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就拿串门这件事来说,曾经习以为常,但现在大家都关起门来过日子。
可以说,70后是经历了社会跨度最大的一代人。
从计划到市场,从乡村到城市,从贫穷到富有,从封闭到开放。
不知不觉中,我们的人情世故,也发生了巨变。
就拿串门这件事来说,曾经习以为常,但现在大家都关起门来过日子。
不得不承认,“互不串门”成为了一种大趋势。
01
人在异乡,串门有风险。
70后,一大批人,在初中、高中毕业之后,就去了外地打工。
初到异乡,一切都是稀奇的,也是很陌生的。
我们向陌生人问路,都要小心翼翼。最好是,提前约定某个熟人,到车站来接。
在打工的地方,我们一开始在厂里的宿舍居住,后来成家了,或者条件好一些,就租房。
出租屋聚集的地方,显然是有些凌乱的。鱼龙混杂的人都有,我们怕惹事,一回家就把门关起来,外面发生了什么事情,都和自己无关。
当然,我们也不会去敲开他人的门。
就是邻居,一起住了三五年,彼此的情况,知之甚少。
忽然来串门的人,第一时间就是“防人之心不可无”。
事实证明,我们防备他人,是没有错的。
看一个例子:江西紫阳派出所的民警,在巡逻中发现一名外来可疑人员。
穿成尼姑模样,到处敲门,打着化缘的名义,希望别人施舍。
经过询问,尼姑王某,是安徽人,买来一些出家人的衣服,还有寺庙的证明,就到处去欺骗,甚至替人消灾。
就是熟悉的人,来串门,也有顺走东西,喝酒胡来的可能。毕竟我们只是知道他在外地的情况,不知道他在老家是如何,品行到底好不好。
俗话说:“知人知面不知心,画龙画虎难画骨。”
既然我们一开始就提防他人,也被人提防,那么去串门就没意思了。你一进门,就感受到敷衍,不够热情和真诚,还退出去为好。
如果你在异乡,还是在城里定居,那么你的邻居,多半是处于不搭理的状态。
你也会告诉子女,不要和陌生人搭讪,不要随意去邻居家,也不要上爸爸妈妈熟悉的人的车。
在家,喊一群狐狗朋友来聚会,就更加没有必要了。会让家庭一团糟,家人也百般讨厌。
02
人在家乡,串门已变味。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们的 老家是很热闹的,村庄很兴旺。
平时吃饭,我们端起碗,就可以去村里的任何一户添菜。
大家也在村口,讨论地方大事。
孩子们随便在一家,做游戏,饿了就吃东西,都没有问题。大人们也不干扰。
到了过节,村里的亲友,常常在家里聚会,大家轮流做东。
农忙的时候,有人来串门,这是好事。因为来串门的人,多半是亲友,会帮忙割稻子等。
农村的人,也会去城里的亲戚家串门。如果是到城里办事,指不定在亲戚家住几天。
城里人也到农村来,看山水,吃喝都可以。
过年的时候,串门最频繁。一大群孩子,围着一张桌子,嘻嘻哈哈的。夜里睡在一起,瞎聊到深更半夜。
现在,农村也富裕多了,很多家庭有小洋楼。但是串门显得不频繁了。
至于县城里的人,也开始反感串门。
认真分析一下,就有了不串门的原因。
其一,在经济为主的时代,人的功利心强了。串门,也往往是“无事不登三宝殿”。去串门,就是去求人办事,或者沾光。
其二,攀高踩低的现象多了。大家都去有钱有势的家庭,不理会那些穷苦家庭。导致串门的滋味,不正统。
其三,在县城,我们没有院落,要招待一大群客人,很难。也真只能在小酒楼应付。识趣的人,丢下礼物,说几句,就离开了。
其四,大家习惯把家,当成私密空间,不喜欢他人来打扰。一旦亲友介入,就不舒服。
过去和现在对比,人情味越来越淡,还常常串门,显得不识趣。
03
关起门来过日子,生活才会幸福。
英国首相劳合·乔治有一个习惯:随手关上身后的门。
他说:“当你关上门时,也是将过去的一切留在了身后。然后,你才可以重新开始。”
已经四五十岁的70后,下半场开始了。需要重新定义自己的生活。
社会很闹腾,但是小日子就在小家庭中,和他人的关系不大。
把门关好,外面的嘈杂,就慢慢远去了,门里的生活,才有了烟火气,多了温馨。
唐朝的诗人杜甫,努力对外求功名。可是运气不好,几次科考都失败了。接下来,安史之乱爆发,他更加看不到前程。
在疲惫的时候,他推开门,却是:“入门闻号啕,幼子饿已卒。吾宁舍一哀,里巷亦呜咽。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
之后他专注家庭,带着妻儿去蜀地安家,虽然住茅屋,也有快乐;他带着妻儿去承包果园,一起劳作,也有奔头。
我们终于明白,其实真正的诗和远方,就在方寸之地——心上,家里。
关起门,和家人的距离近了,对家人的爱多了。哪怕只有夫妻对坐,那也是少年夫妻老来伴的福气。
04
陶渊明在《归去来辞》中说:“门虽设而常关。”
一个家庭设定了门,不是一直打开,什么都请进来,而是常常关起来,保护自己,守住安宁。
70后,在不同的年月,过不同的日子,别总是抱着传统不放。
当大家习惯了不串门,这不是坏事,而是彼此不麻烦,不打扰,各自安好。
他人的生活很精彩,你沾不上光;他人的生活很落魄,你也不想多帮忙。
各自经营自己的家庭,淡淡地交情,聚散随缘。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
来源:布衣粗食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