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医改看浙江 | 衢州:全域发力,打造四省边际医改样板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4-04 18:19 1

摘要:2024年9月,浙江省衢州市入选第三批中央财政支持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城市。衢州市深入学习三明医改经验,围绕打造浙、闽、赣、皖四省边际医疗高地目标,系统集成、点面结合推进医改工作,奋力打造四省边际医改样板。

2024年9月,浙江省衢州市入选第三批中央财政支持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城市。衢州市深入学习三明医改经验,围绕打造浙、闽、赣、皖四省边际医疗高地目标,系统集成、点面结合推进医改工作,奋力打造四省边际医改样板。

衢州市卫生健康委党委书记、主任 徐天才

三强化推进“三医”协同治理和发展

高位统筹强引擎。衢州市结合“三医”协同理念构建治理体系,强化医改顶层设计。由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总牵头人,一位副市长分管与医改关联紧密的医疗、医保、科技、人社等部门,形成“主要领导牵头抓总、分管领导统筹推进、责任部门协同落实”的良好格局;全面落实政府办医责任,建立稳定的财政投入保障机制,近三年在市县两级共投入110多亿元,建成四省边际中心医院(衢州市人民医院)、衢州市公共卫生服务中心,实施江山市人民医院等一批医疗机构新改扩建项目;围绕打造省际边界医疗高地目标,用钉钉子精神抓医改,以衢州市卫生健康现代化建设十大行动等举措为牵引,细化医改“路线图”和“施工图”。

系统集成强协同。在推进医改过程中,衢州市十分注重系统集成,最大程度发挥政策协同效应。在打造品牌特色学科群方面,卫生健康部门分层分级遴选出“11+13”优势学科群,医保部门协同实施配套DRG倾斜政策,对重点扶持的专科专病给予支付倾斜,助力提升区域医疗专科能级;在实施全省统一同病同价病组目录基础上,结合区域疾病谱特色,增加20个基础疾病病组,实行同病同价支付。协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等举措,引导患者在基层首诊;结合改善医疗服务专项行动,推进医保增值化服务改革,医疗和医保部门双向奔赴,协同发力,实施门诊看病“最多付一次”与“住院费用一次结”等惠民举措,获得患者一致好评;在浙江省率先推行全市域内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免费服药,同步加快慢性病一体化门诊建设。2024年,全市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规范管理率分别达74.86%和75.87%,慢性病管理水平显著提升。

项目带动强推进。衢州市抢抓中央财政支持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重大机遇,结合自身特点,按照“项目引领、以点带面、全域示范”的总体思路,立足自身实际,以打造“水平提升最快、辐射带动最广、改革集成最高的省际边界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样板地”为改革目标,围绕“医疗服务体系效能跃升”“三医协同治理”“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三大领域,形成包括36个子项目的一揽子创新改革方案,成功争取到第三批中央财政支持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通过项目带动,全域推进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公立医院改革,着力打造长三角区域独具辨识度的省际边界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综合改革示范区。

三围绕提升医疗服务能级和效率

围绕“医在衢州”建高峰。衢州市委、市政府出台专项政策,帮助衢州市人民医院与浙江大学、温州医科大学等名校开展全方位战略合作,助其实现跨越式高质量发展。校地协同探索非直属附属医院同质化管理模式,“一院一策”打造四省边际高峰医院群,让优质医疗资源辐射更多群众;在全国率先提出并建立气道急症快速通道诊治联盟、建立浙江省首个ECMO(体外膜肺氧合)一体化诊治联盟、建设四省边际病理诊断中心和四省边际体外生命支持救治中心。以专科专病为重点,依托内窥镜器械与技术开发浙江省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心血管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浙江省首个地区合作中心等一批高能级平台,发挥引领和示范效应,全面提升医疗、科研等领域在四省边际的辐射带动能力,市内医院解决疑难疾病的综合能力有效增强。2024年,市域内住院就医比例达91.33%,市级公立医院共接诊市域外门诊患者59.81万人次,住院患者2.97万人次,较上年同期分别增长13.72%和12.28%。

围绕“连续可及”强基层。实行市域内医疗资源共享,市级医院的大型检查检验设备、住院床位等优质医疗资源全面向基层优先开放。主动适应城镇化人口变化趋势,创新建设“市—县—重点中心乡镇卫生院(工业园区社区医院)—乡镇—村”五级医疗服务体系,打造14家重点中心乡镇卫生院和6家工业园区社区医院,重点中心乡镇卫生院基本具备二级医院服务能力;推广“固定+流动+急救”巡回医疗服务模式,建立流动医疗服务点395个,配备医疗巡回车25辆,组建流动医疗服务团队397支。2024年,农村地区急救反应时间较上年度缩短4分19秒,基本实现乡村流动医疗服务全覆盖;为65周岁及以上中重度失能老人就医提供“健康敲门、家庭病床、常规上门、预约诊疗及送医转运”等五项服务,2024年提供上门医疗服务1.5万余次。

