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1:人生的剧本杀,你看我怎么耍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4-04 05:52 1

摘要:这些经典大家在被迫吟诵时或许有口无心,但里面却藏着苏轼如何自我疗愈的秘密,随着你的阅历经验值上升,说不定哪天就会醍醐灌顶、恍然大悟、茅塞顿开,完成教育的闭环……原来当初喂我们的都是细粮啊!

苏轼,大家并不陌生,这位斜杠青年为我们广大中学生的课本贡献了无数的素材,特别是那令人虎躯一震的四个字——全文背诵。

这些经典大家在被迫吟诵时或许有口无心,但里面却藏着苏轼如何自我疗愈的秘密,随着你的阅历经验值上升,说不定哪天就会醍醐灌顶、恍然大悟、茅塞顿开,完成教育的闭环……原来当初喂我们的都是细粮啊!

如果顿悟了其中深意,你的心态就会豁达开朗,无论得失,心情也能自然开阔,不再精神内耗,达到庄子说的“虚己无我”的境界,从而开启修仙之路……呃,又扯远了。今天我们来聊聊这位千年顶流:住在东坡的居士——苏轼。

嘉佑二年,苏轼在礼部贡举考试中,考了全国第二名。这场考试含金量极高,汇聚了全国各地的优秀人才。

考卷中有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文风清新自然、见解深刻独到,文采飞扬、说理透彻,主考官欧阳修本想将其评为第一,但忽然灵机一动——这么牛逼的文案裁缝肯定是自己教出来的学生曾巩啊,为了不给别人说闲话的机会,便把这篇文章评为第二,后来才知道这篇文章是苏轼所作。

这篇绝世好文令欧阳修印象深刻,其中有一段关于尧和皋陶的对白他不知典出何处,便不耻下问、虚心请教苏轼本人,结果学霸访谈录总是在不经意间弥漫着凡尔赛的气息。

苏轼说这个典故是从他这才有的,原话是:“何须出处。为文若能立意,则古今所有翕然并起,皆赴吾用。”他看对方有点蒙圈,又进一步解释:“帝尧之圣德,此言亦意料之中耳。”。说人话就是——这典故是他自己编的!

欧阳修得知是他杜撰的,一时间竟无言以对,几乎脱口而出的 “阿西吧”碍于身份也憋了回去。他不知道苏轼是个旷达的乐天派,还以为他是猴子派来的。不过转念一想,也罢,毕竟写作文哪有不编的呢是吧,这货不过是步子更大一点吧。

话说苏轼初出茅庐就敢在久负盛名的大文豪面前孔雀开屏式发言,全然没注意旁人替他捏了一把冷汗。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初入职场不懂站起来敬酒。尤其是在上位者面前纯纯的直肠子发言,他是一点不带拐弯的啊。不过这也情有可原,毕竟职场小白还没有经历社会的毒打,还没学会“职场高情商话术”。但生活终将教每一个人做人,且专治各种不服,当然这是后话了。

欧阳修倒是没有在意年轻人心直口快,还让苏轼把以前的文章也拿给他看看,看完以后果断点赞加关注:“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 意思是他要把文坛领袖的位置让给这个年轻人,惺惺相惜大抵如此吧。

想象一下,你参加全国高考状元王中王比赛,参赛者都是各省市的状元,然后你的作文被余华疯狂点赞,还说你以后能接他的棒成为文坛大咖。如此炒作,怕是不想红都难吧!

你在大家的赞叹声中谦虚的连连摆手:基操勿六,就此C位出道……

天才是怎样炼成的

苏轼的父亲苏洵,年少时不好好读书,快到而立之年才发现“不吃学习的苦,就要吃生活的苦。”

“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

可见吃亏还是要趁早啊,毕竟年轻人韧性更强,要是岁数大了再吃亏就容易一蹶不振、彻底躺平。

觉醒后的苏洵,进步很快,最后的成就也很高,获得“唐宋八大家”终身成就奖。与两个儿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要不说人家这天赋、这基因……)

苏洵的发愤图强,给两个儿子提供了一个大宝藏——满屋藏书。苏轼两兄弟就这样在书堆里泡大了。

公元1061年(嘉佑六年),朝廷举行了一场制科考试。何为制科考试?就是皇帝不定期举办的选拔高级别干部的考试。这个考试的含金量就更高了,整个北宋一共举行过22次,共录取41人。难度之大,令人咋舌。

制科考试设置分为五等,除了虚设的第一等和第二等,实际最高的第三等一般也不取人,考过被录取了就是“入第四等”,落榜了就是“入第五等”。

苏轼和他弟弟苏辙都参加了这次考试,结果苏轼得了第三等,苏辙得了第四等。宋仁宗看了他俩的卷子高兴的对曹皇后说:“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

“自宋初以来,制策入三等,惟吴育与轼而已。” 就是说北宋建国100年来,在苏轼之前只有一个叫吴育的人得过一个S-,而苏轼得了S。最高等评分啊!上百年才出这么一个,难怪仁宗会那样欣喜不已了。

人们常认为,天才的诞生是起号的时候就充值了天赋点。却不知一个成功的天才是又氪又肝——他们不但天赋极高,而且还很勤奋。

例如苏轼被贬官黄州时,朋友朱载上去拜访他,在客厅等了很久他才出来。苏轼抱歉的说刚才在做功课。“什么功课?”“抄《汉书》”。

朱载上惊奇的问:“你已经点了“过目不忘”天赋,拥有拍照式记忆,还用得着抄书吗?” 苏轼回答:“这是我第三次抄《汉书》了。最初一段事抄三个字为题,后来抄两字,现在只抄一字。

朱载上眉头紧皱,看着苏轼抄的天书似的东西不明所以,苏轼说你随便挑一个字,朱载上照做,苏轼应声背诵几百字,无一差错。

朱载上赞叹苏轼为“谪仙才”。回到家后,对他儿子说:“比我们优秀的人还比我们努力,我们不卷哪有出路啊?”

