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同起步的伟大征程,踏寻伟人“北漂”落脚地 北京胡同“画”今生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11 23:55 1

摘要:伟人并非天生就是伟人。一代伟人毛泽东,当初也是“北漂青年”。在上个世纪初的时代浪潮中,青年毛泽东为了探寻救国救民的真理,两次来到北京,先后在豆腐池胡同15号、吉安所左巷8号、烂漫胡同101号和北长街20号等地落脚居住。青年毛泽东的胡同足迹,如同一幅生动的历史画

胡同起步的伟大征程,踏寻伟人“北漂”落脚地——北京胡同“画”今生之八十三

作者 刘新如

伟人并非天生就是伟人。一代伟人毛泽东,当初也是“北漂青年”。在上个世纪初的时代浪潮中,青年毛泽东为了探寻救国救民的真理,两次来到北京,先后在豆腐池胡同15号、吉安所左巷8号、烂漫胡同101号和北长街20号等地落脚居住。青年毛泽东的胡同足迹,如同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不仅记录了他的生活轨迹,更见证了他思想的转变、革命理想的萌芽和伟大事业的起程。

1918年8月,25岁的毛泽东第一次离开湖南来到北京,落脚于豆腐池胡同15号杨昌济故居南房侧室。这座位于京城中轴线“龙尾”钟楼北端的普通小院,在绿树掩映下显得古朴宁静。在这里,毛泽东不仅在恩师杨昌济引荐下成为李大钊属下的北大图书馆助理员,见识了陈独秀、胡适等思想文化先驱,还收获了与杨开慧的忠贞爱情。小院尽管居住条件简朴,却为青年毛泽东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是其人生转折最重要的驿站。

如今,豆腐池胡同15号已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原住居民已经腾退,重新修缮后虽未对外开放,但不时有中外游客前来瞻仰。走近这座素雅的小四合院,牖窗瓦舍仿佛依然激荡着一个湖湘学子百年前的热血青春。

眼前这座小院就是景山东街三眼井胡同吉安所左巷8号,普通的不能再普通,朱红院门又窄又小又简陋,但门环铺首很大气有沧桑感。在豆腐池胡同居住20多天后,为了方便工作生活,毛泽东与蔡和森等7位湖南青年搬到这里。8人挤在北房西侧一间不足10平方米的小屋内, “隆然高炕,大被同眠”,生活条件极为窘迫艰苦。埃德加•斯诺在《西行漫记》中记录了毛泽东对这段生活的回忆:"……我们大家都睡到炕上的时候,挤得几乎透不过气来。每逢我要翻身,得先同两旁的人打招呼。”

吉安所左巷的岁月,见证了青年毛泽东从“湘伢子”到坚定马克思主义者的转变过程,也磨砺了他的革命意志。近年来,经过街巷整治改造,这一从明皇家司礼监署、清宫眷殡殓场所蜕变为普通民居的小巷,仍保留了原有胡同肌理和历史痕迹,8号依然是私人住宅小杂院。游客今日漫步于此,仍能感受到百年前那群热血青年的生活气息与理想光芒。

1919年12月,青年毛泽东第二次来到北京,暂居古老的烂漫胡同101号的湖南会馆。在这里,毛泽东领导了驱除湖南军阀张敬尧运动。他亲自起草《驱张宣言》,主持召开在京湘籍人士“驱张”大会,组织上书请愿等活动。这是毛泽东第一次直接领导发动有广泛影响的政治运动。

湖南会馆始建于清光绪年间,是湖南籍人士在京的重要活动场所,现修缮后活化利用成为一家回民幼儿园。会馆墙壁上斑驳的痕迹,仿佛仍在诉说着当年那群湖南青年追求理想、勇于斗争的激情岁月。

故宫西侧的北长街20号,隐藏着一个气势恢宏、庄严肃穆的古刹福佑寺,这里是青年毛泽东第二次“北漂”期间又一居住地和重要工作场所,在古老寺庙简陋的厢房里,毛泽东创办了《平民通讯》社,传播进步思想,唤起更多人的觉醒。福佑寺的油灯,见证了这一时期的毛泽东大量研读马克思主义著作,思想发生了质的升华,为之后创建湖南党组织、参加党的一大奠定了思想基础。

福佑寺始建于清顺治年间,原是康熙皇帝的避痘处,后改为喇嘛庙,现修缮得古色古香,可惜至今尚未对外开放。其实,一个人、一个国家的命运,并非仰仗菩萨的“福佑”,而是靠科学的信仰、坚定的意志、不懈的奋斗。

漫步今日北京胡同,那些青砖灰瓦间依然回响着孙中山、梁启超、康有为、谭嗣同、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鲁迅等时代精英的历史足音。青年毛泽东在京城胡同的“北漂”之行,串联起一个湖湘学子成长为马克思主义者的思想轨迹。豆腐池胡同15号等院落,不仅是砖瓦构筑的物理空间,更是承载精神价值的文化符号。今日踏寻这些红色足迹,我们不仅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更能从历史中汲取前行的力量。(历史资料图片翻拍于北大红楼)

来源:鲁冰花园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