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几年,高考在文学类文本阅读、古代诗歌鉴赏、语言文字运用题中对修辞手法的考查比较频繁。修辞手法题所给材料、所设情境多来自现实生活,与自然、社会、人生密切相关。高考对修辞手法的考查,一是立足于“常见”,即命题范围限定在比喻、比拟(拟人、拟物)、借代、夸张、对偶、
近几年,高考在文学类文本阅读、古代诗歌鉴赏、语言文字运用题中对修辞手法的考查比较频繁。修辞手法题所给材料、所设情境多来自现实生活,与自然、社会、人生密切相关。高考对修辞手法的考查,一是立足于“常见”,即命题范围限定在比喻、比拟(拟人、拟物)、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和反问等常见修辞手法中;二是归结于“正确运用”,要求考生结合具体语境对修辞手法的运用进行判断、理解。考查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修辞手法的判定(选择题),二是修辞手法的赏析(主观题)。
修辞手法的判定
熟练掌握各种修辞手法,理解其特征及作用、效果,不仅要有对其概念的准确理解,更要在具体的语境中做出准确判断。
修辞手法的判定“两步骤”
修辞手法的赏析
对修辞手法的考查除了以客观题的形式要求判断语段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外,还常以主观题的形式要求对语段中的某一种修辞手法进行赏析,或是与其他考点结合在一起考查对修辞手法的运用。
修辞手法的赏析“三步骤”
常见修辞手法
一、比喻
概念比喻就是打比方,即用跟甲事物有相似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结构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表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条件(1)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不能构成比喻。(2)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类别
(1)明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联结。
(2)暗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是、成了、变成”等联结。有时暗喻不用比喻词。
(3)借喻。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4)博喻。连用几个喻体,从不同的角度,多方面地说明或描绘本体,可用几个喻体说明本体的各个方面,也可用几个喻体说明本体的一个方面。如:我现在还不能完全测出他的分量,也不能完全看透他。他像森林,像海,像夜,像日出……带给我各种惊奇、震动感受
作用(1)具体、形象、生动。如:柳妈打皱的脸也笑了起来,使她蹙缩得像一个核桃。(2)浅显易懂。如:人心像大海,看似平静,实则暗潮汹涌。(3)表达感情。如:地下“乌龟”(坦克)乱爬,头上“乌鸦”(飞机)成阵提示
(1)带“像”的不一定都是比喻句,“像”在句中也可能表示推测、举例、想象、比较等。
(2)有的句子使用“好像”“仿佛”等词,以一种感觉来描述表现另一种感觉,这是“通感”,不是“比喻”。通感即“移觉”,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的一种修辞格。如: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清香”是嗅觉,“歌声”是听觉,作者将两种感觉互通,用“歌声”来表现“清香”,即为通感
二、比拟
概念把甲事物模拟作乙事物来写类别
(1)拟人。把物当作人来写,把事物“人化”。如: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2)拟物。①把人当作物来写,把人“物化”。如:维吾尔族姑娘插上金色的翅膀,在广阔的天地间飞翔。②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如:这些闪电的影子,在大海里蜿蜒游动,一晃就消失了
作用(1)色彩鲜明。(2)描绘形象。(3)表意丰富提示
运用“比拟”的两个注意点:
(1)必须符合人物的思想感情,符合所在的语境。如“秋雨跳着舞,一下就是几天,什么活也干不了,真闷死人”。“跳着舞”赋予“秋雨”以欢快的动作和感情,与后句人物的心情相悖。
(2)用以比拟的本体与拟体应有相似点或相近点,使比拟生动自然,收到良好的效果。如“空中稀疏的星星眨着眼,发出低低的私语,相互打着招呼说‘再见’”,说它们互相说“再见”,显然不符合星星的特征
三、借代
概念不直接说出要说的某人或某事物的本来名称,而是借用和它密切相关的名称来代替。用来代替的事物叫作借体,被代替的事物叫作本体类别
(1)特征代本体。如:大胡子凶神恶煞地吼叫着。
(2)材料代本体。如:懒将白发对青铜。
(3)标志代本体。如:谁料竟会落在“三道头”之类的手里呢,这岂不冤枉!
(4)人名代著作。如:我们要多读点鲁迅。
(5)绰号代本人。如:“芦柴棒”,去烧火!
(6)专名代泛称。如: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7)具体代抽象。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8)部分代整体。如: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作用(1)形象生动,重点突出。如:那一对西装革履从前面慢悠悠地走过来。(2)简洁,精练。如:公园里的长凳上坐着两个人,一个“马褂”,一个“西装”。(3)灵活,不死板,给人以幽默感。如:从他的祖父到他,三代不捏锄头柄了提示借代与借喻的区分技巧:(1)看实际上是两种事物还是一种事物。借喻的喻体和本体是两种事物,而借代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用原来事物的一部分来指代该事物。(2)看能否变成明喻。借喻可以变成明喻,而借代则不能四、夸张
概念为达到某种表达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着意做扩大或缩小描述类别
(1)扩大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大、多、高、强、深……”的夸张形式。
(2)超前夸张:在时间上把后出现的事物提前一步的夸张形式。如:农民们都说:“看见这样鲜绿的苗,就嗅出白面馍馍的香味来了。”
(3)缩小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小、少、低、弱、浅……”的夸张形式
作用(1)形象漫画化,使特点更显著。(2)揭示事物本质,起强调作用。(3)态度鲜明,有强烈的感情色彩五、对偶
概念用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的两个句子来表达相近或相对意思的修辞手法类别
(1)形式上:①单句对偶,用一句对一句。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②偶句对偶,用两句对两句。如: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③多句对偶,用三句对三句,或用更多的句子相对。如: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2)内容上:①正对,上下句表达的意思是相似的、相近的或互补的。如: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②反对,上下句表达的意思是相反的或相对的,多指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③串对(流水对),上下句意思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作用(1)便于吟诵,易于记忆。(2)用于诗词,有音乐美。(3)凝练概括,抒情酣畅六、排比
概念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的修辞手法类别
(1)成分排比,一个句子中的某些成分组成排比。如: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
(2)单句排比。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3)复句排比。如:如果我们能够研制出一种类似鹰眼的搜索、观测技术系统,就能够扩大飞行员的视野,提高他们的视敏度。如果能研制出具有鹰眼视觉原理的“电子鹰眼”,就有可能用于控制远程激光制导武器的发射。如果能给导弹装上小巧的“鹰眼系统”,那么它就可以像雄鹰一样,自动寻找、识别、追踪目标,做到百发百中
作用(1)内容集中,增强气势。(2)条分缕析,叙事透辟。(3)节奏鲜明,便于抒情七、反复
概念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类别
(1)连续反复。如: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2)间隔反复。如: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呼起来
作用(1)反复咏叹,表达强烈情感。(2)格式整齐有序,而又回环起伏,充满韵律美八、设问
概念为了引人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作出回答作用(1)突出文章的重点,增强语言的气势,引起读者的注意,有助于更好地抒情论理。(2)可使行文有波澜,收到生动、不呆板的效果九、反问
概念反问也叫激问、反诘、诘问,是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意思的一种修辞手法。只问不答,答案暗含在问句中。如: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类别或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或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作用(1)加强语气,增强句子的气势和说服力。(2)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情感,加深读者印象来源:老谢语文堂