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一回,重耳饿得眼冒金星,差点就晕过去了,关键时刻,他身边的一位名叫介子推的忠心随从,做出了一个惊天地泣鬼神的举动——介子推从自己大腿上割下一块肉,煮成汤给重耳喝,这才把他从鬼门关拉了回来 ,这便是著名的“割肉奉君”典故。重耳当时感动得稀里哗啦,心里暗暗发誓,
清明节的传说源自于遥远的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被迫踏上流亡之路,那日子过得叫一个惨。风餐露宿不说,还常常食不果腹。
有一回,重耳饿得眼冒金星,差点就晕过去了,关键时刻,他身边的一位名叫介子推的忠心随从,做出了一个惊天地泣鬼神的举动——介子推从自己大腿上割下一块肉,煮成汤给重耳喝,这才把他从鬼门关拉了回来 ,这便是著名的“割肉奉君”典故。重耳当时感动得稀里哗啦,心里暗暗发誓,等自己有朝一日发达了,一定要好好报答介子推。
后来重耳19年的流亡生涯终于结束,成功逆袭成了晋文公。他开始论功行赏,分封群臣,可不知是忙糊涂了还是咋的,居然把介子推给忘得一干二净。介子推也不稀罕那点赏赐,带着老母亲隐居到了绵山,过起了逍遥自在的隐居生活。
后来,晋文公终于想起了介子推的大恩大德,心里那个愧疚啊,赶忙派人去请介子推出山。可介子推铁了心不愿出山,使者们找了半天也没找到人。
这时候,有个出馊主意的人对晋文公说:“大王,要不咱们放火烧山吧,三面点火,留下一面活口,介子推肯定会为了逃命从活口那面自己跑出来的。”
晋文公病急乱投医,居然真的采纳了这个馊主意。结果大火烧了三天三夜,把整座山都烧光了也没见介子推的影子。等火熄灭后,人们上山一看,发现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被活活烧死了。
晋文公悲痛欲绝,懊悔不已。他在介子推的遗物中发现了一片衣襟,上面写着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后来,为了纪念这位忠臣义士,晋文公下令将介子推去世这一天定为 “寒食节”,并让全国上下在寒食节三天期间禁止生火做饭,只能吃冷食。
第二年,晋文公又来到绵山祭奠介子推,神奇的事情发生了,那棵被烧焦的柳树竟然死而复生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
晋文公大为感动,认为这是介子推在天之灵的庇佑,于是赐这棵柳树为“清明柳”,还把寒食节的最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从此,清明节就有了扫墓、插柳等习俗,而寒食节禁火的传统也一直流传了下来。这故事听起来就像一部跌宕起伏的古装大戏,介子推的忠诚令人敬佩,晋文公的糊涂让人着急,这场因“火”引发的悲剧,也为清明节增添了一抹厚重的历史色彩 。
到了唐代,清明节和寒食节逐渐合流成一个节日,成为一个重要的祭祀与踏青的节日,还被唐玄宗定为国家法定假日,而且这假期时长,绝对能让现代打工人羡慕哭!
