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谈判时,李鸿章在日本被打了一枪,日本人为何十分害怕?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1-13 11:28 1

摘要:世人皆知李鸿章在甲午战争后赴日谈判时遭遇刺杀,却不知这一枪不仅没有让日本人扬眉吐气,反而让他们惶恐不安。当时的情形颇为蹊跷:李鸿章脸上挨了一枪,日本天皇不但派出御医亲自照料,更是将谈判地点从下关的一间普通旅馆,改到了装修豪华的春帆楼。日本政府更是一改此前的倨傲

甲午谈判时,李鸿章在日本被打了一枪,日本人为何十分害怕?

世人皆知李鸿章在甲午战争后赴日谈判时遭遇刺杀,却不知这一枪不仅没有让日本人扬眉吐气,反而让他们惶恐不安。当时的情形颇为蹊跷:李鸿章脸上挨了一枪,日本天皇不但派出御医亲自照料,更是将谈判地点从下关的一间普通旅馆,改到了装修豪华的春帆楼。日本政府更是一改此前的倨傲态度,对这位战败国使者恭敬有加,生怕他离开日本半步。

这究竟是为何?一个战胜国为何会对战败国使者如此"毕恭毕敬"?背后又有着怎样鲜为人知的故事?

一、李鸿章赴日前的危局

世人皆知李鸿章在甲午之战中身负重任,却不知在他启程赴日之前,大清朝廷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

1894年农历七月,朝鲜牙山一战爆发,北洋水师主力舰队在黄海海战中损失惨重。定远、镇远两艘主力战舰虽然勉强逃回威海卫,但已是强弩之末。

那一年的冬天格外寒冷。1895年正月,威海卫沦陷,北洋水师全军覆没。丁汝昌投海自尽,刘步蟾饮弹自绝,北洋海军精锐尽失。

更让朝廷惊恐的是,日军的铁蹄已经踏上了辽东半岛。一支日军从旅顺登陆,向盛京方向挺进;另一支则从威海卫登陆,直指山东腹地。两路夹击之势,已将整个华北置于风雨飘摇之中。

当时的情形,比起当年英法联军还要危急。英法联军只是占领了天津,而如今的日军却已经占据了旅顺、大连,兵锋直指山海关。一旦山海关失守,京师危矣!

正月十五那天,慈禧太后在紫禁城过元宵节时,竟收到一份令人心惊的密报:日军派出侦察兵,已经抵达山海关外围,正在探查关隘防御情况。

朝廷震动了。大学士翁同龢在日记中写道:"今日早朝,诸位大臣面色惨淡,人人自危。"

就在这危急关头,李鸿章收到了一份来自日本外务大臣陆奥宗光的密信。信中提到,日本愿意与清廷展开和谈,但必须派遣朝廷重臣前往。

此时的朝廷已是别无选择。慈禧太后召开御前会议,众大臣一致推举李鸿章为全权大臣赴日谈判。

李鸿章接旨时,已是两鬓斑白。这位年过七旬的老人,不得不再次扛起重担。临行前,他对长子李经方说:"此去九死一生,但为国事,何惜此躯!"

二月初二,李鸿章带着谈判团队登上了前往日本的轮船。船上除了他的儿子李经方,还有他的女婿张佩纶。张佩纶曾留学日本,通晓日语,此行担任翻译。

船行至海上,忽遇惊涛骇浪。一位随行官员在日记中记载:"海浪滔天,船身剧烈摇晃,众人皆晕船呕吐,唯李中堂神色如常,仍在舱中批阅公文。"

这便是李鸿章启程赴日前的情形。一边是日军兵临城下的危急,一边是朝廷交付的和谈重任。这位老人,不得不在惊涛骇浪中驶向一个未知的结局。

二、刺杀事件的突发

世人都知道李鸿章在日本遭遇了刺杀,却不知这一枪的背后,藏着日本朝野上下剧烈的政见冲突。

1895年3月24日,这是个阳光明媚的日子。李鸿章一行刚刚抵达下关,准备前往会见日本政府代表。就在这时,一声突如其来的枪响打破了宁静。

行凶者名叫小山丰太郎,是一名21岁的日本青年。他身着普通便服,混在围观的人群中。当李鸿章的轿子经过时,他突然掏出一把老式手枪,朝着轿子开了一枪。

这一枪打中了李鸿章的左脸颊,子弹从面部穿出。鲜血顿时染红了李鸿章的官服。随行的李经方见状大喊:"刺客!刺客!"日本警卫这才反应过来,将小山丰太郎当场擒获。

事后调查发现,小山丰太郎并非孤身作案。他背后是一群反对和谈的日本少壮派军官。这些军官大多是明治维新后成长起来的新一代,他们主张继续对清作战,一举"收复"中国。

当时的日本朝野上下,对是否与清廷和谈存在着尖锐的分歧。以首相伊藤博文、外务大臣陆奥宗光为首的政府高层,主张适可而止。他们认为日本已经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胜利,如果贪得无厌,很可能引来列强干预。

