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44年6月,延安中央医院的土墙产房里,董边将刚出生的儿子交给吴桂花时,特意把写有永远不要的字据叠成四折,这张泛黄的纸条现存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边缘处还能看见当年按下的指纹印。
1944年6月,延安中央医院的土墙产房里,董边将刚出生的儿子交给吴桂花时,特意把写有永远不要的字据叠成四折,这张泛黄的纸条现存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边缘处还能看见当年按下的指纹印。
董边发现自己怀孕的时候,正担任中共中央政治研究室研究员,她清楚的记得1943年秋末的傍晚,在杨家岭窑洞前摔碎了搪瓷杯——妊娠反应让她意识到身体的变化。
当时的延安保育院仅接收烈士遗孤和高级干部的子女,普通干部生育就意味着要放弃工作,苏联医生阿洛夫用生硬中文警告:流产可能导致终身不孕,这个细节被记录在中央医院1944年工作日志中。
在产科病房,董边与同住的吴桂花形成鲜明的对比,吴桂花是枣园乡西沟村村长的妻子,第三次怀孕的她前两胎都夭折了,医院查房记录显示,这位农妇入院时血红蛋白仅有6.8克,接生员私下议论这胎怕是难活。
董边主动提出送养的承诺时,吴桂花丈夫还特意要求书写字据,这个场景被当时的值班护士记在1944年5月的值班簿上。
分娩当天,董边经历了56小时难产,接生员王秀兰2005年口述史提到:董同志疼得把被单都抓破了,但始终没喊出声,孩子出生后被立即抱走,田家英七天后才见到儿子。
他在1944年6月15日的日记里写道,眉眼与我幼时照片无异,这句话后来被董力用红笔划掉了。
1950年的春天,田家英随彭老总视察西北时,特意绕道延安寻访,谁知吴桂花家的旧宅已改成了供销社,村民传言孩子三岁得痢疾没了。
董边得知后断言:肯定是吴家防我们反悔,这个判断在1982年终于得到了印证,陕西省妇联找到38岁的儿子,他已成为延安农机站技术员,但董力坚持遵守协议不予相认。
1998年董边病重时,女儿发现母亲枕头下压着张模糊的婴儿照片,护工回忆,老人临终前夜反复念叨杨家岭三个字,2003年妇女运动史课题组在枣园乡找到当年接生器具箱,底部夹层藏着半片印有俄文标签的青霉素药瓶——正是当年抢救董力母子用过的药品。
这对革命夫妻的选择,真的是反应出了特殊年代理想和亲情的剧烈碰撞,那张写在纸上的送养字据,现在也成为了解读延安时期妇女解放运动的重要物证。
来源:多彩苹果C2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