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不买中国货,跟我们有什么关系?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4-05 12:04 1

摘要:1920年代初的美国,第一次世界大战刚结束,全球经济重建中,美国通胀高涨、利率上升、保护主义抬头。为了保住本土工厂,美国政府大幅加征关税,结果导致全球贸易放缓,进而引发严重的经济萧条。

美国将在2025年4月9日正式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多个国家商品加征关税。

这不是2008年,也不是2020年,这是更像1920年代的时刻。

1920年代初的美国,第一次世界大战刚结束,全球经济重建中,美国通胀高涨、利率上升、保护主义抬头。为了保住本土工厂,美国政府大幅加征关税,结果导致全球贸易放缓,进而引发严重的经济萧条。

今天的状况也很像:高通胀、高利率、全球政治分裂、贸易保护主义再次抬头。特朗普推出的加税政策,不只是单一国家之间的摩擦,更是一场“脱钩”的全球竞赛——而竞赛的代价,就是像我们这样的中间国家,首当其冲。

如果美国不跟中国买货,中国的货会去哪?

答案其实很明显。

中国的商品不会消失,它们会寻找新的出口地。像东南亚这样的市场,将迅速成为中国商品的新目标。这意味着东南亚市场将迎来一波极具性价比的商品浪潮。从消费者角度看,也许是好事;但对本地零售商、制造商、品牌来说,压力才刚刚开始。

我们很快就会看到中国产品透过各种方式间接进入泰国,新加坡,印尼,越南,马来西亚市场,包括贴牌、转运、甚至设厂。这些商品价格低、更新快、选择多,会迅速抢占市场。这些国家的零售业将被迫重新定义自己的价值。

我们不能再依赖“我们也有卖”这种逻辑存活下去。


性价比高就好卖?消费者也没钱买。

不是大家不想消费,而是现实让人“只能看、不能买”。当生活成本不断上升、利率高企、工资追不上通胀,就算你卖得再便宜,也只能吸引“加进购物车”,不是“点下付款”。

性价比是基本,但购买力才是王道。

接下来的市场会越来越难走,尤其是对还没准备好的人。但也正因为如此,方向就必须更清晰。

1. 价格战已经输了。

中国的生产效率和规模不是其它国家能比的。如果继续靠压价卖货,毛利会越来越薄,最后连运输和人力成本都不够。

2. 品牌定位将决定能不能活下来。

这个时代,品牌不再只是一个Logo,而是一个“选货的眼光”和“讲故事的能力”。客户不是在买东西,是在买你帮他挑对东西的信任。

3. 流量获取的方式必须转型。

过去依赖平台广告的人会发现,流量越来越贵、转化越来越低。你需要用内容去吸引人,用社群留住人,用直播和短视频把人带进你自己的世界。

4. 单一市场、单一平台的依赖风险已经太高。

是时候考虑多平台经营、多国家开拓。甚至小型出海、新加坡市场、印尼电商,都是可以探索的新增长点。

5. 不要再把自己当“卖家”,而是“零售编辑”。

你的价值不在于有没有货,而在于能不能帮客户从成千上万的选项中找到那个“最好买的”产品。

6. 经济下行肯定了,现金就是王道。

别再烧钱了,2025年不是拿来赌未来的,是用来守住基本盘的。能活下来的企业,靠的不是融资轮数,而是现金流强度。没现金,没谈判权;有现金,才有选择权。先保命,再谈扩张。

这场风暴,不会让所有人都灭顶,但一定会逼迫大家游得更快。能活下来的,不一定是最大的,而是最适应的。

2025年的挑战,不是让我们躲起来,而是逼着我们进化。这次危机,也许正是我们建立长期护城河的机会。

#创业笔记

来源:阿俊指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