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陈沸溶,高坪区教师进修校语文高级教师,省学科领军教师,市学科带头人,区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领衔人,获得省市科研成果等级奖13项,发表教育教学论文30余篇。
陈沸溶,高坪区教师进修校语文高级教师,省学科领军教师,市学科带头人,区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领衔人,获得省市科研成果等级奖13项,发表教育教学论文30余篇。
秋日的阳光漫过江东初中二年级二班的窗台,落在摊开的《朱德的扁担》课本与孩子们扬起的笑脸上。“朱德同志穿着草鞋,戴着斗笠,挑起粮食,跟大家一块儿爬山。”陈泠菡同学微微前倾身体,声音里带着对革命先辈的敬意,一字一句深情朗读;台下学生屏息聆听,仿佛跟着走进了井冈山崎岖的挑粮山道。
“谁来评评她的朗读?哪怕说说听后的画面也行!”话音刚落,角落的学生率先举手:“她把‘一块儿’读得特别沉,我能感觉到朱德同志和战士们共吃苦的样子!”“要是读‘挑着粮食’时稍微放慢语速,弯腰比个担子的动作,会不会更能体现粮担沉、山路难?”你一言我一语的评价里,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碰撞出火花,让语文课堂有了温度与活力。
这束点亮孩子眼眸的“光”,源自高坪区陈沸溶名师工作室坚守的“朴真语文”理念。2022年4月,依托高坪区“三名工程”政策支持,深耕小学语文教育25年的陈沸溶牵头成立工作室,汇聚全区12所学校的12名骨干语文教师,以“抱朴守真育新人,返朴归真学语文”为初心,开启了“让语文回归本真”的教育实践。
“刚起步时,不少老师困在‘老方法失效、新方法不会用’的瓶颈里。”陈沸溶至今记得工作室成员周好的竞赛课——40分钟里,密密麻麻的问题占满课堂,可学生要么低头翻书,要么眼神发愣。“课‘上完了’不代表学生‘学会了’!你牵着走,他们永远学不会独立思考。”课后,陈沸溶陪着周好逐字研磨:把“课文写了几件事”改成“如果你是文中的主人公,看到此情此景你会说什么”;将段落分析变成“小组合作画图”;给学生搭“朗读支架”,让他们带着动作读、带着感受评。那些日子,工作室的灯常亮到深夜,教案上连“朗读时的停顿重音”都标得细致。最终,这堂“让学生站在课堂中央”的课例,拿下全国二等奖。
“磨课磨的不只是课,更是对‘朴真’的理解。”工作室教师们感慨。如今,磨理念、磨技艺、磨认知已成为常态——从“填鸭式讲解”到“情境化引导”,从“教师主导”到“学生主场”,一堂堂精品课在反复打磨中诞生,也让“朴真语文”的种子在教师心里扎了根。
这份“真”,顺着课堂脉络,流进了乡村孩子的心里。在高坪区江陵小学,图书室400多本崭新童书格外惹眼:《小英雄雨来》等红色读物贴近乡村孩子认知,《蚯蚓的日记》等绘本藏着童趣。“以前下课孩子都在操场跑,现在常有人抱着绘本蹲在书架旁读。”当地教师张涟漪说,工作室每月送课上门,带孩子们做“绘本续写”“故事分享会”;城里学生还通过“阅读漂流”,把写满批注的书传到乡村孩子手中,再交换记满心得的“阅读手账”。书页翻动间,乡村孩子的世界慢慢变大。
为让“朴真语文”辐射更广,工作室的脚步从未停歇:邀请川师大李华平、华东师大沈章明等教授上门授课,两年多来组织阅读分享80余次、课例研磨百余场;深耕“任务群视域下的单元教学”,开发10个单元整体教学设计、40余节单篇案例;带着成果走进阆中、营山、西充校园,送教18场次,承担“国培”“区培”超2000人次,把“让语文变生动”的方法手把手教给同行。
时光不语,成果自显。工作室20余篇教研文章见诸《中国教师报》《语文教学通讯》;电子科大出版社出版的《阅读策略: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成了教师案头“工具书”;9篇论文案例获国省级奖项,6项科研成果获评省市级优秀;12名核心成员中,3人成“教坛新秀”,7人次获市区名教师、学科带头人称号——成绩背后,是孩子们越来越亮的眼眸,是教师们越来越坚定的步伐。
“上次送教,扎羊角辫的小姑娘拉着我衣角问:‘老师,下次还教我们读《花的学校》吗?’”回忆起这一幕,陈沸溶声音柔软,“那眼神,就是我们坚持的意义。”
又是一年教师节,工作室工作方案里,新的研究领域、新的工作思路已标注得满满当当。“教育是场温暖的修行,”陈沸溶望着工作室墙壁上“朴真语文 朴实做人”的标语笑言,“真真实实做实践,扎扎实实做研究,老老实实求成长,我们要做那个有光的人,让每个孩子都能在语文里看见美好,让每个教师都能在育人中收获成长,这就是‘朴真语文’最动人的模样。”
全媒体记者 贾新玥
来源:云上高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