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拉萨以西130公里的雅鲁藏布江畔,平均海拔4000米的尼木县山峦起伏、河谷纵横。曾经,这座藏地小城的农牧民人均年收入并不理想,如今却已悄然蝶变——樱桃大棚里红果压枝,红彤彤的草莓果实点缀在垄沿;温暖明亮的教室里书声琅琅,京藏两地“三交”活动将民族团结的种子种
在拉萨以西130公里的雅鲁藏布江畔,平均海拔4000米的尼木县山峦起伏、河谷纵横。曾经,这座藏地小城的农牧民人均年收入并不理想,如今却已悄然蝶变——樱桃大棚里红果压枝,红彤彤的草莓果实点缀在垄沿;温暖明亮的教室里书声琅琅,京藏两地“三交”活动将民族团结的种子种进孩子们心中;即将竣工的民族团结公园,载满京藏团结的深情……
促成这些变化的背后,是一群来自北京的援藏干部——拉萨市尼木县挂职干部团队(以下简称“援藏尼木团队”)。本期“支援合作先锋”,发改君带你一起见证,援藏尼木团队如何以“党建引领、首善标准、需求导向”激发产业活力,用智慧与汗水撰写“组团式援藏”的新篇章。
走进位于尼木县的吞弥现代农业产业园,樱桃树苗长势喜人,草莓植株开花见蕾。2024年上半年,9000株红颜草莓,结出草莓2200余斤,产值8万元;夏季新种植樱桃树苗7760棵,产量达到5200余斤;秋季草莓扩大种植范围至10栋棚,新种植草莓苗7万株,产量超5500斤。
饱满多汁、味道甜美的果实,丰富了尼木县高端水果产业发展格局,带动了更多农民增收致富。农牧民群众实现了不离乡不离土,在家门口就能就业增收的幸福生活。
这样的改变,始于2023年。援藏尼木团队借助北京市顺义区龙湾屯镇的特色农业资源,推动对尼木县的精准帮扶,不仅送出最优质的樱桃苗,更派出了6名专家团队带来先进的种植技术。初入高原地区的几位援藏干部,克服身体不适,迅速开展实地考察工作,对尼木县的海拔、气候、光照、基础设施等条件进行深入了解,总结出不同苗木的特点和栽种方法,为当地群众绘制发展蓝图。
开会讨论樱桃种植相关事项
但起初,和这片土地“最亲近”的尼木县人,对几位专家的指导并不热切。比如,有着“樱桃姑娘”之称的干部德吉,一开始难以接受专家团队提出的“剪枝控温”“滴灌施肥”等技术。“我们祖祖辈辈种青稞,我自己种樱桃也有六七年了,哪需要这些花架子?”直到她发现自家大棚的樱桃苗因土壤板结、授粉不足而枯萎,德吉转而虚心求教。专家团队“手把手”教她调整种植结构、安装智能温控设备,协调购买专用授粉剂。看着早出晚归、仔细守护着樱桃园的专家,德吉的心里非常感动。后来,樱桃园大获丰收,她捧着红彤彤的樱桃,笑得比果儿还甜。
截至2025年初,北京市顺义区共派出16批次86人次的技术专家力量来到尼木县跟进樱桃、草莓的种植情况,并对现有设施进行智能化改造升级,精准开展“田间管理”,将树苗成活率提升至95%以上。这一年,也是援藏干部在尼木县的第3个年头,如今,他们不仅适应了高原的生活环境、熟悉了当地的风土人情,还拥有了许多藏族朋友,友谊于一栋栋大棚间悄然缔结。
为了确保樱桃、草莓产量提升,援藏干部每天都要扎进田间地头,进行数据监测、情况记录,形成每周简报和大事记,为编纂《高原樱桃草莓种植方法》一书积累严谨有效的案例素材。走访过程中,他们不仅协助产业园区对28栋樱桃大棚及10栋草莓棚进行细致管理,还协同顺义专家完成移栽树苗、大棚改造、施肥浇水等,督促完善改水管道、运输羊粪、采光防护、运送蜜蜂等一系列工作。他们一步一个脚印,探访吞弥产业园区近百遍,每一条乡间小路都烂熟于心。
调研吞弥产业园项目
在北京援藏的三十载岁月中,医疗援助如同一缕温暖的阳光,穿透雪域高原的寒风,照亮了西藏百姓的健康之路。
来到尼木县人民医院,整洁的楼道、先进的医疗设备、清晰醒目的指引标识,以及热情专业的医护人员,都见证了北京医疗援藏的显著成效。
自2019年7月开始,北京市顺义医疗援藏团队对口援助尼木县人民医院,先后派出30人次专业团队。近3年来,组织开展医学讲座28次,培训人员1400人次,搭建远程会诊及培训平台,开设疼痛诊疗门诊,重启外科病房及手术室,为57名患白内障的农牧民提供免费手术,深入农牧区开展免费义诊和送医送药活动,切实解决患病群众疾苦。骨伤、中医、妇产、麻醉、感染等专业医生发挥各自优势,帮扶提升尼木县人民医院医疗技术水平。
