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现在的求职环境真的有些畸形,在一些地方,工厂老板们开出6000块的月薪招不到人,按理来讲6000月薪不算太多,但是相比于3000的文员工作那可是多了一倍,但年轻人根本不买账,招工的牌子挂了又挂就是等不来人。
[浮云]眼瞅着都开学了,但一部分应届毕业生还在看着手里的求职软件不知道该入哪一行,好像怎么找也找不到心仪的工作。
而传统工厂和制造业苦苦等待新一代劳动力投递简历,但等的花都谢了也等不到,就仿佛自己被抛弃了一般。
为什么年轻人不选择传统工厂和制造业?这么大数量的年轻人都去做什么了呢?
现在的求职环境真的有些畸形,在一些地方,工厂老板们开出6000块的月薪招不到人,按理来讲6000月薪不算太多,但是相比于3000的文员工作那可是多了一倍,但年轻人根本不买账,招工的牌子挂了又挂就是等不来人。
而每年的毕业大学生还在增加,就说今年就有超过1000万的大学毕业生,社会上虽然岗位很多,但是哪有那么多文员工作给大学生提供呢?他们确实是极其庞大的人才储备力量,但是愿意走进工厂和车间的年轻人却少之又少。
一边是巨大的岗位空缺,另一边是无穷无尽的求职群体,这样的矛盾持续多年好像成为一个无解的难题了,有人预测2025年的制造业缺口差不多有3000万,这些岗位就在那里空着,没有人填上去。
那么年轻人去哪儿了?他们成了穿梭在城市毛细血管里的外卖骑手、成了奔波在街头巷尾的网约车司机,或者是在小小的直播间里对着屏幕滔滔不绝的主播,这些新兴行业这在被年轻人堆满,即便已经出现饱和状况,依旧有人前赴后继的填上去。
这不仅仅是钱的问题,而是年轻人的思想进行了转变,工作、自我价值、生活质量,这些成为年轻人首要关注点,传统工厂就被抛之脑后了,父辈们将一份稳定的工作视为“铁饭碗”,愿意为此忍受种种不适。
但这些成长在物质相对丰裕年代的年轻人,对工作的期待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不再仅仅为了糊口而工作,一份职业除了能赚钱,还必须要有尊严、必须要有成长空间、必须要有自由空间。
老板和员工也不单单是简单的雇佣关系,而是双向选择,这种价值观的转变让传统工厂的管理模式显得格格不入,在许多年轻人看来,工厂不像是一个工作场所,更像是一个巨大的、冰冷的机器,自己只是这台机器上一个随时可以被替换的“螺丝钉”。
日复一日的流水线作业,重复着相同的动作,磨灭了个人的思考和创造力,一眼望到头的职业生涯让人感到恐慌,万一十年后,自己一个普通工人还是一名普通工人该怎么办?即便有幸晋升为小组长,增加的微薄薪水和自己的责任也完全不对等。
有的工厂实行着军事化管理,上厕所需要打报告、喝口水都有时间限制,车间里甚至不准携带手机,隔绝了与外界的联系,这种管理方式让不少人无法接受,这种严格管控并不能提升效率,反而让不少人生出抵抗心理。
工作环境同样单调乏味,社交圈子被压缩到只有同事和机器,日复一日的枯燥生活对年轻人来说是不断在消磨意志力。
传统工厂可能在抱怨年轻人的“娇气”和“吃不了苦”,新兴的灵活就业模式恰恰给出了答案,无论是送外卖还是开网约车,虽然同样辛苦,甚至是风吹日晒,但它们提供了一种传统工厂无法给予的优秀条件,那就是对时间的自主掌控权。
今天想多挣点就多跑几单,感觉累了就提前收工休息,这种“多劳多得、少劳多歇”的模式让年轻人觉得“这才是生活”,自己的生活自己可以随时掌控,哪怕收入可能不确定有多少,但是这份自由是换不来的。
收入也非常透明,每一单能赚多少钱,写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在大城市里,一个勤奋的外卖员月入过万并非什么新鲜事,做一单就给一单的钱,不需要等待漫长的发薪日,也不用担心被拖欠工资。
这份工作还满足了年轻人的社交需求,每天接触不同的人,穿梭在城市的各个角落,看到不一样的风景,有博主甚至专门把自己一天送外卖的新鲜事做成视频分享出来,收获了不少粉丝,评论区也都是羡慕的声音。
面对汹涌的离职潮和招聘难,许多工厂老板陷入了困惑,他们不理解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这么“难管”,说走就走,一点委屈也受不得,在一些老板的陈旧观念里,我给你发工资,你为我干活,天经地义。
他们将支付薪酬视为一种恩赐,而非对员工劳动的交换,这种居高临下的姿态,从根本上就与年轻人追求平等和尊重背道而驰,他们一边抱怨着招不到人,一边却又不愿在改善工作环境和提升福利待遇上投入真金白银。
有的老板宁愿把大笔的钱花在中介身上,去挖别家工厂的墙脚,也不愿想想如何留住自己现有的员工,一部分恶劣的老板为了筛选出他们眼中“听话能干”的员工,故意营造高强度、高压力的工作环境,试图用“优胜劣汰”的残酷法则来倒逼员工。
而国内持续上涨的人工和租金成本,加上国际贸易摩擦带来的利润挤压,让这些本就处在转型的企业雪上加霜,于是恶性循环形成了,人手短缺导致现有员工必须承担更多的工作,过度劳累又促使更多人选择离开,这反过来又进一步加剧了用工荒。
并非所有的工厂都面临着无人问津的窘境,代表着未来的高技术的制造业正成为年轻人眼中的新宠,在电子电气设备、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吸纳大学毕业生的比例不仅没有下降,反而在稳步攀升。
年轻人不再是流水线上的“工具人”,他们有机会接触到最新的技术、学习创新的技能、操作精密的智能化设备,工作本身变成了一个不断学习和成长的过程,更重要的是这些企业懂得如何“做个人”。
它们尊重员工的个人时间、提供舒适明亮的工作环境,甚至允许员工在休息时听听音乐、用手机放松一下,建立清晰的职业发展路径和技术等级评定,让员工能够看到自己努力的方向和未来的希望。
有些公司甚至推行股权激励,让员工从单纯的打工者转变为企业发展的参与者,有了股份就真的是企业的一份子了,说白了就是这些企业将员工视为活生生的人,它们愿意倾听员工的意见、关心他们的生活。
“六千块招工难”的背后不是年轻人变懒了,而是时代变了,这不仅仅是几家工厂的问题,而是每一次进行经济转型中必须要经历的问题,我们不能简单地将责任归咎于任何一方,对于年轻人而言,在追求短期自由和满足的同时,也需要想想自己的未来应该怎么办。
而对于中国的制造业来说,未来能否在全球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关键就在于能否重新定义“工厂工作”,能否吸引并留住这个国家最有活力的年轻一代。
信息来源:
来源:好时光放映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