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从历史脉络看中国不可分割之省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3-11 01:05 1

摘要:台湾与大陆的渊源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古代。在三国时期,东吴黄龙二年(公元 230 年),孙权派将军卫温、诸葛直率领一万多名士兵乘船到达当时被称为 “夷洲” 的台湾。这是中国大陆居民开发台湾的开端,在《三国志・吴志・孙权传》中有明确记载 :“遣将军卫温、诸葛直将甲士

台湾与大陆的渊源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古代。在三国时期,东吴黄龙二年(公元 230 年),孙权派将军卫温、诸葛直率领一万多名士兵乘船到达当时被称为 “夷洲” 的台湾。这是中国大陆居民开发台湾的开端,在《三国志・吴志・孙权传》中有明确记载 :“遣将军卫温、诸葛直将甲士万人浮海求夷洲及亶洲。” 此次航行意义重大,虽然卫温、诸葛直的主要目的或许并非单纯的开发,但却开启了大陆与台湾之间正式的交流。此后,东吴临海郡太守沈莹所著的《临海水土志》,更是详细记载了夷洲的地理位置、风土人情、物产等,为后人了解当时的台湾提供了珍贵的资料,这也表明当时大陆对台湾已有了较为深入的认知。

到了隋代,隋炀帝曾三次派人前往台湾 “访察异俗”“慰抚” 当地居民。大业三年(公元 607 年),羽骑尉朱宽在海师何蛮的协助下前往流求(台湾),大业四年(公元 608 年),朱宽再次前往流求,大业六年(公元 610 年),武贲郎将陈棱、朝请大夫张镇州率领东阳兵万余人又一次抵达流求。这些行动使得大陆和台湾的联系更加紧密,贸易往来也逐渐增多,当时台湾的居民还以为隋朝官员是来做生意的,便主动与之交流,这充分体现了两岸在经济和文化交流上的初步互动。

到了南宋时期,澎湖正式划归福建泉州晋江县管辖,并且朝廷还派军民屯戍。这一举措意义非凡,它进一步加强了台湾地区与大陆之间的联系,使得两岸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交流更加频繁和深入。当时,澎湖的居民不仅与福建沿海地区有着密切的贸易往来,还在文化和习俗上相互影响,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 ,这表明台湾在南宋时期已经成为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并且在行政管理和经济发展上与大陆紧密相连。

元朝时期,中国对台湾的管理进一步加强。公元 1292 年(至元二十九年),元世祖忽必烈派海船副万户杨祥、礼部员外郎吴志斗和珍部员外郎阮监到台湾 “宣抚”。此后,在公元 1335 年(后至元一年),元朝正式在澎湖设 “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台湾民政,该机构隶属福建泉州同安县(今厦门)。澎湖巡检司的设立,是中国在台湾地区设立专门政权机构的开端,它标志着中国对台湾的管辖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从法律和行政层面明确了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这一机构的设立,有效地管理了当地的治安、税收等事务,促进了台湾地区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也为后来明清时期对台湾的进一步治理奠定了基础。

明朝建立后,虽然初期实行海禁政策,但随着国力的恢复和航海技术的发展,对外交流逐渐增多。明成祖朱棣时期,郑和率领庞大的船队七次下西洋,其船队曾在台湾停留,给当地居民带去了精美的工艺品和丰富的农产品 ,促进了台湾与大陆之间的经济和文化交流,如今民间还传说高雄凤山的特产 “三宝姜”,便是郑和遗留下来的。这一传说虽有待进一步考证,但也从侧面反映了当时两岸交流的史实,彰显了大陆对台湾的关注和影响 。

明朝中后期,倭寇不断侵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台湾也未能幸免。为了抵御倭寇的侵扰,明朝政府在澎湖增设 “游击”,负责 “春秋汛守”,并在基隆、淡水二港驻屯军队 ,加强了对台湾地区的军事防御,维护了当地的安全和稳定,保障了两岸人民的正常生活和贸易往来,使台湾在明朝的海防体系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然而,到了 17 世纪初,西方殖民势力开始向东方扩张。1624 年,荷兰殖民者趁明末农民起义和东北满族势力日益强大、明政府处境艰难之时,侵入台湾南部,在大员(今台南市安平区)建造热兰遮城,作为其殖民统治中心 。1626 年,西班牙殖民者也不甘示弱,侵占了台湾北部和东部的一些地区,在基隆港的社寮岛(今和平岛)建筑圣萨尔瓦多城,后又占领沪尾(今台湾淡水港),并建筑圣多明哥城(今红毛城)。荷兰和西班牙在台湾的殖民统治,给当地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他们掠夺资源、欺压百姓、传播宗教,严重破坏了台湾的社会秩序和经济发展 。

