇家建筑。山麓建有一座祭器楼、两座牌楼、一座供主祭官驻跸的官厅和一条皇道,甚为壮观。山下建有饲养祭祀牲品的鹿囿一处。监造由盛京及陪都官员负责,吉林府负责出工出料。望祭殿建成,分春秋两季举行活动,每月初一、十五由吉林将军和副都统轮流拈香一次。用于祭祀牺牲的祭品有黑青牛20头,黑猪20头,白山羊20只,鹿1只。所有祭祀费用由吉林将军于四月间提前报请盛京内务府支取。祭祀日到来,盛京、吉林、黑龙江将军或亲临望祭,或派人代祭。

乾隆东巡吉林的一个重要活动就是在吉林小白山望祭长白山神。乾隆十九年八月初八(1754年9月24日),清高宗乾隆皇帝率众臣及眷属至小白山望祭殿举行了声势浩大的祭祀长白山神活动。乾隆皇帝亲自宣读祭文:“维神极天比峻,镇地无疆。象著巍峨,表神奇于瑞应,势雄寥廓,秉清淑于扶舆。锺王气之葱郁,休征毕集;奠坤维而巩固,厚德弥贞。缅帝业之肇基,荷山灵之笃庆。朕缵承丕绪,临抚寰区。念凝命之无穷,溯发祥之有自。肇称殷礼,时已越乎十年,载考彝章,礼更行于兹岁。恭展谒陵之钜典,兼修望秩之隆仪。躬荐明礼,用申祗敬。惟翼根蟠灵壤,冠五兵而毕集庥嘉;彩焕鸿图,亘万年而永安磐石。神其默鉴,来格来歆。”乾隆是唯一登临望祭殿望祭长白山的清代皇帝,小白山由此成为清代祭祖圣地。

望祭长白山

清 爱新觉罗·弘历

诘旦升柴温德亨,高山望祭展精诚。

椒馨次第申三献,乐具铿锵叶六英。

五岳真形空紫府,万年天下佑皇清。

风来西北东南去,吹送膻香达玉京。

之后,他率众来到松花江边,焚香祭祀“松阿哩乌拉神”(松花江神),祈祝这发源长白山的“天水”之神,永保大清江山社稷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嘉庆十年(1805年),嘉庆皇帝东巡至盛京,想效法先帝祭拜长白山神,又惧山高水远,便亲派朝廷大吏到吉林乌拉望祭长白山,也算遵了“数典不可忘祖”之训。之后,道光、咸丰、同治、光绪等清代皇帝也都遵例亲派朝廷大吏致祭,并祭松花江神。

(望祭殿内供龛)

次日,乾隆与皇太后、皇子、诸臣等乘龙船、如意船、花船等沿三道码头东渡松花江,登临尼什哈山(龙潭山),“祭龙潭”,封“神树”,并在龙潭山观音堂留下“福佑大东”御笔。乾隆在吉林城停留三日,他还游历了吉林北山寺庙群,在北山关帝庙写下“灵著豳岐”匾额。在松花江上,他视察了乌拉牲丁的打牲活动,写下《松花江捕鱼》《采珠行》《咏鲟鳇鱼》等诗作。乾隆皇帝文采风流,擅长诗文,他依康熙《松花江放船歌》原韵所写《松花江放船恭依皇祖诗韵》,被视为《松花江放船歌》的御制姊妹篇。

松花江放船恭依皇祖诗韵

清 爱新觉罗·弘历

隆崇长白佑维清,松花江源山顶生,飞流银河练影明。萦回千里竹箭轻,望祭中悃和鸾鸣,临江遂命青雀横。水光上下秋光晶,冯夷静恬涛不惊,击汰直达吉林城。沧浪之水义最精,俯着直欲濯我缨,讵必昆明习战兵。隆崇长白佑维清,继绳祖烈希景行,从流宁为欣渟泓。

(龙潭山观音殿)

两代帝王,三次巡视吉林,不仅因为这里是清王朝的“龙兴之地”、朝贡基地,更为重要的是,作为清代东北重镇的吉林市,其独特的地域和战略意义,对开发东北边疆、抵御沙俄侵略、联络北方各族,都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康熙、乾隆二帝东巡吉林,加速了东北地区的开发,对包括吉林在内的东北地区与内地的联系以及经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古城吉林从此声名远播。

来源:大东北生活资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