但以山县有朋为首的军部,却持不同意见。他们认为应该乘胜追击,一举占领北京,迫使清廷签订更加苛刻的条约。这种主张在日本年轻军官中很有市场。

就在李鸿章抵达前一天,东京、大阪等地的报纸还在大肆抨击政府的和谈方针。有的报纸甚至公开呼吁:"应该让清国全境都尝到战败的滋味!"

当天早晨,小山丰太郎读了这些报纸后,便做出了刺杀的决定。他从一个退役军官那里借来了一把老式手枪。这把枪年久失修,准头很差,这也是为什么子弹只打中了李鸿章的脸颊,而不是要害。

这一枪的影响远远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料。伊藤博文接到消息后,立即召开紧急内阁会议。日本天皇更是震怒,他当即下令:"必须用最高规格礼遇李鸿章,绝不能让他离开日本!"

就这样,一个青年的冲动之举,不仅没有破坏和谈,反而让日本政府陷入了前所未有的被动。他们不得不放下身段,对这位战败国的使者格外优待,生怕他借机回国,引来列强干预。

三、列强暗流涌动

世人皆知李鸿章在下关受伤后,日本天皇派出御医亲自诊治,却不知在这表面的礼遇背后,各国使节已经暗中行动起来。

就在李鸿章遇刺的当天下午,英国驻日公使馆就收到了来自伦敦的急电。电报中,英国外交大臣金伯利勋爵严厉谴责这起事件,要求驻日公使立即约见日本外相陆奥宗光,表达英国政府的关切。

原来早在李鸿章启程赴日之前,英国就已经派出了几位资深外交官,秘密抵达横滨港。这些外交官的任务就是监督中日谈判的进程,防止日本提出过分的要求。

当时的英国在远东有着庞大的利益。仅在上海一地,英商就掌握了超过60%的对华贸易份额。如果日本趁机侵占中国的主要港口,必将严重损害英国的商业利益。

俄国的反应比英国更快。3月25日清晨,俄国驻日公使希特洛沃就闯入了日本外务省。他当着陆奥宗光的面拍案而起,用流利的日语说道:"如果李鸿章因伤返回中国,俄国政府将重新考虑对日本的态度!"

这番话里的威胁意味再明显不过。当时的俄国正虎视眈眈地盯着中国东北地区。如果日本借机吞并辽东半岛,就会直接威胁到俄国在远东的战略利益。

法国和德国的态度也很快明朗起来。3月26日,法国驻日公使向日本政府递交了一份措辞严厉的照会,要求日本政府保证李鸿章的人身安全。德国驻日公使则直接致信伊藤博文,提醒日本不要在谈判中太过苛刻。

就连一向对亚洲事务不太关心的美国也坐不住了。美国驻日公使杜尔(Dun)在给国务卿格雷沙姆的电报中写道:"如果日本政府不能妥善处理此事,恐怕会引发国际危机。"

各国使节的频繁活动,让日本政府陷入了空前的被动。陆奥宗光在给伊藤博文的密信中写道:"列强已经开始关注此事,我们必须立即采取行动。"

在这种情况下,日本政府不得不对李鸿章格外优待。他们不仅提供了最好的医疗条件,还破例允许李经方和张佩纶24小时陪护在李鸿章身边。这在当时的外交礼仪中是极为罕见的。

而在谈判桌下,各国使节仍在暗中较劲。英国驻日公使甚至私下告诉李经方:"如果日本提出过分要求,英国不会坐视不管。"这番话很快传到了日本政府耳中,让他们更加如履薄冰。

四、日本的惊慌应对

世人皆知李鸿章遇刺后,日本朝野上下立即作出反应,却不知他们的应对之迅速,礼遇之隆重,实在罕见。

就在李鸿章中弹的当天傍晚,日本天皇便破天荒地派出了御医部总管桂秀芳。这位日本最权威的医生带着两名助手,连夜赶到下关。当时的《东京日日新闻》记载:"桂医生一行携带了最先进的医疗器械,还带去了天皇亲赐的御药。"

