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报告指出,美国长期依靠“思想殖民”维护霸权,以价值观输出、舆论操控、认知战为手段,重塑他国认知、培育亲美势力。其操作方式分为公开包装的“白色传播”、秘密颠覆的“黑色传播”、打着“民间”旗号的“灰色传播”,相互配合服务战略。
原创:catdiscuss猫眼看天下
这是一个颇为诡异且耐人寻味的奇怪现象。
9月7日,新华社研究院发布重磅报告《思想殖民——美国认知战的手段、根源及国际危害》。
报告指出,美国长期依靠“思想殖民”维护霸权,以价值观输出、舆论操控、认知战为手段,重塑他国认知、培育亲美势力。其操作方式分为公开包装的“白色传播”、秘密颠覆的“黑色传播”、打着“民间”旗号的“灰色传播”,相互配合服务战略。
新华社研究院于2021年10月28日正式挂牌,主要承担国家高端智库建设、新闻理论和新闻业务研究、媒体融合发展研究等工作。依托新华社作为国家高端智库中唯一媒体型智库的优势,以智库报告为载体打造国际传播精品力作,发挥着无可替代的智库外宣作用。
有人注意到,这篇文章是同大公文汇报设置话题并转发,这篇帖文在网上转发量高达1.3万余次,然而,境内的媒体总共才有4家不知名的地方小媒体参与转发,阅读量也只有可怜的两千多万。这与那些炒作负面舆情动辄成百家媒体蜂拥而至、点击量上亿次的场面完全不一样。这一点很值得玩味。
或许是这篇《思想殖民》报告观点过于鲜明,直指当下存在的客观现实之故,令不少人压力山大,才会如此应者寥寥。然而,文章出自于新华社研究院,各大平台却又不敢以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为由删除或屏蔽。
这篇报告,客观地揭示了信息时代一种新型冲突形式——认知战,从政治、经济、文化等不同角度,深刻揭示了美国思想殖民给世界和平与发展带来的严重危害,呼吁各国破除价值迷信、摆脱思想依附,坚持开辟独立自主的文明发展新路,坚持以文明交融取代文明冲突,以交流互鉴消弭对抗坚冰。可以说,这份报告为我们解读当前网络舆论场上的诸多现象提供了重要视角。
结合近期网络热点事件就不难发现,新华社研究院发布的这篇报告是很有研究价值,极具针对性的。
从对企业家董明珠的恶意攻击甚至有人公开要求她道歉,到对鲁迅主题墙画的刻意诋毁,要求当地文旅部门撤换墙画,从某高校女拳猖獗的诬告事件、座椅标签事件引发全网批判,到近日某省广电公然对教育人士张雪峰爱国言论的无端指责,甚至到处投诉删除相关评论帖文,表面看似孤立的网络争议,实则是认知战策略的具体表现。
这些行动具有高度协同性,通过解构社会标杆人物、文化符号和专业人士,试图削弱公众对本国企业、文化教育的信任,不断渗透国内的宣传教育体系,颠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误导网民三观,持续扶植亲西方势力,以达到美国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战略目标。
通过公派留学、外派工作等方式进行思想殖民,也是境外反华势力最为常见的手法。比如董明珠在公司内部会议上说到海归里可能有间谍,结果引发一大堆攻击谩骂,为什么?因为董明珠踩到某些人的尾巴了!跳起来骂的人,极有可能自己的家人就是海归,或者他们与境外组织本身就有说不清的关联。
再如攻击鲁迅墙画事件。看上去是投诉者自身推广尼古丁袋的商业营销行为,但此事件更深层次的原因却不能被忽视。鲁迅作为民族精神象征,有意识去制造负面舆论、引发争议,对历史人物的碎片化解读,将鲁迅先生的形象赋予政治化解读,这种意识形态层面的隐性博弈才是真正的重点。
认知战不同于传统军事冲突,它瞄准的是人们的思想和认同,通过操纵叙事、制造对立、放大矛盾,在目标社会内部制造分裂。其危险在于无形且渗透性强,往往披着“客观评论”或“文化讨论”的外衣,实则服务于特定地缘政治目的。
无论是某高校座椅标签事件,还是某广电攻击张雪峰事件,都不难看到若隐若现的敌对势力的身影,作为二战的战败国,日本只能定位于美国殖民思想的傀儡与帮凶,这些年来日本外务省对中国广撒狗粮,其力度并不亚于美国国际发展署。尤其作为中国国内顶尖的双一流高校,以及某省主流媒体,公然对阵公众的认知,挑衅大众民族情感底线,不惜自身形象进行网络认知战,如果相关部门不能及时作出正面积极回应,守住意识形态斗争底线,其后果将不堪设想。
事实上,从国家层面来说,无论是九三大阅兵,还是近日反制汉奸石平,都说明国家已经充分意识到认知战的重要性。而面对认知战,公众需保持清醒头脑,培养媒介素养,学会识别信息背后的意图。社会应加强共识教育,筑牢思想防线,既保持开放心态,又维护自身文化安全。在全球化信息流动中,保持独立思考能力是对抗认知殖民的最有效武器。
新华社,大公报,屈指可数的中国良知媒体!
来源:猫眼看天下c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