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我发现一个现象特别惹人注目,就是科技的发展和应用让一些传统理论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所谓“文化洁癖者”,就是那些很排斥新技术新思想去冲击或改变他们心中根深蒂固的文化符号的人。这种现象在很多领域都有体现,比如,如果你是个文艺青年,可能会遇到一种情况,就是当
最近,我发现一个现象特别惹人注目,就是科技的发展和应用让一些传统理论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所谓“文化洁癖者”,就是那些很排斥新技术新思想去冲击或改变他们心中根深蒂固的文化符号的人。 这种现象在很多领域都有体现,比如,如果你是个文艺青年,可能会遇到一种情况,就是当有人用APP来读古诗词,里面甚至还动用了人工智能来解释呢,他们可能就会心里不舒服,觉得这不是什么东西,或者至少不是他们心里面那种读诗去感受那种文化沉淀的方式。那到底这种现象是咱们人类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还是说是传统文化的一种损失呢?
当抖音上满是《长恨歌》的翻唱版本,当你在短视频里看到古代服装与现代审美碰撞的片段,你还能淡定吗? 真的,现在很多年轻人或者说一些文艺爱好者,开始逐渐接受并喜欢这种把古装、传统文化等元素加入到现代文化中的表现形式。比如把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写成歌词,配上现代音乐来唱,你听上去感觉如何?无论你是否认同这种趋势,它都已经是现实的一部分了。
我理解老一辈人之所以对这种“变味”是那么敏感,是因为文化对他们而言就是由祖祖辈辈诉说和传承的信息,具有崇高和神圣的意义。 当现代科技和某些创新元素掺杂其中,就像是在原本圣洁的文化河流中投下了几块石头,会泛起一些波浪,而这些石头又代表着争议——你认为投石之人挑动了大众感官的边境吗?他们会从专业角度或者个人情感出发,来强调这种打破“传统美”的行为实际上是是在污染文化。
在线学习、网络小说、数字艺术等出现之后,人们对于文化的理解和接受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传统的口头传播或教材式学习方式逐渐让位给了更为快捷、互动更加紧密的在线学习方式。比如说,日语学习成为潮流,除了传统课堂,很多人通过线上课程、应用软件进行学习并很快能够流利使用,这种方式几乎颠覆了我们传统意义上的价值观念。这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和讨论吗?我们会不会在这个过程中丢失某些宝贵的东西呢?但是另一方面,这种新媒体、新技术的应用,也为文化传播带来了无限的可能性,比如让人们能够更加便捷地接触和学习不同的文化。
通过上面这些案例和思考,我们能够看出,所谓“文化洁癖者”抵制科技介入传统,并不是对新东西的盲目排斥,而是在警惕“科技介入”是否会破坏文化根基。这种现象也提醒了我们,在立足于自身文化根基的同时要拥抱新潮,寻求二者的完美融合。毕竟,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研究方法和发展手段,只要这种变迁不抹杀历史价值、不扭曲传统文化原貌,则应当受到尊重与接纳。
这个问题的答案或许没有标准答案,更多的是需要每个人根据自己的价值观来进行判断。你心目中文化的价值和形式是怎样的?你对科技与传统有没有自己的看法呢?评论区里不妨分享一下你的观点吧。
来源:Doc.Odyssey奥师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