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很多人说:“人至中年,就剩下一件事,搞钱。”,但没人说怎么搞钱?从哪里搞钱?当然也有很多已经做出成绩的人在分享搞钱的方法,大体上最后都指向了知识付费或者卖产品,真正搞钱的正规法子没人会跟你讲的,早就自己闷声发大财了。即便当你发觉的时候,已经是红海了。正所谓:“
很多人说:“人至中年,就剩下一件事,搞钱。”,但没人说怎么搞钱?从哪里搞钱?当然也有很多已经做出成绩的人在分享搞钱的方法,大体上最后都指向了知识付费或者卖产品,真正搞钱的正规法子没人会跟你讲的,早就自己闷声发大财了。即便当你发觉的时候,已经是红海了。正所谓:“天上不会掉馅饼,掉下来的只会是陷阱”。
“俗话说,人赚不到认知以外的钱”,赚钱的因素与个人能力、商业机会、资源、市场环境等诸多因素紧紧相连,这当中,个人能力是最为重要的,在个人能力的范畴里,认知又是重中之重。可以说,赚钱是一个系统。而个人认知是这个系统的灵魂,我们每个人身处社会这个系统中,首先要弄清楚的就是社会运行的规律。
然而,底层人到40岁以后才明白社会的运行规律,到底有没有弄懂大概率也是懵懵懂懂,是仅仅知道了江湖不是打打杀杀而是人情世故?还是只是知道了忍耐或者与自己和解?还是知道了允许一切发生等等?那么为什么你懂了那么多大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摸摸自己空空如也的口袋,所以说,懂得再多,只是一种输入,如果不能完成输出,是赚不到钱的。很显然,鸡汤对于赚钱来说,然并卵。此刻,你有没有再次深刻地、专注地再次思考自己的人生?
每个人的一生所有的认知,都是环境的产物,往小了说,就是我们生活的圈子,往大了说,就是我们所处的社会。
我们不得不承认,时代的一粒沙,落在普通人的身上,就是一座大山。前几天五一假期回了一趟老家,很巧,许多多年未见的亲戚朋友也回家了,一问才知道,他们所处的行业主要是做供漂亮国的外贸生意,结合现在的关税战来看,其实一点也不巧。此刻,时代的这粒沙在我们眼前具象化了。
所以,紧握时代的脉搏是我们每个想要搞钱的人必须深究的事,而深究这个问题的前置条件,是我们必须先搞明白社会运行的规律。人同时兼具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而社会属性才是本质。只有明白了社会的运行规律,才能明白自己的生态位,进而真正地认识自己。
那么,社会到底是怎么运行的呢?
中国社会的运行规律,是一套复杂的系统,其核心围绕两大权限展开,即规则定义权,资源分配权。大到国家机器的运行,小到个人家庭,其实都是这两个权力在起关键作用。所有的历史书中,都具象化了这两个权利的产生和应用。现在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及未来的发展,也都和社会的运行规律紧密相连,我们每个人都处在一个错综复杂的小生态位中,可以说,你能得到多少这两大权利,决定着你生活的质量和高度。
国家层面的运行规律可从六个维度概括:
一、立体结构:自上而下的规则定义权与资源分配权
上层:规则定义者的“总揽全局”基本特征:从“皇权”到现在的“中央统筹全局”,上层始终掌握最终决策权。例如土地政策、税收制度,自秦的郡县制、汉的独尊儒术、隋的科举制、清的宪法大纲、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等,这些都是上层对规则定义的具体表现。通俗来讲,谁掌权,谁才能成为规则定义者,从而践行符合自己及当下社会发展的规则定义。本质都是为了强化上层规则定义权的合法性及稳定性。这是大的范畴,小到一个公司,一个家庭,一个村落,依然如此。底层逻辑:通过将规则定义权制度化,进而划定游戏规则及游戏范围,得以以最低成本维系秩序、整合资源,应对未知风险及挑战。