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社交平台输入 “认干妈养老”,相关帖子如潮水般涌来:“90 后女生求本地干妈,可陪聊做饭未来送终”“58 岁独居阿姨招干女儿,提供市中心单间免房租”…… 这类看似荒诞的供需配对,正悄然重构都市人的养老图景。
有人说,中国人是被养老恐惧控制的一生。一辈子都活在未来,而不是活在当下。
找工作是为了养老,结婚是为了养老,生孩子是为了养老。
最近,一种新的养老方式又出现在各大社交平台,那就是“拟亲缘关系”,通俗易懂来说就是“认干亲”。
在社交平台输入 “认干妈养老”,相关帖子如潮水般涌来:“90 后女生求本地干妈,可陪聊做饭未来送终”“58 岁独居阿姨招干女儿,提供市中心单间免房租”…… 这类看似荒诞的供需配对,正悄然重构都市人的养老图景。
认干爹干妈这种方式说新不新,说老也不老,但是已经进化到这么明显地出现在大众视线,并带着赤裸裸的利益交易,倒是有点让人诧异。
拟亲缘关系火遍全网
如今,这种“资源置换型认亲”正在都市年轻人中形成新的生存策略,并且得到相当一部分老年人的接纳和认可。
在一线城市打拼的年轻人李小姐最近陷入两难。29 岁的她月薪 1.2 万,房租占去 40%,每天加班到深夜,连生病时都无人递一杯热水。
在社交平台发布 “寻干妈” 帖子后,她收到了 37 条私信,其中一位退休教师开出条件:每月象征性收 500 元房租,要求她每周陪吃两次饭、生病时陪同就医。“这比住隔断间划算多了,而且有人关心的感觉真好。”李小姐坦言。
另一边,51 岁的郭奶奶也正在经历 “反向认亲”。离异无子女的她有两套房,退休金过万,却总在深夜对着空荡的客厅发呆。
当看到 “父母双亡女孩求干妈” 的帖子时,她鬼使神差地回复:“周末来家里包饺子吧。” 两人从陌生到熟稔,女孩开始称呼她 “郭妈妈”,郭奶奶则在朋友圈晒出 “女儿送的围巾”。这种契约式亲情,让双方都找到了情感寄托。
这种 “资源置换型认亲” 能快速走红,源于精准的供需匹配。民政部数据显示,我国空巢老人占比已突破50%,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及部分农村地区,这一比例甚至高达70%。这意味着超过1亿老年人正在独自面对生活的种种挑战。
独居老人(无子女、丁克或空巢)精神孤独渴望陪伴,年轻人在高房价、职场压力下,渴望通过 “认亲” 获得住房、资金等支持。
某老年社交平台数据显示,2023 年 “认亲” 帖子数量同比翻倍,甚至催生了收费中介服务,帮助双方拟定包含财产分配条款的协议。
孝心外包成最大原因
可能有网友会问,“为什么自己有爸妈不养去养别人的爸妈?”“为什么自己的子女不帮,要把钱给一些陌生人?”
这其中的原因之一可能就是“孝心外包”,就是把自己本来应该尽的孝心,完全移交到另一半的身上。
比如,部分男性仍秉持 “男主外女主内” 的旧观念,将照顾老人的责任完全推给配偶。“我妈养我不容易,你作为儿媳就该多担待。” 这句话就成了不少婚姻中的隐形炸弹。
“孝心外包”的本质,就是一种“责任转移”:当糟糕事件发生时,真正要负责的明明是这个人,却要另一个人帮TA承担。在责任互相推托的情况下,亲情就变成了一种负担,老人也感觉到自己亲生子女对自己的冷漠,导致失望。
而此外,还有不少原生家庭的亲生父母对孩子并不好,使得孩子很想远离窒息的家庭环境。这在此前的文章中,也有不少粉丝分享了自己家庭的故事。
心理咨询师张岚指出,这是城市化进程中“情感代偿”的体现——年轻人脱离原生家庭后,试图通过替代性亲密关系填补情感空缺。
而在 “认干亲养老” 中,孝心外包也呈现出新形态。一些年轻人将本该由自己承担的养老责任,转嫁到 “干爹干妈” 身上,将 “认亲” 作为逃避原生家庭责任的借口,声称 “我已经给别人养老了,对自己父母可以少尽义务”。
背后的风险数不胜数
现在“认干亲”的兴起,看似是双方各取所需,在虚拟与现实之间,试探着一种非血缘的“拟亲缘关系”。但这种关系既像一场跨越年龄的抱团取暖,又像一场心照不宣的利益交换。
“认干亲”既非《收养法》界定的亲属关系,亦不受《劳动合同法》保护。北京某律所近年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涉及“干亲”的房产纠纷年均增长27%。
去年,上海一名网络主播以“认干妈”为名接近独居老人,在获取信任后,先后骗取老人50余万元积蓄,导致其晚年陷入经济困境。
而风险却不止这些。除了常见的经济损失外,年轻人在这段关系中也会面临一些情感勒索。
比如部分年轻人被要求“每周陪聊8小时,否则扣减房租”,沦为“情感计时工”;还有一位女生吐槽说,“干妈”起初对她嘘寒问暖,后来却逐渐要求她帮忙还信用卡、购买保健品。“拒绝后,她骂我白眼狼,还威胁要到我公司闹。”
“认干亲养老” 的走红,本质上是社会转型期的无奈选择。它既暴露了传统家庭养老功能的式微,也折射出公共服务供给的不足。
短期内,这种模式可能成为部分群体的 “次优解”,但长远来看,其可持续性存疑 ——60% 的拟亲缘关系在1年内终止,多数源于信任破裂或利益冲突。
对个人而言,无论是年轻人还是老人,都需在情感需求与理性判断间找到平衡点:真正的陪伴无法用金钱衡量,而纯粹的利益交换也难以温暖人心。
在这个原子化社会,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重建信任。当 “认干亲” 不再是资源置换的筹码,而是跨越年龄的真诚联结,或许才能真正实现 “老有所养,幼有所长” 的美好愿景。
来源:老何楼市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