苏轼和很多学霸一样,在参加工作之前都是很顺利的。手拿菜刀砍电线,一路火花带闪电。6岁入学,聪颖无比;10岁对标范滂,志存高远;18岁博通经史,能诗善画;19岁迎娶王弗,郎才女貌;20岁参加科举,一鸣惊人。24岁制科考试,百年第一。这是什么?妥妥的人生赢家啊。

得益于制科考试优异的成绩,苏轼走上了第一任职岗位——大理寺评事兼凤翔府判官,就是以京官的身份去地方上代职锻炼,朝廷给了他“办实事”的机会。

1061年腊月,苏轼刚走上工作岗位,次年春天就遭遇了旱情。

他前往太白山祈雨,写了一篇《凤翔太白山祈雨祝文》试图和山神讲道理,滔滔不绝讲了一大堆,先是一顿彩虹之气把对方高高捧起,然后话锋一转,把锅甩给了山神。——“岂惟守土之臣所任以为忧,亦非神之所当安坐而熟视也。”就是说这事儿哪是我们一个小小的地方官能搞定的,你山神也有责任啊。

那这次祈雨效果怎么样呢?嗯,象征性的给他意思了一点,但不多。

苏轼又了解到太白山神在唐朝被封为“灵应公”,在宋朝却降为“济民候”,他猜想是不是山神因爵位降低而不满,所以才导致事儿没办成。

于是这次叫上面子更大的领导——太守宋选出面,一起举行了隆重的祈雨仪式,并向山神承诺事成之后奏请皇帝恢复其爵位。这次估计山神被说服了,雨下了三天三夜。

苏轼开心的像个孩子,将自己新盖的亭子改名为喜雨亭,并写了一篇小作文《喜雨亭记》刻碑立于亭中。文中共情百姓之语感人肺腑、忧国忧民之情溢出屏幕!

相比之下,在那些人为酿灾、低价圈地的士绅眼里,这么好的旱情不利用一下,这个铁憨憨官当的还没开窍啊。

杨绛说,没有人会一直顺利。愿你更加强大,然后有一天,你可以笑着讲述那些曾让你哭的瞬间。

苏轼的顶头上司宋选与苏家是至交,对苏轼的才华极为欣赏,两人相处融洽。而且宋选比较怀柔,为了保护苏轼的仕途,有时还会以单位的名义上呈苏轼的奏章,试问这么好的领导哪里找。

然而,苏轼刚工作了不到两年,领导换届了!

新领导陈希亮,眉山青神人,为人严厉刻板、面目冷峻,喜怒不形于色,说话直来直去,对下属要求严格,经常当面批评别人,强调团队的执行力。

苏轼以为来了个老乡,还没来得及攀关系,便领到当头一盆冷水。

陈希亮新官上任,召见属下官员们,偏把级别相对较高的苏轼和胡允文放到最后,苏轼等的花儿也谢了还没轮到他,便写了首诗发个朋友圈。

客位假寐

谒入不得去,兀坐如枯株。

岂惟主忘客,今我亦忘吾。

同僚不解事,愠色见髯须。

虽无性命忧,且复忍须臾。

估计胡允文心中定有泥马奔腾而过——你作死别拉上我啊。

苏轼当年参加制科考试的考题是“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所以,凤翔府的同事给他起了个绰号叫“苏贤良”。可能是大家叫习惯了,有一次一个同事在陈希亮面前叫苏轼“苏贤良”,陈希亮勃然大怒,“工作的时候称职务,什么贤良不贤良的?”然后还把那个人当众杖责。

苏轼尴尬坏了,这比打他还难受呢。这板子虽然打的是别人的屁股,但就像打他的脸一样啊。

苏轼个性洒脱、不拘小节,陈希亮做事一板一眼、流程大师。苏轼每次去见领导都要等很久就不说了,写的文件陈希亮都会改了又改,反复让他重写,搞的苏轼非常郁闷。

按理说,苏轼以文章名满天下,写材料应该不成问题。殊不知公文写作和命题作文可不一样,二者差异还是比较大的,体制内的童鞋应该深有体会。公文严谨的格式和体裁限制了自由的发挥,他觉得自己是茶壶里煮饺子——有货倒不出。

而且陈希亮的规矩很多很细,比如他还抓“考勤”。苏轼是个相对散漫的人,经常缺席单位聚会,还因此被罚过款。

这一桩一件单独看都是小事,但是钝刀子割肉,割的年轻气盛的苏轼很是不爽,工作上龃龉不断、牙疼的不行。

然而生活还得继续、人生总要向前,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来源:马铃薯是白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