同时将规则制定者的各种利益最大化。中层:规则执行者的“承上启下”规则执行:再好的规则,如果不能落地就是空谈,所以执行层与决策层环环相扣,相辅相成。古代的“吏胥体系”,和现代“科层制官僚”及其各种衍生机构都相当于中层,他们既是上层意志的“传送带”,又是局部利益的“截留者”。究其原因,所有的规则执行都是人在执行,执行者对规则理解的深度和宽度各不相同,执行环境与被执行者的配合度及素质程度也各不相同,这些综合因素决定了规则落地的效果。值得注意的是,所有的规则执行者在执行规定的过程中,他们是有事权的,这个事权来源于上层或者规则赋予,他们在执行的过程中,可以将细枝末节放大,而这种放大又形成了另一种意义上的规则定义。同时还有资源截取的便利。核心矛盾:中层的执行权换句话说,其实是一种代理权。既是代理,就有隐藏的代理成本,这种成本是一种损耗,人都有私心,以权谋私、贪污腐败自古有之,为控制这种成本,从古至今,峻法、监察、考核、监督等手段又是另一种规则,但是,在利益面前“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博弈永远也无法从根本上去除。东野圭吾在小说《恶意》中写道:“人性最大的恶,就是在自己最小的权力范围内,最大限度地为难别人。”莫言也在《晚熟的人》中提出:“人性最大的恶,不是自私,不是贪婪,也不是虚伪,而是故意为难比他弱的人。”其中,这种为难的本质,也是规则执行者在事权中利用自己的权利对规则的重定义,其目的是放大自己的权利,以便以此来换取各种资源。底层:规则遵守者的“被动适应”生存需求:底层人有着最大的基数,也是拥有资源最少的一群人,作为规则制定者而言,正是因为这两个基本条件,才能让底层人因需要获得生存资源而不得不参加劳动,而如何将底层人的劳动价值一直维持在温饱线上下浮动是上层制定各种规则的主要考虑因素之一。毕竟,社会真的不需要更多的富人,对社会运行而言,螺丝钉才是必需品。其中,清朝的33两银就是最好的例子。在整个社会的运行体系中,这个最庞大的群体是无法掌握规则定义权和资源分配权的。在这个体系中,底层本质一直扮演着游戏玩家的角色。这类人需要不断进化,才有可能成为游戏管理者。而进化的容易路径,早已被上层锁死,他们常常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在强大的耐力跟精神动力地支持下,才有些许的可能完成逆袭。所以我们去看那些从底层杀出重围的人,他们都不具有普适性,每个人都有每个人不同的心路历程。历史循环:任何规则都是有时效性的,一套规则只适合一定的时期,制定规则的人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调节底层获得资源的难易程度,当上层需要从底层长期汲取资源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时候,往往会营造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底层在较为容易取得资源时,往往对未来的预期持有乐观的态度。那么底层在这种环境下创造的财富就越多,上层也能汲取得越多,对应的,社会就发展越快。如何保证社会发展拥有无限续航的动力源呢?一套规则执行到一定的时候,当游戏玩家积累了一定的装备后,游戏玩家就会觉得游戏索然无味了,如果游戏玩家不玩这个游戏了,那么意味着游戏就失去了活力甚至是生命力,这时候,游戏开发商会在这个情况即将出现的一定时候及时推出新装备。然后利用底层愚蠢而贪婪,盲从性,攀比心这些特点,及时收割底层多余的财富,以便将大量的底层束缚在劳动这个赛道上,如此循环。
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有越来越多的玩家感觉到游戏的乏味,当游戏的刺激性到达“忍耐阈值”时,会有越来越多的玩家选择放弃继续更新装备或者不再继续玩游戏。