在民族危亡之际,郑成功挺身而出。郑成功是明朝旧臣,一直坚持 “反清复明”,在东南沿海与清军抗争。1659 年,他反攻南京失利,急需寻找新的根据地。此时,曾担任过荷兰通事的何斌向他建议收复台湾,并献上描绘台湾状况的珍贵地图。1661 年 4 月 21 日,郑成功率领约 2.5 万将士及数百艘战舰,从金门启航,发起收复台湾之战。他巧妙利用潮汐,从狭窄的鹿耳门登陆,成功突破荷兰殖民者的防线,兵分两路,迅速包围了赤嵌城和热兰遮城 。经过九个月的艰苦战斗,1662 年 2 月 1 日,荷兰殖民总督揆一签字投降,郑成功成功收复台湾。郑成功收复台湾,不仅结束了荷兰对台湾长达 38 年的殖民统治,维护了中国的领土主权和民族尊严,还为台湾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他在台湾建立政权,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促进了台湾的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 。

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将台湾作为反清复明的基地,建立了明郑政权。他在台湾设置府县,推行屯田制度,鼓励垦荒,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同时,他还积极开展对外贸易,加强了台湾与大陆及海外的经济联系 。郑成功去世后,其子郑经继承父业,继续治理台湾,使台湾的经济和文化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然而,明郑政权与清政府处于军事对峙状态,成为清政府的心腹大患。

1683 年 7 月 8 日,清政府派福建水师提督施琅率水陆官兵 2 万余人、战船 200 余艘,从铜山向澎湖、台湾进发。施琅在澎湖海战中大败郑军,郑军溃败,郑成功之孙郑克爽率众归顺清政府。1684 年,清政府设置分巡台厦兵备道及台湾府,隶属于福建省,台湾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 。此后,大陆居民再度大规模移居台湾,促进了台湾的进一步开发和发展,台湾与大陆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联系更加紧密 。

随着台湾的不断发展和国际形势的变化,其战略地位日益重要。1885 年,清政府将台湾划为单一行省,台湾成为中国第 20 个行省,首任台湾省巡抚为刘铭传 。刘铭传在台湾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包括加强海防建设、修建铁路、开办工厂、发展教育等,促进了台湾的现代化进程,使台湾的经济和社会得到了快速发展,进一步巩固了中国对台湾的主权和管辖 。

时间来到近代,1894 年,日本发动甲午战争,清政府战败后,于 1895 年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将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 。这一丧权辱国的条约,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台湾人民更是陷入了日本殖民统治的深渊。在日本殖民统治台湾的 50 年里,台湾人民从未停止过反抗,他们组织义军,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武装斗争,如 1895 年的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刘永福率领黑旗军与台湾义军并肩作战,给日本侵略者以沉重打击 。此后,台湾人民的反抗斗争此起彼伏,他们以各种方式表达对日本殖民统治的不满和对祖国的思念,展现了顽强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 。

1943 年 11 月 22 日至 26 日,中美英三国首脑在埃及开罗举行会议,讨论了对日作战计划以及战后国际秩序等重大问题。12 月 1 日,三国发表《开罗宣言》,明确规定:“把日本所窃取的中国领土台湾归还中国” 。1945 年 7 月 26 日,中美英三国又发表《波茨坦公告》,第八条规定 “《开罗宣言》条款必将实施” 。同年 8 月 15 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接受《波茨坦公告》,台湾终于在被日本侵占 50 年后,于 1945 年 10 月 25 日回到祖国的怀抱,国民政府在台北举行台湾省受降典礼,台湾光复 。这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里程碑,台湾人民欢呼雀跃,庆祝回归祖国的怀抱,他们重新成为了中国的主人,台湾与祖国大陆的关系更加紧密 。

然而,1949 年,随着人民解放战争的基本胜利,国民党退踞台湾,在美国等外部势力的支持下,造成了台湾与大陆再度分离的局面 。此后,台湾与大陆处于长期的政治对立状态,两岸关系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难 。但无论两岸分离多久,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一事实从未改变,也不会改变 。中国政府始终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 “台独” 分裂行径,致力于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 。

从三国时期的首次官方交流,到宋元时期的正式管辖,再到明清时期的开拓、抗争与建制,以及近现代的回归与曲折,台湾与大陆紧密相连的历史事实从未改变 。这些历史事件,不仅是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台湾属于中国的有力证据,是不容置疑的历史铁证 。

在现实中,“台独” 势力和外部干涉势力却妄图否定这些历史事实,制造分裂。他们的行为不仅违背了历史潮流,也严重伤害了两岸人民的感情,破坏了台海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台独” 分子的种种行径,如推行 “去中国化” 教育、与外部势力勾连进行军事挑衅等,都是对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严重侵犯 。而外部势力,尤其是美国,不断在台湾问题上制造事端,如对台军售、派遣官员访台等,试图利用台湾问题遏制中国的发展,这是对中国内政的粗暴干涉 。

然而,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任何企图分裂自己国家的人都将遭到人民的唾弃和历史的审判 。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是基于历史、法律、文化和国际关系准则的事实 。中国政府和人民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有决心、有能力粉碎任何形式的 “台独” 分裂图谋和外部干涉 。在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道路上,虽然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但两岸人民同根同源、同文同种,中华文化是连接两岸人民的精神纽带,两岸人民渴望和平统一的愿望不可阻挡 。我们坚信,在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努力下,台湾必将回到祖国的怀抱,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 。

来源:可爱的大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