更令人惊讶的是,日本政府立即改变了谈判地点。原本安排在下关一家普通旅馆的谈判,被移至当地最豪华的春帆楼。这座建于江户时期的名楼,向来只接待最尊贵的宾客。

日本外务省还专门派出了一个建筑队,连夜为春帆楼安装了最新式的煤气灯和暖气设备。他们甚至从长崎运来了一套精美的西式家具,只为让李鸿章在养伤期间能够住得舒适。

在礼仪规格上,日本政府更是一改此前的傲慢态度。伊藤博文亲自致函李鸿章,表示要以"东亚两国亲善"的名义,将接待规格提升到最高等级。

这种变化在饮食上也体现得淋漓尽致。日本方面专门从京都请来了御厨,每天变着花样为李鸿章准备精美的饭食。据《大阪每日新闻》报道:"厨师们甚至研究起了广东菜,就为了投李中堂的口味。"

在安保方面,日本政府的反应更是空前严格。他们不仅在春帆楼周围部署了重兵把守,还专门从东京调来了一支皇家近卫队。这支精锐部队昼夜轮班,确保李鸿章的安全。

为了安抚李鸿章的家人,日本政府还破例同意李经方和张佩纶24小时陪护在侧。当时的外交惯例是,谈判代表不得与家属同住。但这一次,日本方面完全不计较这些条条框框。

就连谈判的节奏,日本方面也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耐心。当李鸿章因伤情要求推迟会谈时,伊藤博文立即表示同意,并派人送来慰问品。

这种种反常的举动,在当时引起了不少猜测。有人说是日本良心发现,也有人说是害怕国际舆论谴责。但真相或许更简单:日本政府深知,如果处理不好这件事,不仅会失去来之不易的谈判机会,更可能引来列强干预。

正如一位日本外交官在日记中写道:"此时此刻,我们比李鸿章更着急。"这句话,道出了日本政府的真实处境。他们不得不放下身段,用最高规格的礼遇来挽留这位受伤的清朝使者,生怕他借机离开日本,引发更大的外交危机。

五、意外之枪的深远影响

世人皆知李鸿章遇刺后,马关条约最终还是签订了,却不知这一枪带来的影响,远不止于谈判桌上的得失。

就在李鸿章养伤期间,谈判出现了戏剧性的转折。4月1日,日方首席谈判代表伊藤博文提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建议:允许清政府派遣新的全权大臣来日本接替谈判。这个提议立即遭到了李鸿章的婉拒。

当天下午,李鸿章通过李经方向日方转达:"即便带伤,也要继续谈判。"这番话让日本政府松了一口气,但谈判的形势却悄然发生了变化。

从4月2日开始,日方在谈判中明显放缓了步调。原本咄咄逼人的态度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前所未有的耐心。当李鸿章提出需要休息时,伊藤博文总是立即同意,甚至主动提出延长休息时间。

在具体条款的商讨上,日方也表现出了一定的灵活性。比如在赔款问题上,虽然最终金额仍然高达两亿两白银,但支付期限却从原本的三年延长到了七年。这在当时已经是相当难得的让步。

4月17日,马关条约正式签订。在签字仪式上,李鸿章的左脸上还缠着绷带。这一幕被当时在场的英国记者用相机拍下,成为了一张历史性的照片。

然而,这一枪的影响远不止于此。就在条约签订后不久,俄、德、法三国以李鸿章遇刺事件为契机,对日本施加压力,要求归还辽东半岛。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三国干涉还辽"事件。

更耐人寻味的是,这次遇刺在日本国内也引发了深远的影响。伊藤博文在给天皇的密奏中写道:"此事让我们认识到,在对外关系中,慎重比强硬更为重要。"

此后的二十年间,日本在对华外交中确实表现得更为谨慎。1915年,日本向中国提出二十一条要求时,特意避开了在谈判场合使用武力威胁的手段。

在近代中日关系史上,李鸿章遇刺事件还带来了一个意想不到的变化。此后每当中日举行重大外交谈判时,日方都会特别注意安保工作。1905年,袁世凯访日时,日本政府甚至出动了近卫师团全程护卫。

1922年,在华盛顿会议上,日本代表就曾提到李鸿章遇刺一事,称这让日本认识到维护外交安全的重要性。这种认识,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此后东亚国际关系的走向。

就这样,一个年轻人的冲动之举,一颗意外的子弹,在历史长河中激起了一圈又一圈的涟漪。这些涟漪最终汇成了近代东亚关系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来源:历史那些事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