如何让这种情况不大面积发生呢?继续开发更刺激的新装备,新剧情是一方面,同时可以开发辅助的游戏来破坏他们的专注力及思考力,只要他们不思考,那么当他们没有更有意义的事情去做时,只要没有选择,大多数人还是会继续玩游戏本身,顺带着玩辅助游戏。如果以此能够完成循环,那更好,如果还是不能完成循环,那便继续调整规则,直至能够完成循环为止。
二、动力机制:“稳定”与“发展”的动态博弈
稳定压倒一切稳定是前提:只有稳定的社会状态,才能集中力量求发展,从西汉的“文景之治”到“汉武盛世”,再到唐朝的“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明朝的“永乐盛世”,到清朝的“康乾盛世”,到现在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无一不是在社会稳定的前提下开展的,从秦朝“书同文车同轨”到现代“社会综合治理”,中国社会的第一法则是“防分裂、防失控”。例如,户籍制度(古代“保甲制”的现代变形)限制人口自由流动,本质是降低管理风险;“集体土地所有制”本质是防止土地兼并引发动荡,这种限制,也同样限制着底层的资产变现能力。重要的战略资源,底层永远只能触摸到使用权。而占有权牢牢地掌握在上层手中,这是上层对资源分配权的可持续掌控。代价传导:正因为底层基数的庞大特性,所以在化解风险中起到了最大的作用,看似天文数字的风险,如果平均到底层,也会如以温水煮青蛙的形式,润物细无声的将诸多风险化于无形,所以很多稳定成本是由底层承担的。金融风险化解中,村镇银行储户、P2P投资者往往成为最终买单者;房地产调控中,刚需购房者需承受房价波动,而开发商、地方政府的风险被部分转移。这就是这种运行模式的具象化表现。发展驱动:效率服从于“赶超目标”驱动力:要想保证稳定的环境,对内要保证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对外要保证国家的综合实力,近代的“落后就要挨打”记忆,深刻阐述了“发展才是硬道理”这一要义。从“大炼钢铁”到“GDP锦标赛”,地方政府为达成顶层设定的发展目标(如脱贫摘帽、招商引资指标),都不可避免牺牲底层权益(如强制征地、环保让步)。在发展面前,个人利益又需要为集体利益让路。这就是现实生活中,我们常被人说,要放大格局。其真实意图,是要告诉你,可能要让你吃亏了。你最好忍耐。否则,你会失去更多。典型案例:农民工“候鸟式迁徙”,是城市化进程的主力军,但“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却是这句话在他们身上的真实体现,城市优渥的公共服务(如子女教育、保障性住房)往往与他们无缘;996工作制推动经济高速增长,却导致底层健康状况堪忧,家庭生活也往往是顾此失彼,这些都是在发展中共生的发展与稳定的矛盾。当然,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我们的发展是可持续发展,也许发展的脚步不能让我们这代人享受到时代的幸福,我们的下一代能享受到也是我们一生巨大的意义。更多时候,我们也只能如此精神胜利。三、底层逻辑:资源分配的“差序格局”
关系网主导的资源流动“差序格局”的现代演绎:中国的社会,是典型的熟人社会,在实际生活中,资源(权力、财富、机会)总是按“亲疏远近”分配,而非公平规则。农村孩子想进县城重点中学,往往需要“找关系”或“交赞助费”;小商贩在城管执法中,“熟面孔”可获默许,陌生人则被严格管制。在另一方面,正因为熟人社会的特性,很多人恰恰是做的杀熟的生意。这些,每时无刻正在我们社会的角角落落上演。当然,越是大城市或者发达地区,则相对公平。越是小县城或者落后地域,这种情况则更加深层化。隐性规则大于显性法律:从古代“人情社会”到现代“关系型经济”“面子”“背景”“圈子”对底层生存至关重要。