围绕“智慧温润”优服务。聚焦群众看病就医痛点堵点,着力提升群众就医体验,打造“智慧+温润”有礼服务品牌。积极推行“无感就医”应用,探索全流程、陪伴式智慧医疗服务新模式,基于“衢州健康通”微信小程序为患者提供精准预约、智能导诊、刷脸核验、无感取号、在线签到、自动提醒等线上智慧陪诊功能,患者平均就医时间缩短30分钟,累计服务500万余人次;针对不同类别患者,探索开展“门诊不限号”“初诊复诊分类预约”“检查检验日清”“一号全院通”等服务,获患者广泛好评;围绕住院患者照护难等问题,试点开展“无陪护病房”服务,探索医疗护理员调配、培训、考核三统一模式,有效促进陪护服务规范化开展。全市域推广“互联网+护理”服务,实现线上咨询预约、线下上门服务闭环,提供雾化吸入等50项居家护理项目,年服务量达3.3万人次;全面实施检查检验互认共享,2024年全市累计检查检验结果互认42.8万项次,共为群众减少检查检验费用支出1120余万元;全市域统一开展“96120”非急救院后转运服务,统一搭建全市非急救医疗转运预约服务平台,有效改善患者出院服务体验。

三聚焦加快重点领域改革和创新

聚焦“人才”建高地。衢州市在出台人才普惠政策“23条”基础上,叠加出台医卫专项新政“12条”,涵盖人才待遇、学科建设、人才引育、人才服务等多个方向。持续招引高层次医疗卫生人才,2024年发布“引才聚智‘医’起向未来”、市县联动“智汇衢州”、校园招聘等高层次人才招引公告10期,累计奔赴23所医学院校开展宣讲招聘。实施党委联系人才制度,通过定期召开高层次人才座谈会、“博士沙龙”“人才午餐会”等活动,动态了解并回应人才期待和诉求。推行“人才管家式”服务体系,全力办好人才“关键小事”。2024年,全市共引进硕博高层次人才(含高级职称)221人,其中博士22名,博士中双一流高校占比达55%,同比提高15个百分点。全市柔性引进高层次团队6个,其中国家级人才团队3个。选派265名临床骨干赴海外学习交流,北京协和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等国内外一流医院进修学习,全市医疗技术水平持续攀高。

聚焦“数智”强赋能。在平台建设方面,构建包括1个“健康大脑”平台、3个子跑道、N个应用场景在内的“1+3+N”顶层架构,夯实数字新基建,实现市县“健康大脑”全覆盖。健康数据贯通市县乡村四级,累计收集医疗健康大数据超2亿份;在推进重大项目落地方面,创新实施“无陷未来”项目,通过多源数据整合,提升孕产妇建卡率和高危孕产妇管理率;在提升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水平方面,全市公立医院电子病历应用评级四级以上达16家,区域和公立医院信息平台互联互通测评四级以上达10个,信息化发展指数连续三年进入全国地市级前10。

聚焦“中医”促传承。全市域推进浙江省中医药综合改革先行区建设,健全中医药治理体系、提升服务体系、壮大产业体系、丰富文化体系,持续推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一是建立中医医疗服务专项补助机制。实施每张中医处方15元、中医病区或床位每住院床日30元的高水平专项补助。二是持续加强优势专科能力。深入做好杨继洲针灸传承创新发展,组建杨继洲针灸联盟,全市设立规范化“杨继洲针灸传承创新基地”40余个。衢州市中医医院针灸科成功入选国家中医优势专科建设名单。成为世界针灸康养大会永久会址,连续举办三届针灸世界级盛会,承办第七届中医科学大会,推动中医药的交流传承。三是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水平。推行医务人员“人人会针灸”活动,5个县(市、区)顺利通过国家基层中医药示范县省级现场验收,县域二级及以上中医医院均设置中医馆、配备中医医师,每个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配有中医馆,建成四星级基层中医馆14家。

文:衢州市卫生健康委党委书记、主任 徐天才

编辑:吴风港

审核:孔令敏 杨金伟

制作:中小卫4号

本文来自【中国卫生杂志】,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