一开始,唐玄宗规定寒食节放假四天,后来觉得四天不够用,又陆续增加到五天、七天。这下子,官员们可高兴坏了,纷纷请假回乡祭祖,那场面,简直比现在的旅游黄金周还热闹。
在唐朝,寒食节和清明节连休,可以从三月三一直延续到清明,堪称“唐朝黄金周”。要知道古代的假期比较少,所以清明节假期在古代绝对算是长假了。在这个超长假期里,人们不仅要去扫墓祭祖,还会趁机外出游玩、踏青、放风筝、赛马,尽情享受春天的美好时光。文人们吟诗作对,贵族们举办盛大的宴会,百姓们则携带自制的冷食,在郊外享受家族聚餐的乐趣。
当时,扫墓可不是一件严肃单调的事情,在唐朝民间甚至流行起了“坟头蹦迪”。人们在扫墓之后,直接就在墓前摆开宴席,吃喝玩乐起来。一边是对先人的缅怀,一边是对生活的热爱,这种奇特的组合,在唐朝却显得格外和谐。
虽然朝廷是明令禁止这种在墓前狂欢的行为,但根本挡不住大家的热情,上至皇帝下至百姓,谁能拒绝边哭边吃的快乐呢?毕竟,生活需要仪式感,扫墓也是一种对生命的感悟和对未来的期许。唐玄宗这一假期改革,不仅让清明节的地位大大提升,也让这个节日充满了更多的生活气息和人情味。
既然清明节和寒食节紧密相连,那就不得不提寒食节的特色——吃冷食。因为寒食节期间禁火三天,人们不能生火做饭,只能提前准备好各种冷食。这可难不倒聪明的古人,他们创造出了各式各样的寒食美食。
在北方,有一种名为“醴酪”的美食很受欢迎。它其实就是用醪糟和麦粥混合而成,听起来还挺养生的。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去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造饧大麦。”
这里的饧大麦粥就是醴酪的一种。想象一下,在寒冷的春天,吃上一碗甜甜的醪糟麦粥,既能填饱肚子,又能感受到一丝温暖 。
而在南方,青团则是寒食节的宠儿。用艾草的汁拌进糯米粉里,再包裹进豆沙馅儿或者莲蓉,油绿如玉,糯韧绵软,清香扑鼻,肥而不腴,简直是春天的味道。
据说青团最早是为了祭祀祖先而制作的,后来逐渐成为了人们喜爱的传统小吃。现在每到清明节,南方的大街小巷都能看到青团的身影,各种口味层出不穷,什么咸蛋黄肉松、榴莲芝士,只有你想不到,没有做不出来的。
还有更绝的,山东一些地区的人们,会把正月里剩下的馒头磨成粉,直接冷吃。这操作,简直让人目瞪口呆。不过他们觉得这是在 “忆苦思甜”,毕竟以前生活条件不好,能有以口吃的就不错了。这大概就是古代版的“寒食节限定套餐”吧,虽然听起来有点奇怪,但说不定别有一番风味呢。
除了吃冷食,清明节还有许多有趣的习俗,简直就是古人的“春日解压大法”。
先来说说荡秋千,这可是古代清明节最受欢迎的娱乐活动之一。早在南北朝时期,荡秋千就已经流行开来,到了唐代更是风靡全国。那时候的秋千可不像现在这么简单,不仅花样百出,还衍生出了“水秋千”这种高难度玩法。
据记载,宋代的“水秋千”是在船上设置秋千,表演者在秋千上高高荡起,然后在空中翻跃几个筋斗,最后潇洒地跳入水中,那场面,比现在的跳水比赛还要精彩。
想象一下,美女们穿着漂亮的衣裳,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荡秋千,裙摆随风翻飞,宛如“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简直美极了。
宋代诗人王珪还专门写了一首宫词来描述水秋千的精彩:“内宫稀见水秋千,争擘珠帘帐殿前。第一锦标谁夺得,右军输却小龙船。” 可见当时水秋千有多受欢迎。
放风筝也是清明节必不可少的活动。在古代,放风筝可不仅仅是为了好玩,还有着特殊的寓意。人们会把自己的病痛、烦恼写在风筝上,然后放飞到天空中,再剪断丝线,让风筝随风飘走,寓意着把所有的不好都带走,寓意着“病去灾消”,这大概就是古代版的 “断舍离” 吧。
