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在唐宋之间的五代十国乱世,究竟有多乱?一文便能了然于胸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4-05 12:36 1

摘要:从唐朝灭亡到宋朝建立,中原大地只过去了五十多年,却先后换了五个皇帝政权,每朝不过十年光景。

从唐朝灭亡到宋朝建立,中原大地只过去了五十多年,却先后换了五个皇帝政权,每朝不过十年光景。

皇帝死于兵变、政变、逼宫,成为那个时代的“常规结局”。

与此同时,南方十多个政权割据一方,打也打,和也和,各自为政,形势混乱到让人一头雾水。

有人割地邀外援,有人自立为王,有人靠戏子误国。

看似只是“中原乱、南方割”,其实背后藏着唐末藩镇失控、兵权下移、皇权旁落的烂根子。

从唐朝灭亡的公元907年到北宋建立的960年,53年时间里中原大地上先后出现了五个政权: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这五个朝代一个接一个,每个平均寿命不到十一年。

皇帝不是死在兵变中,就是死于自己人之手,政权换得快,变得也乱。

朱温是五代的第一位皇帝。

起初是黄巢的部下,后来投降朝廷,被封为节度使。最后他干脆废掉唐朝皇帝,自己称帝,改国号“梁”,建都汴州。这就是“后梁”的来历。

朱温打下江山之后,后梁也只撑了17年。他死于儿子朱友珪之手,朱友珪又被弟弟朱友贞杀掉。

接着,李克用之子李存勖带兵攻破汴京,后梁灭亡。

李存勖建立“后唐”,自己当皇帝。

手下人还没坐稳,他就开始沉迷戏曲,把唱戏的伶人带进宫里当谋士,连正经官员都被踩在脚下。

还有功臣郭崇韬,被人一挑拨,说他要造反,皇帝就信了,直接下令砍了人头。

朝廷从上到下人人自危,不到三年,边关大将李嗣源被部下推出来造反。

李存勖死于兵变,皇位被李嗣源接手。

李嗣源上台后,政局短暂稳定,但他一死,皇位又乱了。他儿子李从厚刚登基,养子李从珂不服,起兵攻进洛阳,逼李从厚退位,自称皇帝。

这事把外戚石敬瑭吓坏了,因为他是李从珂的女婿。李从珂果然不放心他,想把他调走,剥夺兵权。

石敬瑭不干,干脆勾结契丹,说认契丹皇帝做“义父”,还把“燕云十六州”送给契丹当见面礼。

契丹一听这条件,立马派兵南下。

李从珂抵挡不住,被围困在洛阳,最后一把火烧死在皇宫。

石敬瑭坐上皇位,国号“晋”,史称“后晋”。

送了地,还称别人为“爹”,石敬瑭在位几年后去世。

养子石重贵即位后不愿意再臣服契丹,结果引来大军南下。

契丹攻破汴京,石重贵被抓走,后晋灭亡。

契丹虽然打下了后晋,但压不住中原反抗,很快就撤兵。

后晋旧将刘知远在太原称帝,建立“后汉”。

后汉也不长久,几年后将领郭威起兵,灭了后汉,自己称帝,建立“后周”。

郭威当了几年皇帝后去世,由养侄柴荣继位。柴荣是五代中最能干的一位皇帝,整顿朝政,削弱藩镇,发展军备。他亲征北伐,差点把契丹打回草原,可惜三十多岁就病逝。

儿子还小,朝中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夺取皇位,建立北宋。

五代这五十三年,皇帝换得快,政变像常规操作。

从开国皇帝到末代皇帝,多数不是正常老死的,有的自焚,有的兵败被杀,有的被逼退位。

政权就像坐马扎,一坐还没热,就被人掀了。

中原在频繁换皇帝,南方也不安生,只不过乱得不那么血腥。

唐朝末年,各地节度使早已割据一方。朱温称帝之后,很多人名义上“称臣”,实际上是独立为王

吴、吴越、南唐、前蜀、后蜀、闽、楚、南汉、南平、北汉,这十个政权分布在长江以南、岭南以及西南地区。他们有的自己称帝,有的只认“节度使”名号,但都有军政权力,各自为政。

