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当我作为一个农民耕种时,我对脚下的土地充满了刻骨的仇恨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11 22:07 1

摘要:20 世纪 60 年代初期,那是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大量省直机关的人被下放到莫言家附近的胶河农场改造。这些人中,有报社总编,他们笔下曾指点江山,记录时代风云;有画家,用色彩勾勒世界万象;有音乐家,以音符奏响生活旋律;还有大学中文教授,满腹经纶,学富五车;甚至有

20 世纪 60 年代初期,那是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大量省直机关的人被下放到莫言家附近的胶河农场改造。这些人中,有报社总编,他们笔下曾指点江山,记录时代风云;有画家,用色彩勾勒世界万象;有音乐家,以音符奏响生活旋律;还有大学中文教授,满腹经纶,学富五车;甚至有跳高冠军,身姿矫健。

年幼的莫言,怀着好奇与懵懂,近距离接触这些外来的 “精英” 人群。他们的见识、谈吐和思想,就像一把把钥匙,为莫言打开了一扇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让他原本局限于小村庄的视野一下子开阔起来,也在他幼小的心灵中种下了对外面世界渴望的种子。后来,莫言把农场的故事写进了《三十年前的一场长跑比赛》 。在这个故事里,我们能看到一个农村少年对外在世界那充满好奇的视角。

当时邻居单家的大学生,与莫言分享了他所认识的一位作家的生活。那位作家,因为写了一本书,获得了上千万的稿费,每天都能吃三顿饺子,而且是让人垂涎欲滴的肥肉馅饺子,咬一口,肥油滋滋往外冒。对于当时处于困境,一年只能吃一顿饺子的莫言来说,这样的描述就像一道光,照亮了他灰暗的生活。从那一刻起,莫言的心中萌生了当作家的梦想。

随着时间的推移,莫言逐渐长大,成为一名正式的社员,步入了青年时代 。然而,农村的生活并没有因为他的成长而变得轻松。土地的贫瘠,生活的困苦,就像两座大山,压得他喘不过气来。在这片土地上,他辛勤劳作,挥洒着汗水,却只能收获微薄的回报。日复一日的艰苦劳作,让他对这片土地充满了复杂的情感,那是一种刻骨铭心的仇恨与无奈。

在《超越故乡》中,莫言毫不掩饰地表达了自己当时的心境:“当我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在高密东北乡贫瘠的土地上辛勤劳作时,我对那块土地充满了刻骨的仇恨…… 当时我曾幻想着,假如有一天,我能幸运地逃离这块土地,我决不会再回来。” 这段直白而又深刻的话语,道出了他内心深处对改变命运、离开家乡的强烈渴望。每一次弯腰插秧,每一次挥锄除草,都让他更加坚定了逃离的决心 。他渴望着外面的世界,那里或许有着他梦寐以求的自由与希望。

1973 年,18 岁的莫言迎来了人生的重要转折,他开始走出乡村,迈向更广阔的天地。这一年的 1 月,因为送回家探亲的大哥和侄子到青岛乘船,莫言第一次乘火车来到青岛。青岛,这座充满现代气息的城市,对于从小生活在乡村的莫言来说,既陌生又充满诱惑。他在青岛的街头漫步,看着高楼大厦,车水马龙,心中满是新奇与震撼。然而,繁华的都市也让他感到些许迷茫,他在这个陌生的城市里迷了路,那种无助感至今仍深深印刻在他的记忆中。这次青岛之行,就像一颗石子投入他平静的心湖,激起了层层涟漪。

在这个冬天,莫言参加了挖胶莱河的劳动。艰辛并没有磨灭他对文学的热爱,反而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在挖河的间隙,他的脑海中时常浮现出各种奇妙的想法,这些想法逐渐汇聚成一个故事的雏形。于是,他开始构思创作一部长篇小说,取名为《胶莱河畔》 。这部小说以挖河为背景,讲述了民兵队长赵红卫与妇女队长高红英为挖河而将婚期推迟 3 年,以及革命群众与搞破坏的地主做斗争的故事。虽然这部小说最终没有写完,但它是莫言第一次进行小说创作的尝试,是他文学道路上的重要里程碑。

也是在这一年,莫言第一次报名参军,他渴望在军队中锻炼自己,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体检时,他满怀期待,身体各项指标都合格,然而,命运却和他开了个残酷的玩笑,因为家庭成分的原因,他未获批准。这个消息如同一盆冷水,浇灭了他心中的希望之火,他感到无比失落和沮丧。但莫言并没有被这次挫折打倒,他深知,自己的人生不能就这样被定义,他必须寻找其他出路。