由这些形成的社会评价体系,恰恰又是将底层牢牢地束缚在底层的隐形力量,如果底层人不能在千刀万剐中觉悟,那么终其一生,也逃脱不了底层的牢笼。而恰恰是因为底层的人很难在低级快乐中脱离,就更难脱离熟人社会和评价体系的纠缠,关系的存在实实在在地在起作用,如工地讨薪,有同乡包工头担保的工人更易拿到钱,孤身打工者常遭遇拖欠。而要想真正地逃离,要么真正地躺平,要么觉醒后将这些规则能够熟练应用。身处黑暗,心向光明。“向上依附”的寄生策略底层的“攀附路径依赖”:正因为底层的资源贫瘠,所以底层想要依靠创业实现富裕或者阶层的跃迁是非常困难的,一次的创业失败就可能造成终身负债,那么,寄生到可以为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的生态位中,是成本最小且最稳妥的方案。古代农民依赖地主“借种粮”,现代打工人依赖“老板发工资”,本质都是通过依附上层获取生存资源,而非通过组织化(如工会、农会)争取权益。同样,外卖骑手依赖平台派单,即便遭遇算法剥削,也只能“多跑几单”来弥补。当我们身处被剥削者的位置时,暂时地接受其实也是我们应有的觉悟。身处这种境遇时,我们恰恰不能满身戾气,怨天尤人,因为社会的运行就是如此,不管接受与否,我们暂时也无法改变。抱怨只会继续消耗我们剩下为数不多的精神能量。正确的做法:以平和的心态接受发生的一切,蓄积力量,把握机会,顺势逆袭。弊端:自主性丧失:依附关系导致底层缺乏议价能力,如工厂流水线工人无法拒绝加班,因为“不做有的是人做”;农村留守老人依赖子女汇款,而子女的收入又受制于城市用工市场。而”33两银”式的顶层设计同样会限制底层向上跃迁,这样的本质是为了让底层群体始终有庞大的基数,因为这是社会进步的源动力。当我们认识到这种弊端的存在,我们应该千方百计地保留自主性,在微末中步步为营,在碎片中集腋成裘。从而跳圈,改变自己的命运。四、历史循环:“治乱兴衰”的交替往复
“王朝周期律”传统规律:所有的顶层设计,都要充分考量底层的生存状态,顶层的汲取与底层的承受力需要维持在微妙的平衡中,才能让社会良性稳定的发展,一旦平衡被打破,那么社会就会出现危机。如新王朝初期“轻徭薄赋”(如汉初“休养生息”),中期“土地兼并”(如唐中期“均田制崩溃”),末期“民变改朝”——本质就是顶层汲取能力与底层承受能力的失衡。现代映射:改革开放后的四次通胀周期(1985、1988、1994、2008)、房地产泡沫积累,均体现“发展过热-风险积累-调控降温”的循环;互联网平台从“野蛮生长”到“反垄断监管”,类似古代对“商帮”的抑制(如明朝打压徽商)等,其本质都是顶层在干预这个平衡。“改革-固化一再改革”的螺旋上升案例解析:20世纪90年代国企改革“抓大放小”,释放市场活力但导致下岗潮;21世纪初“城镇化加速”推动经济增长,却引发土地财政依赖。当前“共同富裕”政策试图破解阶层固化,本质是对“效率优先”阶段的修正,类似北宋王安石“均输法”对贫富分化的干预。这些规则的制定及修正,都是为了维持社会发展的平衡性。社会的真正发展,绝对不是单指上层的发展,是一场自上而下的发展,而真正体现社会高质量的发展,是不断抬升底层的下限。五、现代转型:数字化时代的新变量
技术赋能下的“精准控制”治理升级:从古代“黄册制度”到现代“大数据”,顶层对底层的信息掌握能力空前增强。例如,脱贫攻坚战中通过区块链追踪扶贫资金,疫情防控中通过健康码管理人口流动,本质是“技术官僚制”对传统治理漏洞的填补。科技的进步,有效地对中层代理人进行技术性防呆。使得社会的发展越来越理性化。底层困境:数字化加剧“马太效应”——会用智能手机的老人能抢到低价菜,不会操作的只能去菜市场挨宰;外卖骑手被算法“困在系统里”,连偷懒5分钟都可能被派单系统惩罚。这就更需要底层人必须跟进时代的潮流,时代日新月异,那么我们也要时刻更新技能,我们的认知体系和技能体系也要同步日新月异。