吴国由杨行密建立,坐镇淮南。他儿子杨渥被部下徐温杀掉,徐温扶立另一个儿子杨隆演继续当傀儡,自己控制朝政,家族一直当到南唐出现。

吴越的创建者是钱镠,地盘不大,但很安稳。他在杭州修水利、发展农业,不打仗,也不称帝。

吴越国持续了五代全程,直到北宋时主动献地归顺,成为“五代十国”中最“稳重”的一国。

前蜀的王建在成都称帝,王衍继位后沉迷女色,被后唐一举攻灭。

几年后,后唐派去的西川节度使孟知祥自立为帝,成了后蜀。

闽国割据在福建地区,由王审知建立,后来内讧不断,被南唐灭掉。

南汉在岭南也自成一统,靠着地理位置,偏安一隅,不问中原之事。

南唐是十国中存在时间最长的政权。

李昪称帝后,他的儿子李璟、孙子李煜都不是打仗的材料,倒是写词颇有一手。

尤其是李煜,亡国之后写了不少传世之作。

南方这些国家,虽然也有兵变、也有内斗,但不像北方那么惨烈。他们更像是小富即安,偶尔打打,主要靠外交手段求自保。

之所以能维持较久,跟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关系密切。

尤其是在农业、手工业发展方面,南方比北方好得多。

吴越的丝织、南汉的瓷器、闽国的茶叶、楚地的养蚕,都是五代十国时南方经济领先的重要表现。

正因为这些政权没把精力都放在打仗上,南方百姓的生活受战争影响相对较小。也正是在这一阶段,中国的经济重心开始由北向南转移,为宋代的“江南富庶”奠定了基础。

五代十国的起点,归根结底是唐朝末年的制度崩坏。

从安史之乱开始,唐朝皇帝为平叛乱,依赖地方节度使。这些将领手握重兵,坐镇一方,一旦权力形成气候,就不愿听命于中央。

原本节度使是朝廷派出去治理地方的官员,按理说该轮换。但到了晚唐,大多数节度使成了“世袭制”,父传子,子传孙。

朝廷成了摆设,皇帝无力调兵,地方也不理朝命。

除此之外,宦官问题也是祸根。从唐宪宗以后,宦官开始掌军。

皇帝一死,宦官立谁为帝就看他们高兴。唐武宗、唐宣宗都是被宦官扶上去的。

有时候皇帝敢惹宦官,直接被做掉。

政治腐败、财政空虚、土地兼并严重,百姓苦不堪言。

到了唐僖宗时期,全国到处是灾民和流民。黄巢起义爆发后,势如破竹。

长安陷落,皇帝逃难,唐朝从此再也没有恢复元气。

朱温正是在镇压黄巢时崛起的。他投降朝廷后,被任命为节度使,随后一点点掌握东南大部分地盘。最后控制朝政,自立为帝,唐朝灭亡。

可以说,五代的乱,不是从朱温篡位才开始的,而是从安史之乱以后,几十年“放权”积累起来的问题集中爆发的结果。

十国的出现,也不是偶然,而是地方军阀早已养成了“自家为王”的惯性。

一旦中央控制力崩溃,割据就是顺理成章的事。

从皇权旁落,到地方割据,再到群雄混战,五代十国不是短期灾变,而是一场持续几十年的制度塌陷。

结语

五代十国的五十三年,是皇帝最多的五十三年,也是人心最不定的五十三年。中原五代政权换了五家,十多个割据政权在南方轮番登场,地方官和将领动不动就自立称王。

但正是这段乱世,也造就了制度上的深刻教训。

宋朝建立后,赵匡胤吸取五代教训,采取“杯酒释兵权”,不再让将领掌兵权,从根子上遏制了兵变的可能。

政权稳定,朝局安定,中国再次迎来数百年的太平。

有乱世,才有治世;有教训,才有变革。

来源:扶苏史料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