幸运的是,到了 8 月,通过在棉油厂任主管会计的五叔帮助,莫言成为高密县第五棉油加工厂的一名合同工。这座位于河崖镇的工厂,距离莫言家不远,但却成为了他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在这里,他暂时摆脱了饥饿、孤独、屈辱的农村生活,迎来了全新的生活体验。

在工厂中,莫言负责过磅、开单据、记账等工作,这些工作虽然繁琐,但他却做得认真细致。每个月 20 多块钱的收入,让他有了一定的经济能力,也让他感受到了独立的喜悦。更重要的是,在工厂集体环境中,他大大开阔了眼界。全县五六百个青年集合到一起,大家来自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背景和经历,与每天在村里与十几张熟悉的面孔打交道大不一样。这里充满了活力和朝气,大家在一起交流、学习,共同成长。

莫言在工厂中逐渐以自己的吃苦卖力和文学才华体现价值。他对待工作一丝不苟,无论是烈日炎炎还是寒风刺骨,他都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赢得了领导和工友们的认可。他的文学才华也逐渐崭露头角,得到了政治活动发言和办黑板报的机会。在政治活动中,他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他的发言充满激情,富有感染力,让大家对他刮目相看。办黑板报时,他充分发挥自己的文学和绘画才能,将黑板报设计得新颖独特,内容丰富多样,成为工厂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后来,工厂组织夜校,莫言凭借自己扎实的语文基础和出色的表达能力,成为语文老师。他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每一堂课,用生动有趣的方式讲解知识,让工人们在忙碌的工作之余,也能享受到学习的乐趣。他的教学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工人们都喜欢上他的课,在他的课堂上,大家积极参与讨论,气氛十分活跃。

在棉油厂工作期间,莫言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文学梦想。他在工作之余,如饥似渴地阅读各种书籍,不断充实自己。在读过范文澜的《中国通史简编》之后,他深受启发,对历史人物和事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思考。于是,他写了一篇批判曾国藩的文章寄给《大众日报》 。虽然这篇文章最终没有发表,但他并没有气馁,反而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创作信念。

在棉油厂的日子里,莫言就像一块干涸的海绵,尽情吸收着周围的一切养分。他在工作中展现出的吃苦卖力,让他迅速融入了这个集体,也赢得了大家的尊重。而他的文学才华,更是像一颗璀璨的星星,在这个小小的工厂里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莫言得到了活动发言的机会,这对于曾经胆小怯懦的他来说,是一次巨大的挑战,更是一次难得的成长机遇。站在众人面前,他起初还有些紧张,但当他开口,那些在心中酝酿已久的话语便如清泉般流淌而出。

随着时间的推移,工厂组织夜校,莫言凭借出色的表现成为了语文老师。他深知这份责任的重大,也十分珍惜这个机会。为了给工人们上好每一堂课,他在备课上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他认真研究教材,查阅各种资料,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在课堂上,他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知识,用生动有趣的例子激发大家的学习兴趣。

在棉油厂工作期间,莫言始终怀揣着自己的文学梦想。他深知,要想在文学道路上走得更远,就必须不断学习和积累。于是,他利用一切闲暇时间阅读各种书籍,从文学名著到历史传记,从哲学著作到科普读物,他如饥似渴地汲取着知识的养分。每一本书都像是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让他开阔了视野,丰富了思想。在读过范文澜的《中国通史简编》之后,他对历史人物和事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思考。他被历史的波澜壮阔所震撼,也为那些历史人物的命运所感慨。于是,他怀着满腔的热情,写了一篇批判曾国藩的文章寄给《大众日报》 。虽然这篇文章最终没有发表,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气馁。他把这次经历当作一次宝贵的教训,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创作信念。

工友们回忆,莫言那时已有一些在公社广播站和县广播站的稿子被录用。这些小小的成功,就像春天里的第一缕阳光,给莫言带来了温暖和希望。它们让莫言看到了自己的努力得到了认可,也让他更加坚信,只要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文学梦想总有一天会实现。这些被录用的稿子,成为了他前进道路上的动力,激励着他不断努力,不断探索,在文学的海洋里奋勇前行。

来源:细看历史三棱镜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