在尼木县人民医院手术室,一场复杂骨折手术正在进行。主刀医生郑华君是北京市顺义区空港医院综合外科主任,也是两次主动请缨援藏的“老兵”。4年前,郑华君首次援藏时,尼木县人民医院外科仅能处理简单外伤。如今,郑华君在这里创建了创伤骨科专业,并成功完成了多例骨折手术。此外,面对医院外科没有细分科室的情况,郑华君主动承担起外科门诊、住院病房、会诊、值班等工作,涵盖了从四肢外伤骨折手术、关节脱位、小儿骨科到五官手术、普外科阑尾炎、乳腺炎等各类手术,忙的时候一干就是十几个小时。他的到来,不仅减少了患者们做手术要出县带来的舟车劳顿,更为许多疾病治疗赢得了宝贵时间。每当他走进病房,患者们都会热情地打招呼,感谢他为尼木县带来健康和希望。
2023年7月,面对新一批的援藏工作号召,年过半百的郑华君主动请缨,再次踏上了尼木县医疗援助之路。这一次,他在尼木县人民医院的工作重点不仅是开展医疗工作,更多的是通过“传、帮、带、教”,给当地医务人员传授经验、进行专业培训,倾力为医院播下医疗技术的种子,打造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伍。
开展教学培训工作、一对一带教、与当地医生共同讨论、结合典型手术和具体病例给当地医生讲解指导……如今,他培养的尼木医生已能独立完成常见病的诊断和手术治疗。
郑华君的故事只是北京“组团式”医疗援藏的一个缩影,在一批批援藏专家的接力支援下,西藏边陲的医疗技术水平完成了从“输血”到“造血”的自主提升,打通了医疗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如今的尼木县,樱桃红、青稞黄、雪山白,共同绘成一幅斑斓的画卷。
2024年,援藏尼木团队协调北京市顺义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开展对口支援项目15个,促进了两地“走亲戚”式合作。顺义区与尼木县签署《2024年帮扶援建协议》《龙湾屯镇、尼木县深化合作共建工作框架协议》,同时保持帮扶关系不减,促成仁和镇等8个镇、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8所卫生院、北小营中心小学等3所学校分别与尼木县所有乡镇、基层卫生院、3所学校建立结对帮扶关系,并签订结对帮扶协议。
与龙湾屯镇开展主题党日活动
更珍贵的是,他们“绘制”了一幅又一幅温暖幸福的画面——科技大棚中农民的笑脸,手术室里专注的眼神,孩子朗诵时发亮的眼眸……这些画面拼接成新时代援藏精神的底色,不仅是无私的奉献,还是智慧的传递、生命的共情、文化的交融,更是北京援藏尼木团队将根系深扎泥土、用年轮记录着的京藏同心。
现任援藏尼木团队领队、尼木县委常务副书记、常务副县长李明杰表示:“援藏30年,尼木县的经济社会发展包括基础设施建设、民生公共服务等,都取得了质的变化。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党中央决策部署,按照北京援藏工作要求,继续加大对基层民生领域的帮扶,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持首都的首善标准,为助力尼木县各项事业发展进步作出贡献。”
新一代援藏干部接过接力棒,尼木团队的故事仍在继续,这里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只有一群普通人,用坚守与创新,在雪域高原浇灌出最美的民族团结之花!
30载援藏路,同心结硕果。未来,北京援藏将接续奋斗,让雪域高原的产业更旺、医疗更强、民心更暖,续写京藏同心共发展的新篇章。
来源:发展北京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