才能不会成为时代的弃儿。“市场化”与“行政化”的双重挤压矛盾共生:一方面,市场竞争(如电商平台、共享经济)要求底层“灵活就业”“自我迭代”;另一方面,行政调控(如行业整顿、环保限产)随时可能颠覆底层的生存根基(如教培行业裁员、房地产中介失业)。这就需要普通人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既要能保持终身的学习力,又要同时给自己留足应对变化的余力,将自己变为六边形战士。才能在矛盾中游刃有余。典型现象:年轻人陷入“考公热”与“灵活就业”的撕裂——既渴望体制内的稳定,又不得不面对市场化的淘汰,本质是对“双重不确定性”的被动适应。社会在科技的裹挟下快速发展,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越来越多的便利,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之一,所以,我们更不能思维固化,因循守旧。应该紧跟时代步伐,及时转变观念,砥砺前行。六、文化属性:“实用理性”主导的生存哲学
“利益”高于“道理”底层智慧:这个社会从来不缺讲道理的人,利益永远是人行动的驱动力,从“吃亏是福”到“忍一时风平浪静”,底层更关注具体利益(如多赚十块钱、少惹一次麻烦),而非抽象权利(如劳动法维权、程序正义)。例如,农民工工伤后更倾向“私了”拿补偿,而非走法律程序,因为“拖不起时间”。实惠与道理之间,永远是实惠占上风。代价:规则意识淡薄:实用主义导致“潜规则”盛行(如办事先送礼),底层既痛恨特权,又不得不利用特权(如托关系给孩子转学),形成“矛盾性依赖”。底层的边缘性决定了普通人往往意识不到规则定义权,导致再改变不了规则的情况下又无法合理地利用规则。从而越来越禁锢自己的阶层。“向上看”而非“横向联合”历史惯性:我们学习历史,在总结起义失败的第一条,就是农民阶级自身存在局限性,这个局限性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思想观念的局限,古代农民起义多以“替天行道”(拥护新皇权)告终,而非建立平等组织,这种“改朝换代思维”延续至今——底层不满时多期待“青天大老爷”主持公道(如上访找上级),而非联合起来争取集体权益(如组建工会)。现代案例:业主维权往往依赖“有影响力的业主代表”与政府沟通,而非通过制度化的业主委员会;打工人抱怨工资低时,更希望“换个好老板”,而非推动行业最低工资标准。所以说,当思想没有改变时,生活是更加无法改变的。总结:中国社会运行的“底层真相”
中国社会的运行规律,本质是一套以“稳定-发展-控制”为核心的动态平衡系统:
顶层通过规则制定,资源分配“集中力量办大事”维持宏观稳定,但难以根除中层的“执行损耗”与底层的“生存焦虑”;中层既是系统的“润滑剂”,也是利益的“截留者”,在政策落实中制造无数“灰色地带”;底层在规则框架内“被动适应”,依赖关系网与实用主义策略求生存,却始终面临资源分配的天然劣势。这套规律历经千年打磨,既成就了中华文明的延续性,也埋下了“阶层固化”“创新不足”等隐患。矛盾的对立统一一直都贯穿始终,对底层而言,看懂规律不是为了抱怨,而是为了在认清“老槐树的根”后,思考如何让“叶子”获得更多阳光——或许是等待政策的春风,或许是寻找新的枝干,又或许是在年轮的转动中,慢慢积蓄改变的力量。
我们每个人都身处上层定义规则和上层定义资源分配这个大的游戏中,如果想要在游戏中玩出成就感,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读懂游戏规则,规则定义权不在我们手里,我们也很难改变规则。那么,掌握规则,利用规则是我们觉悟的第一步。我们身处社会这个大染缸中,明悟社会的运行规律更是我们觉醒的第一帧。
