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产权交易中心激活农牧存量资产 从“一纸报废”到“价值重估”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11 18:47 1

摘要:当一批使用13年、已达报废年限的轮式联合收割机以88.8万元、64.44%的溢价率成交后,呼伦贝尔农垦集团哈达图农牧场的这笔资产处置不仅实现了“待报废”农机的价值重生,更成为内蒙古产权交易中心以市场化手段激活存量资产的生动注脚。

当一批使用13年、已达报废年限的轮式联合收割机以88.8万元、64.44%的溢价率成交后,呼伦贝尔农垦集团哈达图农牧场的这笔资产处置不仅实现了“待报废”农机的价值重生,更成为内蒙古产权交易中心以市场化手段激活存量资产的生动注脚。

破局:从“一纸报废”到“价值重估”的理念革新

传统模式下,这批农机因达到集团公司报废年限,已被纳入“招选报废回收机构”的处置流程。然而,内蒙古产权交易中心项目经理通过前期深入沟通与全面尽职调查发现:尽管设备使用年限较长,但其核心部件性能完好,发动机、变速箱等关键系统仍具备正常作业能力。“若简单按报废处理,不仅会造成优质农业生产资料的浪费,更与企业资产保值增值的要求背道而驰。”内蒙古产权交易中心团队当即调整处置方案——将“报废处置”转为“二手农机公开挂牌转让”,让市场为资产价值“定价”。

这一转变,不仅是处置方式的优化,更是对“资产价值”认知的革新:企业资产的价值不仅在于“新”,更在于“用”。通过市场化流转,即便是“超期服役”即将报废的设备,也能释放潜藏的经济与社会价值。

赋能:全链条市场化运作激活资产潜能

为让“沉睡报废资产”充分触达市场,内蒙古产权交易中心打出一套“组合拳”:

精准画像,定向触达:依托覆盖全国的“投资人数据库”,向机器设备收购、农业机械租赁、废旧物资再利用等领域的200余家潜在投资者定向推送项目信息,确保资产信息“精准滴灌”至目标群体;

全域发声,广开渠道:同步通过内蒙古产权交易中心官网、合作机构平台、行业协会渠道发布交易公告,形成“线上+线下”“定向+公开”的信息传播矩阵,让资产价值被更多市场主体“看见”;

零门槛准入,激发活力:秉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本次交易不设置任何受让资格限制,最大限度降低市场参与门槛。这一举措迅速点燃市场热情,最终成功吸引7家意向受让方参与角逐。

在动态报价机制下,这场竞价从54万元底价起步,历经102轮激烈角逐,最终以88.8万元落地成交——每一轮出价,都体现市场对农机实用价值的认可;每一次加价,都彰显着产权交易“发现价值”“发现投资人”的核心功能。

示范:农牧资产处置的“可复制经验”

这笔交易为涉农资产乃至其他领域存量资产处置提供了三大启示:

理念先行:打破“年限论”,重估“实用值”。资产处置不应被“报废年限”简单定义,而需结合实际性能动态评估,通过市场化手段挖掘“超期服役”待报废资产的剩余价值;

机制创新:以“低门槛”换“高活力”。降低市场准入壁垒,才能让更多投资者参与竞争,通过充分竞价实现资产价值最大化;

平台赋能:专业机构成为“价值放大器”。内蒙古产权交易中心凭借信息整合、投资人储备、交易规则设计等专业能力,可有效弥合资产持有方与市场需求间的信息差,成为国有和集体资产保值增值的“守护人”。

正如呼伦贝尔农垦集团相关负责人所言:“这不仅是一次资产处置的成功,更让我们看到了低效、无效资产实现价值最大化的潜能。我们将把这种模式推广到更多农机、厂房、土地等资产处置中,让更多“沉睡资产”焕发生机和活力。”

来源:草原古都生活宝典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