而且,清明节前后正是春风和煦的时候,最适合放风筝了。白天,人们在田野里奔跑着放风筝;夜晚,还会在风筝下挂上一串串彩色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在夜空中格外美丽。
射柳和斗鸡也是清明节的传统娱乐项目。射柳是一种练习射箭技巧的游戏,在唐朝时期尤为盛行。比赛时,人们会在葫芦里放上一只鸽子,然后把葫芦高挂在柳树上,参赛者弯弓搭箭,射中葫芦后,鸽子就会飞出来,谁射中的鸽子飞得越高,谁就获胜。这不仅考验参赛者的箭术,还考验他们的心理素质,场面十分紧张刺激。
而斗鸡就更有趣了,从清明时节开始,一直持续到夏至,这段时间都是斗鸡的高峰期。上至皇帝,下至百姓,都对斗鸡乐此不疲。唐玄宗就是个十足的“斗鸡发烧友”,他在皇宫里专门设立了斗鸡场,还经常组织斗鸡比赛。在他的带动下,民间也掀起了一股斗鸡热潮,“寒食清明小殿旁,彩楼双夹斗鸡场”,五代女词人花蕊夫人的这句诗,就是生动地描绘了当时斗鸡的热闹场景。
在文学大师丰子恺在散文《清明》里,回忆起童年时在故乡石门湾度过的清明节,那画风与严肃的祭扫截然不同,充满了童趣与欢乐。
在丰子恺的记忆中,清明三天假期,每天都有不同的扫墓行程。第一天寒食节,他们去上“杨庄坟”,虽然路途遥远,水路不通,只能步行,但这丝毫阻挡不了孩子们的热情。一路上,大家像出笼的小鸟一样兴奋,采摘着路边盛开的桃花,粉嫩的花瓣在指尖绽放,仿佛握住了整个春天;还偷偷摘下鲜嫩的蚕豆,剥开翠绿的外壳,将饱满的豆子放入口中,那清甜的滋味瞬间在舌尖散开。
到了坟上,完成庄重的跪拜仪式后,画风突变,瞬间变成了一场欢乐的野餐大会。孩子们有的吃着香甜的甜麦塌饼,有的啃着软糯的粽子,还有心灵手巧的小伙伴,拔来蚕豆梗,在上面小心翼翼地摘几个洞,当作笛孔,再摘一段豌豆梗装在一端,一支简易的笛子就做成了。指按笛孔,口吹豌豆梗,悠扬的声音便飘荡在空气中,虽然这笛子寿命不长,第二天就会枯干,但那一刻的快乐却永远留在了丰子恺的记忆深处。
正清明那天,他们去上“大家坟”,也就是同族公共的祖坟。这可是个大工程,需要动用两只船,整整花费一天时间。同族的五家轮流作主,白天热热闹闹地上坟,晚上则聚在一起吃上坟酒。孩子们最高兴了,因为可以整天在乡下游玩,在草地上享受美味的午餐。船里烧出来的饭菜,似乎格外香,大人们说这是因为家里有灶君菩萨,会先尝去饭菜的好滋味,而船里没有灶君菩萨,所以饭菜格外可口。
除了美食,孩子们还有一件乐事,那就是抢鸡蛋吃。每到一个坟上,除了给祖宗的祭品,还有专门给土地爷爷的一份,里面有小鱼、小肉、鸡蛋、酒和香烛。孩子们谁先向坟墓土地叩头,谁就能先抢到鸡蛋,丰子恺虽然难得抢到,但他觉得这鸡蛋比平常的好吃多了,大概是因为里面包含了童年的快乐与竞争的乐趣吧。
第三天是上“私房坟”,也就是自家的祖坟。一家人吃了早中饭,雇一只客船,慢悠悠地荡去。丰子恺终年住在市井尘嚣中的低小狭窄的百年老屋里,一朝来到乡村田野,感觉异常新鲜,心情特别快适,好似遨游五湖四海。在他眼中,清明扫墓不是一件悲伤的事,而是无上的乐事,是亲近自然、享受童年欢乐的好机会。
丰子恺以童稚温情之笔,描绘了清明时节的欢乐场景,让大家看到了清明节除了缅怀先人,还可以充满生机与乐趣。他的文字就像一幅温暖的画卷,将童年的纯真与清明节的独特氛围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从晋文公的悔恨到丰子恺的童趣,从冷食祭祖到踏青狂欢,清明节始终是中国人对生命最浪漫的诠释。毕竟,每个节日的灵魂,都藏在人们对生活的热爱里。
在这个清明节,不妨带着孩子去郊外放一次风筝,把烦恼统统放飞;和家人围坐在一起,亲手制作一份青团,品味春天的味道;亦或是翻开古籍,给身边的人讲述那些古老而有趣的清明传说,让传统文化在故事中代代相传。
在缅怀先人的同时,也尽情享受春天的美好,因为清明节,既是对过去的深情回望,也是对未来的温暖期许。
来源:小岛知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