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建议:愿大家都能找到生活的“锚点” | 夜读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11 23:18 1

摘要:人到中年,渐渐明白:生活不如意十有八九,人不可能一直做自己喜欢的事,被无意义的工作、柴米油盐的日常所烦扰是一种常态。被热爱填满的生活,多少只存在于想象之中。

总要有一两件喜欢的事,陪你走过那些不太喜欢的日子,我们可以把这一两件小事,叫做“生活的锚点”。

人到中年,渐渐明白:生活不如意十有八九,人不可能一直做自己喜欢的事,被无意义的工作、柴米油盐的日常所烦扰是一种常态。被热爱填满的生活,多少只存在于想象之中。

苏轼大概最懂这一点。就像他被贬黄州时那样,身不由己,前路未明,可他没有在日子里日渐消沉,而是以一件热爱的小事作为“生活的锚点”,那就是——喝酒、酿酒。

有趣的是,他自嘲道:“天下之不能饮,无在予下者;天下之好饮,无在予上者。”意思是虽然酒量不见长,却非常爱喝。在被贬谪的日子里,苏轼并非借酒浇愁,而是以品酒、酿酒为乐,把生活的愁苦装进酒坛里,慢慢发酵成“开瓮香满城”的蜜酒。

“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苏轼明白,在不太喜欢的日子里,要给自己留一点喜欢的时刻——酿酒趣味横生,美酒清亮迷人,时而邀三两故人月下漫步,时而自斟自饮独听江声。

人生不总能被喜欢填满,却可以被喜欢的事点亮。我们不能指望生活事事称心,但可以每天留出一点时间“回归锚点”:在疲惫时泡一壶好茶,在焦虑时读几页喜欢的书,在浮躁时听几首安心的旋律。这个锚点不用多复杂,能安顿自己就足够了。

今晚夜读,小编想和你分享《好吃!苏东坡》中的好文——《夜饮东坡醒复醉:酿酒》。当生活有了固定的锚点,心也就有了安定之地;心有了定所,人也就能稳稳向前。也正如苏轼所说:“此心安处是吾乡。”

夜饮东坡醒复醉:酿酒

选自《好吃!苏东坡》

作者刘阳

01

苏轼爱喝酒,但酒量很差。他自己在《书东皋子传后》中说过,“天下之不能饮,无在予下者;天下之好饮,无在予上者。”就是说,全天下没有人比他更不能喝酒,但全天下也没有人比他更爱喝酒了。喝几杯就醉,只享受喝酒的过程,几杯酒下肚,诗兴和文兴更浓,下笔如有神助。东坡居士的不少好文章,就是这么写出来的,比如这首非常有名的《临江仙》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这首词写在苏轼被贬黄州期间。这是一首很有趣的小词。夜幕降临,忙碌了一天的东坡居士坐在东坡自斟自饮,醉倒后又醒来,醒来后又醉倒。回家时夜色浓重,负责守门的家童睡熟了,怎么敲门都不来开门。无奈之下,东坡居士只能在门外听着江边的水声,等着天亮。

此时是苏轼被贬黄州的第三年。古代官员在被贬谪时算是罪人,不能随意走动,也不能辞官不干,甚至你的一举一动都要向地方官汇报。身不由己,前途一片迷茫,所以苏轼才会说“长恨此身非我有”。江水滔滔,静谧的夜晚引得人无限感慨。何时才能忘却这些世俗名利,乘一叶小舟,在烟波浩渺中去享受自在的余生呢?