《人民的名义》这部电视剧中,祁厅长是最受人们喜欢的,为什么?因为他的“胜天半子”是我们每个人也向往的,这四个字拨动了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最有劲的那根弦,他虽然在剧中是反派,但他是真正地实现了草根到高层的跨越,正常人都想成功,更想跨越阶层,因为一旦跨越了阶层,意味着靠近了规则定义权,更容易获得资源分配,同时也意味着财富。
但“胜天半子”这里的天到底是什么?是权贵势力,是底层命运,是社会的不公平,更是上层定义的规则体系,也是社会的运行规律,他的胜天更多的是对权力规则的畸形妥协与投机,而非真正的颠覆和超越。所以,这不是真正的胜天半子。
对于普通人来说,我们想要完成阶层的跨越,不是胜天半子,普通人胜不了天,我们只能于天同频,了解规则,学习规则,进而在游戏规则中利用规则。当我们明悟了社会的运行规律,那么我们在这个社会中,别人对我们所说的每一句话,我们所遇到的每一件事,我们都能轻而易举地看透其中的底层逻辑,规则无形,而我们每一个人都处在这个无形的力场当中,既然挑战不了规则,很简单,打不过就加入,如是而已。与其妄想胜天半子,不如胜已半子。
2025年5月11日,顶级象棋赛事五羊杯正如火如荼,精彩绝伦,社会的运行交错又何尝不像棋局?如果把自己的人生也比作一盘棋,那么对手应该就是另一个自己,我们身处底层,在这个规则早已经被设定好的游戏里,我们定义不了规则,所以我们首先是观棋之人,要想看得懂棋,我们就必须对各种规则了然于胸,看得多了,自然也就会了。人生的游戏里,如果不能成为执旗之人,那么作为观棋者也依然是极大的乐趣。
当然,现在是一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我们获取知识的路径比原来多了很多,也是一个底层觉醒的时代,知识获取的便捷性让我们很多人都在迷茫中拨云见雾,新时代的人在见识了当下底层的困境后,很多人都选择了低欲望和躺平。不婚不育不车不房正蔓延在社会的角角落落。
那么,身处底层的我们又该如何破局?
首先,躺平和低欲望并不意味着就要彻底的无所事事,不思进取,当大事可为,我们当攻坚克难,把握时机,当环境艰难,我们当修身养性,储备力量。
诚然,我们身处底层,没钱没资源没方向,当我们定义不了有利于自己的规则,也无法获得想要的资源时,至少,我们可以定义自己,定义自己的作息,可以换取时间资源来读书和学习,定义自己的良好生活习惯,可以换取身体健康,定义自己的自律习惯,可以换取良好的心理韧性。定义自己的心态,可以换取稳定的情绪。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我们永远要保持理性,山就在那里,山不过来我就过去。体验这些过程就是我们人生的意义,当我们克服千难万苦,自当能体会到轻舟已过万重山的喜悦。
其次,大家都处在同一个社会里,我们的艰难同样是千千万万跟我们一样的人他们所遇到的困难,社会就摆在我们面前,所有的规律规则也都大体没有变,我们有权选择进取,抑或是随波逐流被动接受,或者干脆彻底的躺平等等,这些原本也都无可厚非,但是,
我们来人间一趟,不能只体会幸福和快乐,艰难万险、酸甜苦辣也是人生的底色,我们应该时时刻刻清醒自己,同时蛰伏伺机而动。
最后,回到我们开头谈的赚钱,所有的规律都有迹可循,如果我们深谙社会的运行规律,了解各个环节的规则定义,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在不断进取中,去寻觅属于自己的人生规则,从而构建自己的赚钱体系,未来的社会,是越来越个性化的时代,个体的发展只要顺应了时代的发展契机,相信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在属于自己的领域大放光彩。
来源:小蔚观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