苏轼在另一首脍炙人口的词中说:“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饮茶、喝酒、作诗,这样平实的日常生活陪伴他度过了生命中的大部分时光。不论是金榜题名时还是锒铛入狱时,诗和酒都能带给他最简单最纯净的快乐。

苏轼像

叶衍兰绘

02

宋代餐饮业虽然发达,想在开封痛快喝酒却不那么容易。宋代实行酒的官营垄断制度,理论上是禁止民间私人酿酒贩酒的。想在开封卖酒,要取得许可证,拥有许可证的店被称为“正店”,在这里可以大大方方买酒喝酒;而私下里卖自酿酒的小店被称为“脚店”,这种店不能在明面上挂酒旗,只能私下卖酒。

官酒产量少,价格高,无法满足苏轼的需求。于是在左迁黄州后,他便开始研究自己酿酒。为此他写了一篇《饮酒说》,记录自己学习酿酒的过程,一开始“曲既不佳,手诀亦疏谬,不甜而败,则苦硬不可向口”。因为酒曲不对,技术也不熟练,酿出来的酒又苦又难喝。不过他心态很好,说这种酒中含着酸甜甘苦的滋味,喝了之后能醉人就可以了。至于来喝酒的客人喜不喜欢,那就跟我没有关系了。话虽这么说,苏轼还是非常认真地学习酿酒技术,基本上他每到一个地方,就会研发一种当地的特色酒。在黄州时他酿造的是蜂蜜酒,写了一首《蜜酒歌》

真珠为浆玉为醴,六月田夫汗流泚。

不如春瓮自生香,蜂为耕耘花作米。

一日小沸鱼吐沫,二日眩转清光活。

三日开瓮香满城,快泻银瓶不须拨。

百钱一斗浓无声,甘露微浊醍醐清。

君不见南园采花蜂似雨,天教酿酒醉先生。

先生年来穷到骨,问人乞米何曾得。

世间万事真悠悠,蜜蜂大胜监何侯。

苏轼在小序中说,他在偶然间得到了西蜀道人杨世昌酿酒的秘方,用糯米、蜂蜜为原材料,放在罐子里发酵,第一天酿酒缸里的酒液开始像小鱼一样吐泡泡,第二天酒液清澈光亮,第三天打开酒缸居然闻到酒香。这甘浓的美酒清亮迷人,你看那南园中的蜜蜂像雨滴一样浓密,看来上天酿酒想要醉倒他!虽然他在黄州这里生活困顿,有时候想讨米都讨不到,蜜蜂却给了他这样的馈赠,这世间的事,怎么能说得好呢。

不过,据尝过苏轼蜂蜜酒的人说,这酒不仅不甜,喝了之后还导致了严重的腹泻。有人忍不住好奇,去问苏轼的两个儿子这是怎么回事,苏迈和苏过听了之后大笑不已,说其实苏轼就酿过一次蜂蜜酒,味道跟传说的完全不一样,想来可能是苏轼太心急,总是打开观察酒酿得怎么样了,导致酿造失败。喝了之后只是让人拉肚子,也算是不幸中的万幸了。

这次尝试不成功,并没有打消苏轼酿酒的积极性,反而让他更加热爱酿酒。58 岁第二次到定州(今属河北保定市)做官时,苏轼用麦黍和松节作为原料酿出了中山松酒,这种酒在诗词中没有提到过,苏轼只为它写了一篇赋,据说采用了比较先进的蒸馏技术,口感甘甜微苦。

到了惠州后,因为惠州气候温暖、物产丰富,苏轼一口气研发了四五种酒,有用桂枝酿造的桂酒;用白面和糯米酿造的“真一酒”;单用糯米酿造的黄酒“罗浮春”“万家春”。后来到了海南儋州,又尝试了用天门冬汁搭配粮食酿造天门冬酒

03

酒是人类最古老、普及性最高的饮品,不管是从流传时间还是传播范围,酒都覆盖了整个人类发展的历史。中国古代的酒大概分为三种,比较常见的是以各种谷物为原材料,加上酒曲发酵酿造的黄酒,还有以葡萄酒为代表的水果酒,以及混入一些草药,具有一定的养生、药用功效的药酒。

在苏轼的诗文中,提到最多的当数各种米酒、黄酒,前面提到的“真一酒”“罗浮春”“万家春”都属于这个类别。古代文献中,最早记录酿酒技术和方法的,是写于北魏时代的《齐民要术》,在这个时代,酿酒技术已经非常完备。到北宋时期,还出现了关于酿酒的专著《北山酒经》。在唐代之前,中原地带已经出现了不少味道醇美、酒性浓烈的名酒,最有名的叫“桑落酒”,传说出自一位名叫刘白堕的酿酒匠之手。自魏晋到唐代,这种酒都非常受欢迎。《洛阳伽蓝记》记载,有一位刺史带着桑落酒去上任,路上遇到了土匪劫道。土匪喝了他带的酒,当即醉倒,皆被擒获。因为这个故事,桑落酒后来也被称为“擒奸酒”。到了唐代,这酒进入了皇宫,成为皇家宴会的必备品,唐玄宗还把这种酒赏赐给安禄山。苏轼也尝过桑洛酒,同样是在惠州,写下了“枇杷已熟粲金珠 , 桑落初尝滟玉蛆”的诗句。

苏轼酒量差,喜欢喝度数不高的果酒,如椰子酒、用黄柑酿造的“洞庭春色”酒,还有葡萄酒。果酒在宋代之前是比较少见的,人们常喝的只有葡萄酒。“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从汉代张骞通西域带回葡萄酒后,葡萄酒就带上了浓浓的异域色彩。汉代中原地区开始种植葡萄,但没有用来酿酒,所以葡萄酒是很珍贵的稀罕物。汉灵帝时期,宦官专权,有人给中常侍张让送了一樽葡萄酒,就给自己换来了梁州刺史的官职,可以说是一酒值千金了。

唐太宗时期,葡萄酒的酿造技术传入了中原,唐人开始自己酿造葡萄酒。刘禹锡的《葡萄歌》记载了时人种植葡萄、用葡萄酿酒的过程:“自言我晋人,种此如种玉。酿之成美酒,令人饮不足。”种植规模不断扩大,葡萄酒造价降低,逐渐普及,到了宋代葡萄酒才不再是王公贵族的专享了。

说起对待酒的态度,宋代文人普遍没有唐代奔放豪迈。苏轼是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人物,酒在他的诗文中更多的是一种附属品,是推动他思考宇宙万物的催化剂。酿酒也只是个人爱好和打发时间的消遣。唐人则不同,似乎个个都是杜康再世、刘伶转生。杜甫写《饮中八仙歌》里面提到了贺知章、李适之、汝阳王李琎、崔宗之、苏晋、李白、张旭、焦遂八个人对酒的痴迷之态,所以叫作“饮中八仙”。因为酒文化盛行,唐代达官贵人家里往往会有自酿酒,逐渐发展出了一批有口皆碑的家酿好酒。唐初宰相魏徵家里就擅长酿酒,酒名叫“翠涛”,连唐太宗都写过诗称赞。还有焦革家酿酒、汝阳王李琎家酿酒、白居易家酿酒等。

唐宋时期气候温暖,粮食产量高,自然就有大量富余的原材料可以用于酿酒。到了唐代后期,朝廷看到私酿酒市场繁荣,利润丰厚,有意掌控酿酒业,增加税收,于是禁止了私人酿酒。但禁令效果不佳,后来也便不了了之。直到宋代,朝廷延续了唐代禁止民间酿酒的规定,给酒店发放官方经营的许可证,这才有了“正店”和“脚店”之分。不过因为朝廷时不时颁布禁酒令,加上各种饮子、茶水的兴起,喝酒在宋代的热度远远比不上唐代。

04

苏轼喝酒远不如李白、白居易那样豪放,但他对酒的热爱是毋庸置疑的。苏轼现存两千八百多首作品中,含有“酒”“饮”或“醉”等字样的多达六百五十九篇,约占其诗歌总数的五分之一。正因为有了酒,才能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千古绝唱。晚年的苏轼谪居惠州,更能体味人生真正的乐趣,在他看来,施药于人、请客饮酒是人生的两大乐事。看到生病的人拿到药解除病痛,看到朋友来家里喝到了自己酿的好酒,他心中的安宁和满足无可比拟。

在夏日夜晚,约上三五好友,在夜空下喝酒,谈天说地,吹风看景,还有什么比这更闲适呢?

晚安~❤

来源:人民文学出版社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